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軍把全部兵力都投入蘇聯戰場後果會如何?

AstroC


蘇聯作為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擁有廣袤的國土以及自給自足的軍事工業體系,同時還擁有強大的軍隊,最關鍵的是還有著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在這些綜合因素的決定下,日本即使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也很難取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日本兵力不足,是其失敗的決定性因素

相對於蘇聯廣袤的國土,日本的五六百萬的兵力根本不夠用,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對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來說,高素質兵員的數量還是很重要的,而日本在戰爭後期娃娃兵都上了戰場,這足以可以看出來日本的兵力有多麼的欠缺。

日本人口在二戰時不足八千萬人,這些人口所能提供的兵員計算到極限也不會超過一千萬。何況支持戰爭的所有工業部門都是需要強壯勞力的,而提供食物的農業人口也需要大量的人口,這麼算下來日本軍隊就比較懵逼了,如不能速戰速決陷入持久戰那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在蘇聯做不到以戰養戰,蘇聯的巨大戰略空間可以對人口進行大量的轉移

日本如果攻入蘇聯境內,蘇聯可以把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後方,使日本佔領一座沒用的空城。日軍如果想要站住腳還得抽出人員來維持城市的運轉,這可不像中國到處都有大量的人口來讓日本抓壯丁。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佔領的蘇聯國土越大,反而對自己的拖累越大。日本最終會把大量的人員維持到補給線上,當補給線的規模達到一定的程度,日本軍隊的作戰能力將會變得越來越虛弱。

蘇聯完備的軍工生產體系可以為軍隊提供源源不斷的裝備

我們都知道蘇聯的軍工系統是非常發達的,在二戰後期生產的飛機坦克都是數以萬計的。這對於日本機械化程度不高的軍隊來說簡直就是致命的,越到戰爭的後期日本越被動,最終只能忍受被宰割的命運。

這就是大國的好處,一旦動員起來潛力是小國所難以匹敵的。日本可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但是在戰爭後期就將被自己的貪心所捉弄,佔領的地盤越大,自己的負擔也會越重,直到壓垮自己。


異域邊緣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二戰就會完全不同。


很多人認為,蘇軍比日軍強大得多,這是很大的誤解。

比如在諾門罕戰役中,日軍坦克戰並沒有落下風,當時蘇軍還只有BT3/5/7坦克這類坦克,並不強於日軍的95式。

空軍更是佔了上風,日軍戰鬥機從開始到最後,始終比蘇軍要強一截。

蘇軍完全是依靠兵力和火力的巨大優勢,才擊退了日軍。

比如合圍23師團2萬日軍的蘇軍,高達6萬多人,火炮是日軍3倍。

即便如此,蘇軍傷亡高達2萬多人,日軍只有1萬多人。


要知道,當時日軍正在陷入侵華戰爭泥潭,根本不敢集中主力和蘇軍拼。

而蘇軍當時並沒有打仗,所以敢打敢拼。

如果日軍將侵華日軍120萬和南下對付英法美的75萬南方軍,全部投入北上作戰,那是非常可怕的。

面對著200多萬日軍,蘇軍就算再強,至少也要拿出200萬以上的軍隊。

根據諾門罕戰役蘇軍的表現,恐怕200萬蘇軍還不夠。

要知道,如果是一對一單挑,蘇軍拿200萬不對自然小意思。


但當時德軍正在西線把蘇軍打的一敗塗地。

蘇軍將遠東的很多精銳部隊都掉到西線,這才獲得了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

如果有二三百萬軍隊被日軍牽制,蘇軍尚且不是損失幾百萬部隊而已,還要冒險兩線作戰。軍隊和物資要在長達1萬多公里的國土來回運輸,就算今天也是撐不住的。

那麼,蘇軍就有可能出現頂不住,全軍敗退到西伯利亞的情況。

自然,蘇軍頂不住的是德軍,日軍恐怕最多隻能佔領遠東或者外蒙古而已,不可能進入西伯利亞。

那麼蘇軍未必會垮臺,但想要獨立反攻可就難了。



甚至只能靠盟軍諾曼底登陸,佔領柏林以後,蘇軍才能收復莫斯科了。

那麼,冷戰也就沒有了,蘇聯不會是超級大國,因為他的很多加盟國必然在盟國扶持下獨立了。



只是,日本會北上嗎?

