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商品每次都被搶購一空,為何大明反而更窮了?

頭髮總也長不長


大明的窮,並不是指整個國家財富收入少,相反,大明王朝的國民財富其實一直都是持續增長的,從洪武到崇禎,帝國的對外貿易規模一直在擴大,大量白銀流入,江南手工業發展迅速,鉅商富豪層出不窮。

大明的商品在當時的世界,極具競爭力,畢竟當時的世界各國還比較落後,大明的奢侈品,生活用品,都讓世界各地的土豪們趨之若鶩,可以這麼說,只要是大明製造,就不愁銷路。

然而,遺憾的是,大明的財富,永遠只屬於那麼一小撮人,這些人肆無忌憚地累積財富,社會兩極化日益嚴重,社會矛盾日趨尖銳,財富的過於集中,不僅是社會主要矛盾,也是帝國財政制度的嚴重問題。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後,便開始了大規模的“拷掠”行動,在京的王公貴族、官僚大臣、巨室富豪,乃至於中產之家都無一倖免。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李自成通過這種方式或許了7000萬兩鉅額財富,這些財富如果用來賑災、編練行軍,大抵也不會有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而關外的滿清估計也壯大不起來了。

而號稱勤勉的崇禎,在其吊死煤山之後,李自成從其宮殿之內搜刮出了銀子3700萬兩、金近2000萬兩。

明朝窮麼?一點都不窮!

可問題是,明朝的財富分配存在極大的問題。國家財政制度,除了維持政府運作、維持軍力、賑災、修建公共設施以外,其實還有一項重要作用,那就是起到調節社會財富分配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需要以稅收的方式來運作。

然而大明王朝的財政稅收制度,一言難盡。即無法做到增收,也不能節流。王朝初建時,什麼都缺,而大家都不怎麼富裕,所以老朱家制定了很多優待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人才培養計劃。大明優待讀書人,但凡有功名在身的人,稅收的優待相當巨大,要麼少交稅,要麼直接免稅。

圍繞著讀書人,形成了一個體量相當龐大的“免稅”特權階層。讀書人通過科舉獲得功名做官,宗族將田產記其名下免稅,官員家屬們經商,得到政治上的庇護,而那些沒有這種特權的商人們,在商業運作上,首先就要找一個有背景的“官員”來做靠山後盾。

這樣一個以“士人”為基礎的龐大特權階層,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激烈,帝國大部分土地歸於這些人,而這些土地中一大部分都能得到免稅或者減稅的優待,而在商業稅方面,因為官員的庇護,商稅收入遠遠低於正常水平。

這麼坑爹的財政稅收制度,加上日益猖獗的貪汙腐敗現象,使得帝國十分“貧窮”。帝國的大臣們,哪怕看著國家收不上稅,沒有錢賑災打仗抵禦外辱,也不願意放下手中的“稅務特權”。國家的崩潰,對於這些人來說,大概也只是改朝換代,重新找個組織而已。

所以帝國的“貧窮”,並不體現在經濟增長,商業貿易上,而是社會財富分配,政府財政收入上,而鄭和下西洋的貿易活動,總體上而言,其實是有得賺的,並不是網上流傳的虧本生意,如果是為了所謂的“宣揚帝國榮耀”,而耗費巨大而不得一利,這種大規模活動早就制止了,永樂又不是個搞面子工程的傻子皇帝。


江畔初見月


鄭和七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李躍汗青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出海找建文帝,自從明成祖朱棣打敗了建文帝后,建文帝就消失不見了,

