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潜伏》中,顾顺章得到了什么教训?

yunzhao8


顾顺章的叛变,远远超出特工人员叛变的定义范畴,由此引发的后果,即便是以带来长期后遗症的地震来定义,尚不为过。

中央特科领导顾顺章被捕后叛变,事件本身符合常态,情报部门的人被捕后如果不“叛变”,那么类似潘汉年以及电视剧《伪装者》里的角色,至少会死100次。

但是顾顺章叛变后竟然被蒋介石杀掉,这种结果就不符合常态了,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因为顾顺章是危险性极高的特工(顾是精于易容与缩骨术的著名江湖人士),国民党认为无法驾驭。

顾叛变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由于顾顺章向国民党公布中央要员在上海的住址,使中央从此在上海无法立足,只能转移到苏区。按照共产国际对其支部的指示精神,如果不是出现顾顺章事件,上海的中央与苏区的水浒武装,也许不会合为一体。

顾顺章叛变的间接后果,在于中央对顾顺章家属的处理。周带领中央特科的特工,将其家属不分老幼,一律杀掉。这种处理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不叛变会被国民党杀掉,判变会被共产党杀掉,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先后顺序不同。因此,一旦被捕,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让国民党认为自己愿意悔罪脱党以换取宽大处理,同时又要让组织相信自己是被无罪释放。

这种貌似完美的办法,到了延安整风式的各种内部运动时就出问题了,审查者认为凡是从国统区平安过来的同志,肯定有问题,被审查者对自己做过的事心知肚明,不能明说,但是也无法辩解,无数真真假假的冤案就由此产生。

顾顺章的叛变,被认为是“我党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变。”一个特工人员的叛变,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在中外情报特工的历史上实属罕见,无形中也造成在革命的年代,“顾顺章式”的恐惧症从此贯穿始终。

各苏区在革命队伍内部,普遍开展残酷的大面积“肃反”,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顾顺章事件的影响。这种肃反的逻辑是:“某同志也许不会是顾顺章式叛徒,但万一是呢?”、“某同志应该不是顾顺章式叛徒,但是要怎么才能证明不是呢?”、“某同志应该是顾顺章式叛徒,又有谁能证明他不是呢?”

以这种逻辑开展“肃反”,后果可想而知。按照这种“肃反”方式,长征前的苏区,同志如果没有在肃反中牺牲,就可能在国民政府的围剿中牺牲,长征摆脱了围剿,也摆脱了肃反,至于张国焘在长征途中,仍然继续鄂豫皖苏区时的肃反,毕竟属于少数。

顾顺章的危险与危害在于:“他知道的太多了。”这是共产国际的情报系统以及共产国际训练的情报系统(在远东的革命里是同一组织)的特点与优点,情报系统永远在不为人知的暗处,非情报系统永远在明处。

远东革命的情报系统发生叛变这种事情,说明的是:“情报特工人员的江湖习气仍然较重,专业水准还有待提高。”按照情报特工人员的工作性质,本来就是开展“渗透”工作(革命话语体系称为“打入敌人内部”),不存在完全单一身份的特工,多重特工根本就没有“叛变”这种说法。

情报特工队伍在经过长期卓绝的革命斗争后,涌现出大批“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人员。对比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与物质匮乏的后方,情报特工人员流连于大城市各种交际场合,外表无限风光。但是革命者如果没有付出某种代价,就必须付出另一种代价。

当情报特工系统运作成熟的时候,类似潘汉年、关露这种级别的特工,他们做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才清楚,比如单线联系的领导(比如周恩来或康生)或最高领袖,甚至这部分人也不一定完全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最后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们知道的太多了,但是又没有人能证明他们是清白的。


单车男孩吃西瓜


顾的结局很悲惨,让我想到了无间道。

也许真相只有顾本人才知道,甚至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能任由后人去评说!

由此又想到 做编剧真难 做谍战剧的编剧更难!的确,谍战剧中人物的内心不属于编剧导演和演员,而是属于观众!这也正是谍战剧吸引人的地


滚滚映视


任贤齐 ,伤心太平洋 心太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