當然不會了。

就一句話:北上了,石油問題怎麼解決?


薩沙


諾門坎戰役,蘇軍的鋼鐵洪流,立體推進就好好地教育了日本人什麼是現代化的戰爭,在軍事潛力巨大的蘇聯面前,日本那麼多年積累的家底根本不經損耗。

這麼多年前,日本把大量的資源其實是投入更燒錢的海軍身上,幾乎是掏光了家底,耗盡幾十年的心血,終於有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海軍力量。日本陸軍的裝備並不算精良,除了欺負一下亞洲這些農業國家,和德國兄弟根本比不了,軍隊的裝甲部隊更是少之又少。

即使我們按照題主的思路,那日本就算是徵集了百萬日軍吧,以關東軍為主體,向蘇聯發起了全面進攻,我們來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1939年諾門坎戰役吃了大虧,日軍臥薪嚐膽1年多,終於攜百萬大軍(和德國人的550萬比起來,差的老遠)帶著各種裝備進攻蘇聯,而此時,日本已經被英美斷油了。

日本人的石油儲備很少,只有三個月的庫存,日本人要搞石油,要麼越過萬里西伯利亞去搶高加索油田的,要麼去搶東南亞國家的。

去搶蘇聯的,關鍵是這石油告急的2個多月,日軍即使每戰都勝,它能來得及趕到那邊?那個西伯利亞大鐵路,蘇聯人肯定不會完整的留給你。

一旦沒了油,日軍的坦克、飛機、軍艦可就成了廢鐵一堆了,到時候,騎著戰馬揮著馬刀和蘇軍決戰嗎?

還有很要命的補給,在西伯利亞那大半年都是寒風凌冽、千里雪飄的地兒,後勤不足的日軍拿什麼活命呢?這幾千裡幾乎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你日軍上百萬人靠吃雪走過去嗎?

更悲催的是,當關東軍正和蘇軍在諾門坎打的你死我活的手,遙遠的歐洲傳來消息,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這個消息讓一度基情滿滿的關東軍極為失落,日本人有一種被德國人出賣利益的想法,這打也打不過,德國老大哥還主動和蘇聯較好,這很大地震驚了日本政府,朝野也基本認同了南進策略,於是藉助諾門坎戰役失利的時機,日本內閣倒臺了,大量支持北進策略的軍政要員被牽連。

既然德國人簽了,那我們也籤吧,於是日本和蘇聯也簽了個互不侵犯條約,正好到1945年8月到期,這也成了日本軍火主義分子最後的救命稻草之一。

即使德國人後來1941年主動和蘇聯打起仗來,面對希特勒的出兵要求,日本一直是抱著冷漠的太度,這也是不想再被德國人坑了。

南進太平洋,是日本唯一適合但充滿風險的選項,已經別無他路。

美國人給日本斷了石油,當時美國人的石油產量佔世界一半多,美國人的要求是日本人從中國撤軍,答應了,美國人給你恢復石油。

何可真是騎虎難下的事情,畢竟付出了那麼大的代價才佔有了今天的地盤,怎麼可能說走就呢?

為了搶奪東南亞的石油,日本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發起了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雲中史記


如果日軍在德軍大舉進攻蘇聯的時刻把全部兵力投入蘇聯戰場,傾舉國之力,是可以和德國一起滅亡蘇聯的。但是日軍選錯了時間,1939年德軍還在進攻波蘭,並未威脅蘇聯,日軍就挑起了諾門坎戰役,這時蘇聯在遠東地區還有大量兵力,直接把關東軍痛揍一番,使日本再也不敢進犯蘇聯了。如果日軍在1941年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刻傾全力進攻蘇聯遠東地區,則蘇聯會面臨兩難境地,當時蘇聯在歐洲的生力軍損失巨大,已經不起德軍的進攻,如果把遠東地區的生力軍調往莫斯科保衛首都,則西伯利亞和外蒙古不保,如果這股生力軍留在遠東防備日軍,則莫斯科不保。所以如果日軍在恰當的時機傾全力進攻蘇聯,並且不去進犯靠近北極的過渡嚴寒地帶,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一直往西進攻,是可以使蘇聯陷入兩難境地,或者被德軍攻佔莫斯科,或者被日軍攻佔後方的薩拉托夫,葉卡捷琳堡等重要城市,總之蘇聯的滅亡是大概率事件。


