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為何沒能開啟大航海時代?

歷史趣談


題主關於鄭和七下西洋而未能開創大航海時代的提問,寓意不十分清楚。鄭和七下西洋,遠至非洲東海岸的28年間就是一個明代的大航海時代。也許從經濟外貿角度看不是一個航海時代。這與鄭和遠航目的及內外形勢和市場不成熟有關。

一、鄭和遠航的目的

明朝建立的第38年,也是朱棣奪權的第3年,明朝政治局勢基本穩定,國內經濟逐步發展,為宣威海外,擴大國際影響,突破了"片板不許下海"的禁令,朝廷組建近3萬人2000餘艘寶船下西洋。這是有史以來最大最遠的航海。這次這航的初衷不是貨物貿易,主要是政治外交考量,至於尋找建文帝一說則屬附會。宣威海外,萬邦來朝是為顯示朱棣和大明威望,彌合國內新舊勢力的有效措施。外交原則不是海盜式掠奪,而多賜予少回報的和平施恩。至於以物易物則屬附產品。基於這樣的遠航戰略,是政治外交而非商業貿易。這樣大規模不計經濟利益的行為,完全是面子問題。持續28年己經不容易。

鄭和28年間七下西洋,歷經3代,終於宣德九年結束。這種付出大於收穫的賠本遠航不能不停下來。



二、沒有開啟經貿時代大航海的原因

從永樂到宣德,明朝的經濟還是農業文明的發展階段,輸出和贈予的也多為絲調、陶瓷等手工業產品,這己經是很先進的東西。而同時期沿海3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耕文明尚不發達,回贈的東西無非象牙、香料、蘇麻泥青以及優質硬木及珍希動物等特產類,應該說算不上貿易交易,是一種饋贈而已。由於經濟水平的差異太大,世界貿易市場條件不具備,明朝廷單方面的大幅支出,很難長久下去。只是宣揚大明國威的外交和政治秀,只能停止下來。

應該說,並非宣宗等市場意識差,而是根本上不存在交易市場,從政治外交的航海,沒有轉入貿易富國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即是遠航至歐洲,也還是遠在工業革命之前400年。單純的政治宣威和強大弱小之間朝貢維持不下去。這是題主所謂未開啟航海時代(貿易航海)的主要原因。



三、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

儘管是政治外交,七次下西洋,持續28年之久,政治、外交和相互饋贈等方面的意義和建樹還是名垂青史。一是政治上大明聲威遠播至東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比西方的哥倫布和麥哲倫航海既早且遠。二是鄭和七下西洋,顯示了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和航海技術,至今還為西方人讚歎。

中國的落後始於歐洲工業革命後的乾隆王朝。如果那時認識到洋玩藝的技術優勢,不會在清末捱打並喪權辱國。農業文明時代閉關鎖國,天朝自大,失去了追趕文明的機會。我們無意指責那朝那代,好在我們現在睡獅夢醒,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怨天憂人,不罵祖宗,埋頭苦幹才是大道理。


左說春秋歷史領域創作


1據說鄭和本人是伊斯蘭教的教徒,然後想朝聖

2只有朱棣時代皇上支持,以後統治者沒人支持

3中國是農耕文明,沒有掠奪別人的習慣。

4除了鄭和以外,西方國家每次航海都以掠奪為目的,中國不屑。從現在的眼光看他們是傳播文明,但是也掩飾不了當初他們血洗當地人,讓他們家破人亡的原罪


閒歌侃歷史


一、其時天朝獨大,明風萬里,布武天下,鄭和七下西洋,展示為主,開拓為輔;二、鄭和航海只為朱家一姓之天下,非為天下蒼生謀萬世之基,自然有其侷限性;三、野史軼聞中的尋找朱允炆。


山海經31263900


因為那基本上是皇帝的個人行為,沒在民間興起,再加上後來倭寇作亂而實行了禁海政策。中國的航海就死在了襁褓中,從這一點兒來說,日本在東方文明的發展中沒有起到正面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