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為什麼要下西洋?這一事件有什麼深遠的影響?

宇宙的塵埃27551


鄭和下西洋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也有其個人的主動性和被動性。 先說歷史的必然性,歷史發展到明朝,造船行業已經是有了空前的發展,人們的地理認識也大大的豐富,航海技術也有了豐富的積累,這些因素決定了鄭和下西洋一定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發生。

再說歷史的偶然性,中華文明經過異族的統治,華夏文明對周邊國家影響力有所下降。明王朝打著驅逐韃鞳,復興華夏文明的旗號,廣結異邦傳播中華文化便成了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次要因素。

第三鄭和個人的主動性。鄭和隨出身太監,但是素懷大志,積極主動向皇帝請求接受任務。整體來說,大明適合下西洋廣結異邦的人才遠遠不止鄭和,但是鄭和卻是深得皇帝信任。

鄭和下西洋不管對中國還是對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對中國來說,積極推行和平外交促進了中外的交往,對外輸出了中華文明同時也積極引進了西洋的一些新鮮的實物,對雙方都有利。對世界來說,大規模行業屬於歷史性的,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早了幾十年。


恐懼的牛魔王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三:其一、追殺逃亡的建文帝及其追隨者;其二、向海外諸國展示大明皇朝的強大實力;其三、維護大明朝的藩屬體系。鄭和下西洋這件事最深刻的影響是:導致大明朝開始由對外開放轉變成閉關鎖國。因為鄭和下西洋是一件十分燒錢的事,他一路上揮金如土,各個東洋小國紛紛來華朝拜,大明國入不敷出,銀子像水一樣流向其它國家。最終明朝痛定思痛,決定閉關鎖國,拒絕跟其它國家做生意,也嚴禁他們有事沒事跑來朝拜。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明朝漸漸落後於世界各國,清朝延續閉關鎖國政策,最終導致中國百年屈辱。

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率領大寶船上百艘,官軍二萬八千餘,隊伍遮天蔽日,浩浩蕩蕩,一路上威懾西洋各國,調解各國紛爭,各國紛紛向大明朝進貢朝拜。中國學界一般認為,鄭和航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即今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一帶;而有外國學者認為鄭和最遠達到過南極!鄭和下西洋雖然早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但是中國人不以掠奪為目的,鄭和都是一路上拋金撒銀,讓各國臣服於明朝,以德服人,以經濟支援懷柔別人。明朝車駕郎中劉大夏說說: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

鄭和下西洋後,先後有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裡、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來華朝拜,萬國來朝的氣象宣示了大明的文治武功趨於最高。下西洋同時也促進了中國的造船技術發展,當然後來這些技術都失傳或者退化了。據記載鄭和的寶船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一十八丈,可載官兵六百餘人,船上配有大炮、羅盤等先進裝備。鄭和下西洋也促進國內手工業的發展,一些外國的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傳入中國,有力的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他"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 ,從而也使得遠航難以為繼。根據歷史資料顯示,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的恐慌,僅僅白銀一項,每年就花費600萬兩,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由於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幣的大規模貶值。明朝本來就是一個低行政效率的農業大國,長期向外面輸血自然導致明朝財政赤字,除了鄭和下西洋那段時間明朝財大氣粗外,其它很多時候明朝都十分窮,經常沒有戰爭軍響!


大秦鐵鷹劍士


鄭和小名七寶,他自幼隨著他的父親追隨朱元璋一家,後來他被派給朱棣當家臣後來朱棣稱帝后派鄭和七下西洋。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的原因:

國內的需求

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經濟強盛。明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強國,明朝的造船術,指南針的陸續發明為鄭和下西洋奠定了經濟與技術基礎,從唐宋元以來工商業的發展,沿海城市的發展讓人們很迫切的想要去發展航海業與航海貿易向海外輸出我國的茶葉和瓷器絲綢等等這些海外很喜歡的以及獲得我國很缺少的香料,國內工商業的發展急需由內銷轉到外銷當時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沿海城市的繁華那些依靠航海貿易獲得財富的人,促使著那些由絲綢商人茶商這些人構成的士大夫階級推動著朱棣代表的高層決策,當時的皇室和王公貴族等等這些貴族階級有些對西方香料珍寶的吸引力,這些都促使朱棣派使出使西洋開闢著新的貿易航線,開始與西方貿易。