業餘自媒體選手


關於二戰時代的蘇日對決,很多人都喜歡拿諾門坎戰役說事,將日軍說得十分不堪,但實際上在諾門坎日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並不差,只是略遜於蘇軍而已,蘇軍的勝利完全是依靠裝甲部隊的優勢取得的,而即使如此,蘇軍在此役的陣亡人數甚還要超過日軍。蘇軍對日軍的碾壓優勢,那是要到蘇軍出兵遠東時才有的。

在二戰中,在德軍侵蘇後,如果日本也傾全力對蘇,按照當時日本國內的說法,這就叫“北進派”,區別那些要攻略東南亞的“南進派”。

以當時蘇德戰場的態勢來看,如果日軍對蘇宣戰,蘇聯很可能會打輸莫斯科戰役,因為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條件之一就是斯大林從西伯利亞抽調回大量能夠在寒冬作戰的生力軍。

同時,以日本的國力,日本應當能夠動員一百多萬軍隊侵蘇,在初期會以優勢兵力佔得絕對主動權。

這樣一來,蘇聯將在東西兩線同時告急。

但是,由於蘇聯的戰略縱深過大,蘇聯也斷不會徹底戰敗。即使蘇聯兩面失利,德軍在東線即使節節勝利,也會在突破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之後無力東進;日本面對西伯利亞的寒冬和廣袤國土更會無計可施,佔領了廣大無人區之後也將會自動休戰。

也就是說,蘇聯會被打殘,但只要自己不投降,很難徹底戰敗。

刻薄的說一句,若日本侵蘇,對二戰的最大改變其實不在日本雙方,而在美國身上。如果日本不執行南進政策,短期內也就不會觸及美國底線,更不會有珍珠港之變,美國還會不會對日宣戰,繼而對德宣戰。

我的看法是,晚一點,當美國發現蘇聯和英國戰局吃緊,自己不出手不行,最後還是會找到理由參戰的,方式可能是逐步參戰而已。

所以,我的結論是,只要美國仍舊捲入二戰,二戰的勝負大勢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戰爭資源佔絕對劣勢的軸心國仍然會以失敗告終。可能有的變化是,兩線作戰的蘇聯最後至多會以“慘勝”結束戰爭,再也不會像真實二戰中那樣在戰爭後期鋼鐵洪流氣吞萬里如虎,德軍的失敗將更多歸因於西線美軍的全面入局。


張明揚不說話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閃擊戰”,企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而此時在蘇聯的東部邊境,中國的東北也駐紮著一支120萬的軸心國軍事集團,那就是日本戰鬥力最強的關東軍。莫斯科蘇德激戰正酣時,如果這支百萬的關東軍對蘇聯遠東駐紮的近145萬西伯利亞軍團發動攻擊,使其不能抽調23個師的兵力西援莫斯科,那莫斯科戰役蘇聯可能真的守不住莫斯科。之所以在這關鍵時刻,關東軍按兵不動。是因為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關東軍偽滿軍隊和蘇蒙軍隊先後發生邊界軍事衝突。這就是著名的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關東軍損兵折將,顏面盡失,蘇軍則大獲全勝。狠狠羞辱了不可一世的關東軍。也使得日本關東軍談蘇色變,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去邊境挑釁蘇軍。

也正是日本和蘇聯的這兩次交峰失敗,使得日軍內部北進派失勢,南進派取得優勢。然後南進和美國發生戰爭,發動珍珠港事變,太平洋戰爭爆發。如果諾門罕戰爭日軍取勝,或取得優勢,那等到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時和希特勒配合,東西同時夾擊蘇聯,那蘇聯必敗!亞洲歐洲都將成為德日的勢力範圍,世界危矣!



