「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校园贷有哪些形式?为何会引发系列恶性事件?现有监管为何失效?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互联网千人会创始会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与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记者对话,为您深入剖析。本文来源于“黄震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


「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记者:除银行提供给大学生贷款之外,还有哪些校园贷的形式?

黄震: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小额贷款公司,在线下提供给大学生的金融支持;

第二类是新兴的网络借贷机构,包括P2P网贷和小贷公司的网络小贷公司来提供;

第三类是互联网网商消费类金融公司等,通过网络在进行消费时嵌入场景提供贷款,比如说花呗、白条等方式来支持借款。

记者:您觉得哪些形式适合现在的学生?哪些形式本身的操作方式是有问题或者有陷阱的?

黄震:应该说刚才讲的这三类形式都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并有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的,我们称之为良性的校园贷款。现在需要警惕的是不良的校园贷款——是高利贷的放贷和陷阱式的罚息,以及非常恶劣的催收相结合的校园贷款,我们称之为“套路贷”,现在有很多的学生陷在套路贷里面了。前面提及的三种,小贷公司、P2P网贷以及电商平台的贷款,如果是正规运营应该说没有太严重的问题。

记者:对于学生来说,怎么辨别借贷的平台是不是有问题?

黄震:第一点,首先要看这些平台是不是有合法的资质和正常的经营的范围。

现在很多的不良放贷人可能是个人放贷,或者利用一家普通公司作为道具从事放贷业务,而不是小贷公司或者P2P网贷平台,或其他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机构和网上相结合的形式。他们就是一个个人或者打着公司的名义进行放贷的,这些是有区别的。

第二点,要看清放贷合同是不是有欺诈,有不实的宣传。

比如说很多放贷平台现在可能宣传不实,说百分之百地安全,有百分之百的保障等等,这个“百分之百”就是不实,没有绝对安全的平台,没有这种无风险的金融产品,我们应该警惕这些不实宣传。包括前面说的几类形式也有不实宣传的时候,这也要警惕,目前也在整治有合法手续的小贷公司和P2P网贷平台等的广告宣传活动。

第三点,要远离背后有陷阱的金融产品。有的包含霸王条款,比如不能退款,或者不能提前还贷,或者是罚息条款等,我们称之为霸王条款。

第四点,要远离实际操作跟合同描写不一致的金融产品。

比方说合同上写的是借你1千块钱,但实际上给你的只有几百块钱,他把前面的各种所谓手续费甚至利息提前收了,这种操作手法被称为“砍头息”,是典型的不良放贷,这些情况都应该远离。

记者:只要出现“砍头息”,就一定是违反法律的?

黄震:对,实际上没有放出这么多贷款,就是合同欺诈。没有放出1千块钱,只给他7百块钱,但是合同上写1千块钱;利息也计算不实,只放7百块钱,但是按照1千块钱收的利息,尤其是后面的罚息,这些都涉嫌欺诈。

记者: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贷款方式、贷款平台,有什么机构对它们进行监督和管理呢?

黄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国的金融要求所有的金融活动都要纳入监管,并且金融机构都必须实施牌照管理。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出现了正规金融机构是持牌管理,比如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都是有金融许可证然后才能去设立公司的。

但是有一些新兴的准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中央也给了政策进行试点,地方金融办进行管理。比如说小贷公司只是有一个批文,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牌照管理,但至少有一定合法性;还有一些既没有地方金融办许可或批准,但是又经过了工商登记的公司,比如说P2P网贷平台是以公司来经营,并且也出台了有关的政策来规范,它属于事后进行规范的,也还具有一定的合法性。

现存的进入校园的两类小贷公司和P2P网贷的监管,银保监会给了政策,但是没有去执行自己的政策,政策的执行交给了地方金融办。所以政策的出台单位和政策的执行单位是分开的,执行的机构能不能准确理解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政策以及是不是能执行到位都存在问题。

还有一类是电商平台,其金融产品可能是别的机构提供的,嵌入场景提供服务的。可能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都不知道,它也没有进入校园,而是学生进入它的平台,这种平台监管起来难度更大。

所以在校园监管领域,怎样防止校园贷提供者违规违法,监管确实有难度。

记者:换一个角度来说,在2009年正规银行、大型金融机构都退出之后,在校园里面兴起的这些校园贷得到有效监管了吗?政府的哪些部门是有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们进行监管的,这是明晰的吗?

比如说在校园里做这些业务的人从哪里拿到许可批文?后期在展开业务的过程中,谁来定期地对他们进行监管?

黄震:到现在为止,没有机构在做这样的事。只是在2016年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之后,校园贷出现了一些恶性事件之后,银监会、教育部和团中央等机构联合下了一些文件,出台了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未经批准不得进入校园做校园贷业务等规定。

第一个,理论上来说,地方金融办在属地管理的原则上,有一个属地的管理责任和分清属地的责任。但是没有出风险的时候就没人来管。

目前来说,第一责任主体是学校、是教育部,属地有责,这是你的校园,所以你应该对进入校园的校园贷等金融服务或者准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审查,进行及时了解、监管,这是目前条件下可以实施的。

第二个,和地方金融办联合进行一些排查和监测,这是技术上能实现的,也不需要这些校园贷机构配合就能做的。进行排查和监测,用信息手段来进行就可以了。

记者:之前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退出校园,是因为无利可图吗?