威懾海內

雖然當時的明朝作為世界第一強國,但是當時國內外的政治情況卻並不是那麼那麼海晏河清。當時明朝有著蒙古貴族元朝殘餘勢力以及海上的敵人(當時的倭寇以及那些海盜專門打劫中國商船的國家),在當時尤其以日本武士對中國明朝的威脅最大,他們從日本遠赴中國福建沿海地區由一開始騷擾當地的本性到最後的洗劫,百姓苦不堪言。由於明朝前期要抵禦和北伐元朝蒙古的殘餘勢力,所以一開始簡單的防禦或者不理睬這些日本倭寇。明朝經過朱元璋,朱建文和朱棣三朝的治理明朝的國力以及軍事實力已經很大的提升,已經可以擁有打敗以及威懾其他國家的能力讓他們不敢有這種想法。



尋找建文帝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篡位得來的地位,他以清君側的名義將皇帝帝位從他的侄子建文帝的手中得到的。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攻入皇宮後,皇宮出現了一場大火。建文帝也從這場大火中離奇失蹤,也就是說朱棣並沒有從中找到建文帝的遺骸。事後有傳聞說建文帝已經出逃到海外某個國家等待時機捲土重來。朱棣害怕啊,因為他是篡位無論他是不是個勝利者,即使是不會騙人。正如孝文帝的太傅方孝孺說的:“百年以後仍逃不過一個篡字”。正因為朱棣不是正統的繼承者,所以他一天找不到孝文帝他就是一個篡位的。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去尋找孝文帝也有震懾那些海外國家如果找到孝文帝最好將他交給明朝。

傳播中華文化和與海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明成祖朱棣和其他派遣使者出使海外的人一樣,為了彰顯我中華國威、顯示我大中華地大物博是天朝上國。這類的出使大多會帶上很多珍奇百寶去送給海外國家的國王,促使他們前來朝貢但是這大都是送的比給的多。這壞處就是給明朝的財政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可能這也就是造成最後明朝覆滅的原因之一。但是這也帶來的好處也有很多就是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促進了物種的遷入與傳播就比如說土豆,玉米的傳入中國。這給中國和世界都帶來了極大的好處。這場下西洋的活動也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了中國。

最後我認為鄭和七下西洋也是明成祖開拓海外疆土的第一步,去探索海外的實際情況讓鄭和積累航海經驗繪製航海地圖。當時的世界正值大航海時代,我認為明成祖作為一代大帝他應該會有一定的政治敏感的,他選擇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弄清海外的國力情況以便為了進一步派遣兵力去征服海外國家。但是鄭和七次下西洋拖垮了明朝的國力並且明成祖朱棣沒有等到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回來。明成祖朱棣在大航海時代的野心他也就沒有時間去實現了。



大學生追夢者


永樂朝,也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執政的時期,出現了俗稱“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從1405年開始,此後三十年間,鄭和共七次遠征南海、印度洋,史書上記載鄭和到訪過的國家,“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朱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歷來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一種,即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關於這一點,姑且拋開不談,單說它與朝貢政策的關係。朱棣令鄭和遠征的目的,“在於把以明朝為頂峰的朝貢體制擴展到海域世界”。就結果而論,目的達到了,在明朝陸海軍的威逼與利誘之下,南洋大小政權紛紛前來朝貢,據統計,朝貢國家和部族一度高達65個。

我們再說鄭和下西洋,關於當時的盛況,從中國出發的鄭和船隊,在規模以及權限上就像一座行駛在海面上的帝國,甚是威風。當船隊出現在海平面上的時候,東南亞、印度洋沿岸的居民肯定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遙遠的東方有一個龐大的帝國存在。