愛歷史的三哥


這個題目很有趣,日軍投入全部兵力北上進攻蘇聯

如果日軍真把全部兵力投入到蘇聯戰場後果會如何?

日本進攻蘇聯必敗。    先來看一下1941年日本為什麼要南進,根本原因是

關鍵性資源缺乏,石油和橡膠,因為當時中國“沒有”,在中國最可能存在石油的東北和朝鮮北部找了個遍都沒有,但東南亞有。

在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已經在實行汽油配給了,而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在極其節省的情況下僅僅可以使用一年,這將對日本的軍事極為不利,日本還要支撐一支龐大的艦隊,如果日軍當時不北上,也不南進,都將因為

石油儲備枯竭而使日本在中國戰場處於極其不利的局面,因為飛機坦克和卡車將毫無用武之地。此外北上首先海軍派會竭力反對,如果北上那麼聯合艦隊就變成了運輸艦隊,除了開始能用來進行空中支援,爭奪港口外,別無用處。

日本對蘇聯陸軍處於絕對劣勢,日軍缺少坦克裝甲車,而且噸位太小,裝甲太薄,一個海權國家和一個

陸上霸主兼前歐洲工業第一的國家比,沒有多少勝算。而日本選擇南進也是因為海軍強大的原因。如果北進打不動,就是引火燒身,將面臨中國和蘇聯的夾擊,因為缺少油田會導致儲備的石油枯竭,接下來舉步維艱。

在39年諾門坎之前蘇聯就在東北邊界外屯下了大量軍隊,多為精銳之師,41年日軍南下後才調回部分,以遠東征召部隊進行補充,即使在生死攸關的莫斯科戰役時,遠東集團軍規模還是達到了130萬人。日軍要想北上,這些部隊必須消滅而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100多萬日軍大舉入侵,100多萬日軍對抗130萬裝備優勢的蘇軍,本土必然還要大規模徵兵,蘇聯考慮到對付德軍,會採用老手段,動員除蘇聯在東歐部分的4000萬人口,那麼德軍方面的壓力又會減少多少。

隨著德軍的停滯不前,希特勒的野心不會停滯不前,他分兵計劃依舊。(25的噸謝爾曼和日軍的小坦克合影)

於此同時一旦日軍打進遠東,其天氣不適合飛機飛行,日軍少有的坦克,運輸的汽車因地形天氣原因舉步維艱,而蘇聯有遠東鐵路,物資源源不斷,日軍後勤緊張,石油越來越少,前線攻勢受挫,日軍的小坦克就連T-26也打不過,被困在遠東,考慮到中國的問題,在東北還有留下一支規模很大的部隊,你去打蘇聯的同時,德國的德械裝備源源不斷的運到中國,這不得不提防。


參考德國一方入侵時美國一共給了蘇聯僅坦克1.25萬輛,飛機1萬多架和數量龐大的汽車物資,如果兩個法西斯同時夾擊蘇聯,雖然美蘇意識形態不同,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我們不會把世界拱手送人,恐怕援助物資要翻倍。德國本身機械化部隊就強,有了這些援助頂多由攻變守,那本來就被拖死在遠東的日軍豈不是~~。二戰中僅僅中國就能拖住100多萬日軍,遠東的地形更適合拖住大兵團,裝備優勢強於中國太多的遠東集團軍在加上新徵召的遠東士兵,以遠東人守遠東土,猶如明末的遼人守遼土效果一樣,
近200萬士兵在優勢地形裝備下可拖住數百萬缺少後勤的日軍,甚至可以一戰。但這是設想,日軍北上圖什麼,他們想要石油可此時蘇聯主要石油產區在高加索地區,德軍那麼近都奪取不了,更何況遠在遠東的日軍,日軍呼應德軍,那麼德軍會把到手的油田分給日本嗎?如果分了高加索地區給日本,那日本豈不是控制了3/5的蘇聯。打下遠東,日軍能得到的只有
鐵礦煤炭和這一片貧瘠的土地這些中國有的是,東北有的是鐵礦煤炭,山西煤炭更多,石油想要只有東南亞最方便,最快捷。