所以明成祖朱棣就派鄭和下西洋找和宣揚國威,就這樣鄭和帶著許多財物去了西洋,拜訪各國,

由於中原地區長期接受儒家文化,所以跟別人交往大多以和平友好的方式,

雖說鄭和帶著龐大的船隊,軍隊強悍,但卻沒有侵佔或欺壓西洋各國,

從中原帶來的眾多商品大多用來送給各國或交易,即使交易價格也不會貴,

由於下西洋是與各國的交往和宣揚國威,就沒太關注商業,加上我中原地區是以農業立國,

所以有點虧本了,之後西洋各國又派使團來訪華,等他們回國時,明朝皇帝就要給絲綢、錢💰和商品

給他們帶回去,這簡直是虧大了,別人給你一點東西,你卻因咱是大國給許多東西送給他們,

久而久之,明朝財政就不足了,有點緊張了,越來越窮了,

這告訴了我們做事別太顧慮面子,也別打臉充胖子,謝謝😜大家


紅嘴講影視


鄭和下西洋,本質上並不是為了開展貿易,與西洋國家商業往來。這是中國航海時代與歐洲航海時代的一大區別,歐洲之所以開啟大航海時代,完全是衝著商業利益去的。鄭和七下西洋,實際上不僅沒什麼經濟利益,甚至還是國家一筆沉重的負擔。

第一,鄭和下西洋,並非為了商業利益

在明朝初期,鄭和七下西洋,這是古代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與人數,要遠遠超過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達伽馬等歐洲航海家。但是,這是以中國官方主導的大航海,主要目的並非與西洋諸侯開展貿易往來,而是有幾個目的:

其一,是為了探索內戰後失蹤、生死未明的建文帝的下落。當時有一個傳聞,稱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到西洋,故而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首要任務就是要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其二,是秀秀大明帝國的肌肉,建立世界霸主的形象。用史書的說法就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下西洋,帶了2萬多士兵,是一支相當龐大的武裝。儘管在下西洋過程中,有著幾次用兵,但總的來說,鄭和艦隊與西洋諸國的交往,是以相當和平的方式。

那麼,大明帝國是如何宣揚國威,顯示自己的富強呢?

這就要說到中國獨特的朝貢制度了。

第二,建立海外朝貢體系

除了尋找建文帝之外,鄭和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外交。在古代,中國是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如果沒有一般小嘍囉的陪襯,怎麼顯示得了天朝上國的威風呢?因此,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去圈粉。

圈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好比現在大V大咖花錢圈粉一樣,大明帝國要迅速圈粉,得以人家予好處。這個好處,就是朝貢。朝貢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你們這些小嘍囉,都來朝見咱天子,尊咱們為大佬。大佬當然要給小嘍囉一些回報,怎麼回報呢?我把本國的商品低價賣給你,高價買你們的土特產品。除了賤賣貴買之外,還有大把的接待費用與賞賜。

鄭和下西洋,一個任務就是圈粉,要求西洋諸國對大明帝國朝貢,以《明通鑑》中的說法:“宜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使之朝貢,有不服者,則以兵懾之。”大家想想,對西洋小國來說,朝貢就等同於發財啊,誰不願意幹啊?對大明帝國稍示奉承,就能得到真金白銀,何樂不為?

對這些小國家,朝貢非常實惠,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因為大明帝國為“示中國富強”,厚往薄來,對朝貢者所給予的,遠遠要超過所得到的。這種形式雖然被稱為“和平外交”,實際上卻是以短期利益犧牲長期利益,最終的結果不過使國家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失。

對大明帝國來說,說白了,是面子工程,虧本生意,賞賜大量錢財,換取諸國對明的朝貢,承認明帝國的領袖地位,製造萬邦來朝的虛榮假象。

第三,頻繁下西洋與朝貢,成為大明帝國不可承受之重負

大明帝國喜歡展示自己的富強,又是大航海,又是撒錢圈粉。但是大家想想,中國真的那麼富有嗎?顯然不是。統治者只是把壓榨底層百姓,把壓榨來的錢撒到國外去圈粉罷了。很顯然,如此大手大腳花錢,久而久之,國家財政肯定要受不了。

果不其然,明成祖去世後,明仁宗剛剛上臺,就迫不急待下了一份詔書:“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各處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幹嘛呢?不出海去了。

有幾個原因,一是據說建文帝的下落已經找到了;二就是國家擔負不了大航海龐大的開支。從下西洋的結果來看,固然帝國聲威遠揚,無遠弗屆,萬國來朝,可是代價卻是耗費了帝國大量的財富,厚往薄來不對稱的外交方式,最終成為帝國沉重的負擔。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以政府主導的大規模遠航沒有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再來說說朝貢貿易的結局。

官方的朝貢貿易令中國政府在不對等的貿易中蒙受巨大的損失,不僅在接待外國貢使上有著巨大的開支,購買外國物品時,大明帝國以上等大國的身份,甘願以遠高於市場的價格成交,以顯示優待遠夷的大國肚量。