黄震:有利可图,但政策门槛让他们在很多地方做不了。

记者:后来兴起的这些校园贷,似乎觉得这是一块肥肉,是一本万利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悬殊的差别?

黄震:因为后来这些“校园贷”主要通过监管套利来实现所谓的“一本万利”。既绕过监管的门槛,合规成本低,加上违规操作,甚至恶性催收等,所以进入校园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赚得盆满钵满。但如果由正规金融机构来做,可能不赚反亏。

记者:您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怎么能够防止?

黄震:第一,对于金融,我们一直在呼吁整个金融许可从业的门槛要适当降低,要开门、开大门、开正门。不要打击正规金融机构,使他们不提供服务,结果让非正规的机构在这里滋生非法集资,甚至诈骗、传销等问题,这就是门槛太高造成的。

第二,对于金融需求,应该更多地去研究多渠道的满足方式,用多元金融解决。像国外对于替代性金融是支持发展的,我国对于替代性金融、P2P网贷,也曾经默许让他们进行一些尝试,但是现在出了问题以后又出规定,已经没有办法做太多的业务了,合法合规地去做很难了。所以他们做不合法、不合规的地下金融去了。

第三,现在可以说金融爆炸的事实已经发生了,金融从业者以及金融消费者需要教育,要加大对他们的金融常识、法律合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常识性的普及教育,以及入职的资格教育,这是目前严重不足的。

记者:2017年6月份银监会出台了一个专门针对校园贷的治理办法,您觉得主要是针对哪些问题出台的?

黄震:应该是针对当时发生的那些恶性事件——裸条贷、高利贷等,出现一些恶性催收等等事件,因此采取了一方面堵掉可能出现恶性事件的不良校园贷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在鼓励正规金融机构进入校园,来提供金融服务,两方面相结合。

对于不良的校园贷进行清理、整顿、整改,有的要关,有的要并,有的要转,这方面的力度还是可以的,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来说,校园贷是攻坚战之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记者:这个校园贷的治理办法主要是治理哪些方面呢?

黄震:当时是放到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里面的一个内容,所以主要是针对网络小贷和P2P网络借贷这种通过互联网来延伸服务进入校园的。

记者:这次出台了治理办法和意见之后,效果怎么样?

黄震:短期内效果还是可以看得见的,我看到了很多的P2P网贷平台退出了校园,调整了业务条线,清理了原来提供给大学生的贷款业务。有一些消费金融公司,也在一些大学生要贷款的时候进行了风险提示,比如说花呗、白条等等。

只是现在又有一些地下放贷机构和个人还在做有关的校园贷,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记者:怎么办?

黄震:要实施底线监管——对于违法违规甚至犯罪的机构,一定要杜绝。刑事、行政执法要加大力度,不能放任违法犯罪行为,反而让守法者增加了成本。

当前国家在进行扫黑除恶,对这些套路贷、陷阱贷、高利贷等进行整治,要借此机会从根本上防住这些违法犯罪的不良的放贷机构进入校园。这是堵的办法,要守住底线。

但是就根本来说,这个需求要由正规的渠道来满足,这是更长久的。对于学生贷款需求,如果正规金融机构都用低息和合规的方法满足了,这些大学生何必要去挺而走险,去借那些不法机构的不良贷款呢?

记者:接下来应该怎样更好地治理这个问题?

黄震:

首先,我觉得校园贷的需求依然还存在。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以及金融常识的教育要先行,现在校园贷出现问题,很多是畸形消费、超前消费引发的,并不是正常的学生生活引发的。

第二,很多学生没有法律和合同的常识,要加强法律以及契约精神的教育,这是作为一个公民必备的素质和素养。

第三,现在我们的监管方法,责任并不明确。特别是地方金融的监管属地管理,落到他们管理范围的校园贷的服务机构进行监测排查等等。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对这方面也应该做一些相关的工作,或者进行风险的提示,进行适时的监测和对于学生贷款情况的了解。

第五,一定要用正规金融机构,多元化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目前正规金融机构的产品范围有点窄。

记者:怎么看去年夏天国有金融机构推出的校园贷业务?

黄震: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都在推出对大学生的贷款业务,但主要业务是助学贷款。实际上学生多样化的、新型的学习需要的资金怎么获得支持,需要银行去更多地研究。

比如说学生需要买手机、电脑、电器等的资金渠道从哪里来,如果正规金融机构能够跟电商平台合作,那就可能让花呗、白条少一点进入的机会了。

另外,学生进行培训、实习找工作也需要资金支持,如果正规金融机构也能开发出有关的产品,那么像培训贷、就业贷等就会由正规金融机构占主流,而不是像现在由非正规金融机构抢占市场。这是现在的学生密切需要的,而正规金融机构却还没有感觉的。

记者:现在打开手机搜一下校园贷,还会有无数个APP跳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似乎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

黄震:对于校园贷的新渠道怎么监管的问题,前面我们也讲过,校园贷如果只是线下属地管理是好办的。现在的问题是通过互联网绕过了地域限制,跨区域提供服务。这个时候多部门协同监管并进行信息的沟通共享就非常重要。应该说,国家信息监测部门对校园贷的一些新型渠道是能够监测到的,但是这些监测的报告是不是能够报告给金融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这就需要联动合作,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深度」黄震|对话央视记者:谁该对“校园贷”负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