其實這更像是一場例外或意外,縱觀明朝,大多時期,都在實行海禁。與海禁對應的一個現象,則是倭寇,也就是日本海盜。據其考證,早在元朝,倭寇的足跡便侵入中國山東半島,其隊伍當中,不乏中國的海民。這一模式,在明朝得到克隆。所以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倭寇不僅指日本人,其中中國人並不在少數,甚至充當了領袖角色,像王直、徐海等,都是倭寇的大頭目。王直成為倭寇,極具代表性,他本是鹽商,後作海商,由於海禁,海商只能從事走私貿易,在明朝的重重圍剿之下,一些海商漸漸轉型為海盜,與日本浪人結合,則成倭寇。這則有點“逼上梁山”的意思,用王直自己的話講,叫“國家驅盜”,就是國家逼我當倭寇,而非自願當倭寇。



高廣銀


其實鄭和下西洋真是為了找尋那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在《明史·鄭和傳》中有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從這裡此處看出:朱棣讓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找尋建文帝的蹤跡,順道宣揚當時明朝的國威。在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也明確指出鄧和下西洋海外貿易是假,找尋惠帝是真。

從後面明朝禁海鎖國,海防和沿海地區防務幾近不存在 導致倭寇大行其道,間接促成了鄭成功家族的興起等一系列事態的發展。可以看出,明朝骨子裡是反對航海的。鄭芝龍時期甚至是吊打明朝海軍的,證明了自鄭和之後明朝全面停滯了海軍的發展。從明朝的大戰略方向看,和鄭和下西洋發展航海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另外,鄭和航海其實是另有目的,就是為了到麥加朝聖,所以他才一次次嚮明朝申請出海,直至最後消耗了大量國力。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自己也是留在了波斯灣,沒有回到明朝。至此無鄭和的堅持,加上朱棣對搜尋朱允炆失去希望,再加上天朝上國的心態作祟,封建中國從此再無人支持航海事業,直至清末民初。


冰風西谷


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時期國力膨脹催生的產物,也是明初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向外擴張的產物。由於中國地大物博,統治階級對土地和資源的需求不是很迫切,這就導致鄭和下西洋僅僅成為了政治上宣揚文治武功的工具,而未對航線上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土地和資源的掠奪,這種得不償失的做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未進一步發展,也直接決定鄭和下西洋的不可持續性。至於影響力,一方面通過鄭和下西洋的經濟與文化的交流,讓中國與世界的連接更緊密,也有很多先進文化和讀物進入中國,打開了人們的視野,也使明朝成為中國最有可能進入資本主義的時代;另一方面,鄭和下西洋進一步鞏固了中國與歐亞的海上絲綢之路,和平友好的外交行為贏得了歐亞各國的好感,也為今天中國和平外交政策做了最好的背書。


兠罷


鄭和為什麼下南洋?有野史說是尋找流落南洋的建文帝,這個當然不可信。個人認為,鄭和下南洋,是宣揚大明威望和國力;明成祖朱棣順帶撈政績。我們知道,明朝和南洋的貿易比起各朝代來要繁榮的多了--在航線上撈起明朝的東西最多。有什麼意義?意義很大,拓展了中國人的生存空間!如果說歐洲人發現了美洲,那我們中國人發現了南洋,那裡物產豐富--中國在清朝中期人口膨脹,中國好多人紛紛下南洋討生活!


古河洋橋


其實,就是在南海近處晃了一圈,休要想得多麼神乎。

與英國人用船像貨郎一樣到處做生意,是不能比的。


XyE


鄭和下西洋,有人說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明成祖朱棣由於通過造反推倒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而當了皇帝,在攻下南京後,沒有找到建文帝,這也成了明成祖朱棣的一塊心病。於是,在朱棣正式稱帝后就開始下西洋的行動,一共進行了六次。這六次下西洋的活動,雖然沒有找到建文帝,但是極大的擴大了明帝國的影響力,連接了明朝與東南亞,西亞,東非等國家的貿易往來。


李洵清風


鄭和為什麼下西洋,我不知道。但是我沒想到鄭和竟然是一位宦官。雖然是個宦官吧,但做出的貢獻比那些大臣更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