由此日軍北上必敗,進攻中國是當時環境下的必然選擇,日本的基本國策。(HB)


兵器世界


日本把全部兵力投入蘇聯的前提是,中國已經被打趴下了。

即使日本戰鬥力比不上蘇聯,但是如果後顧無憂,那至少會有200萬兵力可以進攻蘇聯,這會產生蝴蝶效應。


歐洲可以都看不上日本,認為當時最大的對手是德國,但如果日本在東邊進攻蘇聯,哪怕攻不下蘇聯任何一個地方,但蘇聯需要在東方投入一定的兵力,至少幾十萬,而且需要建立橫穿整個蘇聯的後勤補給線。


這樣蘇聯就沒法全力對付德國,如果德國打下斯大林格勒,那蘇聯就面臨全面崩盤的局面。


如果德國和日本從蘇聯在東方會師,那德國還可以在印度洋和日本會師,這樣德國和日本就有了中國、印度和整個東南亞以及澳大利亞的資源。


這樣德國和日本就可以從太平洋和大西洋對美國合圍,那美國就不是後方而是前線了,而德國和日本可以依靠印度、中國、整個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為大後方。


那我們的官方語言就是德語和日語了。


二戰三巨頭,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只有羅斯福重視中國戰場,而且在戰後肯為中國說話,為什麼?


羅斯福的理由很簡單,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本,那麼日本就會和德國兩面夾擊蘇聯,如果蘇聯被打敗,那麼美國就可能要在洛杉磯和日本開戰了。二戰歷史要重寫了。


而中國戰後能位列戰勝國四強,是真的實打實的打出來的。


戰爭初期日本軍部對天皇喊出的口號就是:“三月亡華”。對日本來說,從來都是一把梭,賭國運,日俄戰爭他們賭贏了,甲午戰爭又賭贏了,滿洲他們也拿下了,所以他們以為中國人是好欺負的。


但是!我們這個內部誰都不服氣誰的國家,到了外敵入侵的時刻,卻能可以無與倫比的團結。


日本原來打算三月亡華,但光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日本人認為蔣介石到四川肯定會被架空,但最不聽話的川軍卻真的願意把地盤讓出來。


這就是中國人的骨氣!


大叔ChrisQu


其實當時日本在南下和北上的過程中產生過分歧的,當時日本軍部也是有一部分人堅持北上的,諾門罕事件就是日本對於蘇聯的試探。但是日本最後還是選擇了南下,因為但是東南亞有日本急需的石油。

其實日本是很難把全部軍隊投放到別的戰場上的,不管是蘇聯戰場,或者是東南亞戰場,太平洋戰場等等。當時中國牽制了日本一百多萬的軍隊,這個時候日本已經是佔領了中國很多地區,這個時候不可能撤出中國的,那麼這一部分的軍隊就必須要留在中國。

日本整個二戰動員了差不多800萬軍隊,可以看到日本的軍隊數量還是非常龐大的,但是跨度有點長,有十年的時間,所以不是一次性能夠動員這麼多的。但是如果北上的話,三百萬的軍隊還是可以派出的。

但是看看蘇聯,蘇聯有一千多萬的軍隊,最多的時候有1280萬軍隊,整個二戰動員了三千多萬軍隊,可以看到蘇聯在人數上還是碾壓日本的,如果日本是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後,聯合德國的話,可能還是有一些希望能夠瓜分蘇聯的。德國入侵蘇聯總動員的軍隊也達到了1420萬,最多的時候有780萬軍隊,如果和日本東西兩面夾擊的話,蘇聯可能就堅持不了多久了。

蘇聯的面積雖然很大,戰略縱深很長,但是日本和德國都是機械化部隊,可以快速的推進,加上德國戰鬥力,相信蘇聯應該會失敗。

一旦蘇聯被瓜分,那麼德國和日本在聯合對於美國的話,可能二戰的結果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不過如果是日本單獨進攻蘇聯的話,那麼則是肯定不可能打贏蘇聯的,當時不管是軍隊數量,還是戰略縱深,還有戰略物資,機械化程度等等這些日本還是比不上蘇聯的,蘇聯在斯大林時代,大力發展軍工業,開始計劃經濟,蘇聯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日本當時無法比的。單憑日本一己之力,能堅持兩三年就不錯了。


小伍講歷史


這真是個腦洞大開的問題,大開到當時的日本高層都不敢這麼設計!

從二戰的發展來看,軸心國內部的貌合神離多於眾志成城,德意日三國的“聯而不盟”成為二戰的一個典型特徵。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不團結,才大大增加了軸心國被擊敗的概率!

1939年5月,蒙古國軍隊和偽滿洲國軍隊在蒙古的諾門坎地區爆發了激烈衝突,當然背後的主力是蘇聯和日本關東軍。

和1938年的張鼓峰衝突不同,此時的關東軍出動了更為精銳的軍隊,這已經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試探。

此時我國的抗戰已經到了第8個年頭,在蘇軍和日軍在諾門坎地區爆發激烈衝突之時,斯大林感到遠東危急,遂要求八路軍等武裝北上保衛蘇聯遠東地區。不過因為當時的八路軍已經在我國戰場牽制了超過100萬的軍隊,已經使日軍無法全部北上侵略蘇聯,因此斯大林的設想並沒有實現。

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假如八路軍聽從斯大林的命令全部北上,侵華日軍加上關東軍全部北上湧入西伯利亞,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靜夜史認為至少會產生以下幾個效果,即:

一是日軍失敗得更快!

二是日本將一無所獲到最後一無所有!

三是二戰的進程可能發生鉅變!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本著馬後炮的精神,對日本當時面臨的內外情況進行分析:

1、北上西伯利亞等於以卵擊石

日軍北上西伯利亞的動機是什麼?或者說日本對外擴張的動機是什麼?答案都是指向兩個字,那就是:資源。

因為沒有資源,所以才要去搶!那麼,當時的日本,面臨的主要是石油資源短缺的問題。

日本在佔領東北地區後,在東北地區進行過深入而細緻的地質考察,最終結論是我國是個“貧油國”!根本就沒有能夠滿足日本戰爭的石油儲備!

所以才將目光瞄準了當時的強國美蘇!所以日本的選擇也簡化成了兩個方向,那就是北上和南下。

歷史讓日本選擇了南下挑戰美國,如果日本執意挑戰蘇聯。首先海軍將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因為此時的蘇聯遠東缺乏優良的港口,而日本也不可能穿過百令海峽從北極迂迴到蘇聯西部。

而最尷尬的是,此時的蘇聯為陸權大國,海軍的發展相對滯後,在主力在歐洲的海軍德國就可以應付,不需要龐大的日本海軍萬里迢迢迂迴到歐洲對蘇聯海軍進行決戰。

所以如果日本向蘇聯投入全部兵力,也只能是全部的陸軍,將我國、朝鮮等地的日軍全部調到西伯利亞。

而日本在遠東地區唯一能佔到便宜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主力在歐洲,但是諾門坎戰役之後,蘇聯在遠東保持了一支規模超過130萬的遠東集團軍。這是日本軍隊絕對難以吃掉的!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戰役的失敗一再證明:日軍的軍隊素養,戰鬥意志等都是超越蘇軍的。但是由於資源缺乏,日軍在裝備上和蘇聯存在巨大差距。這裡的差距,不只是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更有數量上的巨大差異。

由於日軍的畸形軍隊發展政策,導致日本海陸軍水火不容,本來就不多的資源被日本拿來造鉅艦大炮,而陸軍只能裝備可憐的小土豆坦克和三八大蓋等武器,這在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面前完全不夠看!

所以,如果日軍執意北上和蘇聯決戰,首先會給蘇聯提供一個一鍋端的機會,傷亡殆盡的日軍也不可能繼續對我國和朝鮮進行侵略,日本的敗亡將會大大提前!

2、日軍一無所獲,得不償失

日軍北上蘇聯的最好時機是什麼時候?是諾門坎會戰嗎?不是,而是蘇德莫斯科會戰之後。

此時的斯大林在得到潛伏在日本東京的間諜佐爾格提供的日軍不會北上的情報後,將大量的西伯利亞師抽調到西線投入莫斯科戰場,正是這些遠道而來的西伯利亞師,裝備了適應冬季作戰的優良裝備,將德軍打得潰不成軍。

但是,斯大林對遠東的日本並沒有掉以輕心,在主力抽調到西部之後,斯大林大量招募遠東地區的退伍軍人、民眾等組成規模相當的預備隊,繼續駐紮了黑龍江以北地區,對日軍進行威懾!

這些新招募的所謂軍隊雖然戰鬥力參差不齊,不可能像西伯利亞師那樣能給日軍有效殺傷,但是有龐大的規模擺在這裡,日軍就不敢輕舉妄動!

因為諾門坎戰役的陰影面積太大,所以讓日軍高層不敢隻身犯險。

不過即使日軍知道了蘇聯遠東軍隊的真相,全部兵力北上,而且能夠擊敗這支雜牌軍隊,那日軍也可能輕鬆。

因為此時的日軍北上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土地,更是為了資源。而在二戰前夕,世界大油田分佈在裡海沿岸的平原以及南部的伊朗高原,這意味著即使日軍擊敗遠東雜牌軍,還是要千里迢迢跑到中亞去搶資源。

很多人說既然遠東有蘇軍,穿過蒙古高原直奔中亞不久可以了嗎?在當時莫斯科戰役激戰正酣時,這個可能性使很大的。

不過,就是得到資源,還是要運回來吧!相比於蒙古的茫茫戈壁,還是西伯利亞鐵路好用一些,因為鐵路盡頭海參崴距離日本本土已經很近了。

所以當下的問題已經不是能不能打贏的問題,而是即使打贏了,日軍依然也什麼也得不到!畢竟西伯利亞鐵路不會為日軍敞開!

這也就解釋了日軍為什麼要南下,因為印度尼西亞的油田相比於裡海油田實在是唾手可得!

3、二戰進程改變,德日最終互掐

二戰的德日最尷尬的一點就是德日因為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但是因為各自的小算盤而分道揚鑣。

前面我們說過德日是聯合不盟,各自奔著自己的目標而去,偶合合作已是難得,不相互拆臺已是老天保佑。所以竟也是認為二戰中德日結盟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德日在進攻同盟國時,不至於自己幹起來!

但是,如果日軍全力進攻蘇聯,那麼德日掐起來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因為沒有了日軍偷襲珍珠港的戲碼,所以美國在短期內缺少加入二戰的理由。雖然早就通過了《租借法案》,對同盟國進行援助。但是對蘇聯,直到莫斯科會戰前,美國都比較保守,作為一個精明的國家,美國不願意拿著納稅人的錢打水漂,加入大力援助蘇聯,蘇聯還是被德國顛覆,那美國就是真正的“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直到莫斯科戰役艱難取勝後,美國看到蘇聯的巨大潛力,才加大了對蘇聯的援助!

但是如果日本不招惹美國,而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我們說日本失敗的可能性大,但是也意味著德日有可能將蘇聯徹底顛覆!

而如果日本走運和德國一起夾擊顛覆蘇聯成功,那麼接下來要怎麼分割財產呢?作為希特勒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蘇聯,願意把蘇聯的石油等資源分給日本嗎?畢竟德軍一直和蘇聯主力決戰,而日軍更像是撿漏。

而日軍也不可能坐視德國搶走所有的資源,自己成為無私的好助攻,畢竟這是日本陸軍傾巢而出!

所以,在消滅蘇聯後,德日掐起來的可能性會非常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會繼續坐看鷸蚌相爭,最後攫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如果日軍全力北上,可能會改變二戰的進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