在如此鉅額利潤的誘惑下,周邊國家巴不得天天上中國朝貢。來的次數一多,帝國也發現不對勁了,咱再富有,這麼下去也要被掏空掉。慢慢的,大明帝國對朝貢貿易的熱情逐漸降低,就有了很多限制。比如說,有的國家三年一貢,就是三年你才能來一次;有的國家,八年一貢,八年才能來一次。

在明代,官府又禁止民間與外國貿易往來,官方的朝貢貿易又越來越少。這無疑剝奪了進貢國的巨大利益,既然官方貿易的想象空間越來越小,走私貿易的興起便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因此,到了大明帝國中期,由於朝貢貿易不足導致走私盛行,走私一盛行,海盜勢力便崛起。這些海盜又與國外勢力相通,進而導致持續百年之久的沿海倭患,以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列強的入侵。


君山話史


中國古代一直是非常強大的王朝,儘管我們一直處於封建社會中,但是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依舊不減,或許正是因為我們的封閉,才會導致那些西方國家的嚮往,在歷史上我們有過幾朝貿易高峰,唐朝、漢朝還有近代的明朝,在這幾個朝代中國都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從中歐海路開通到明朝結束,中國一共經歷了貿易順差近一個世紀,讓中國商品在世界範圍內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從當初簡單的商品,到了明代我們已經可以製造各種五花八門的商品,各種技術的結合,讓中國商品在世界範圍內都頗受歡迎,我們的質量優良,而且成本低,所以商品的價格就非常的平易近人,我們很多商品的製造工藝和技術都是特殊的,所以我們對這些商品一直都是處於壟斷狀態的。

例如我們的絲織品,中國的麻類織物的原產地,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裡我們掌握了各種生產部技術,從採麻到浸泡到晾曬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手段,並且技術一直都是世界領先地位,中國的絲織品加上西方的圖案設計,可以讓一件商品呈現為完美的狀態。明朝時期,鄭和率領船隊先後七次下西洋,帶了大量的中國商品,不僅為中國文化進行強有力度的宣揚,這些商品在西方也受到哄搶,非常的受歡迎。


中國貿易對歐洲影響了近百年,船隊獲取了大量的白銀,曾經一個葡萄牙的學者研究證明,日本和歐美國家大部分的白銀都流入了中國,一時間導致中國白銀的數量迅速的增加,可是這些白銀仍無法滿足人們對金錢的需求量。而且明朝並沒有大量的白銀流入而變得富有,反而是更加的貧窮,出口價低是一個原因,還有巨大的花銷,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宣揚大明的國威,聲勢浩大,船隊非常的龐大,光是這些船上的成員每天都需要巨大的花銷,光是飲食每天就要超過一千噸,導致我們了獲得的大量白銀,很大一部分都投資在了船隊上。



歐洲曾經也有大規模的航行,但是他們的規模卻和鄭和的船隊無法比擬,當然意義也有很大的差異,鄭和下西洋不僅為歐洲帶去了中國的商品和文化,而且還開通了很多之前沒有的航線,大大促進了中西方的貿易。


星鵼下的誓言


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出海找建文帝,自從明成祖朱棣打敗了建文帝后,建文帝就消失不見了。

所以明成祖朱棣就派鄭和下西洋找和宣揚國威,就這樣鄭和帶著許多財物去了西洋,拜訪各國,由於中原地區長期接受儒家文化,所以跟別人交往大多以和平友好的方式。

雖說鄭和帶著龐大的船隊,軍隊強悍,但卻沒有侵佔或欺壓西洋各國,從中原帶來的眾多商品大多用來送給各國或交易,即使交易價格也不會貴。

由於下西洋是與各國的交往和宣揚國威,就沒太關注商業,加上我中原地區是以農業立國。

所以有點虧本了,之後西洋各國又派使團來訪華,等他們回國時,明朝皇帝就要給絲綢、錢💰和商品,給他們帶回去,這簡直是虧大了,別人給你一點東西,你卻因咱是大國給許多東西送給他們。

久而久之,明朝財政就不足了,有點緊張了,越來越窮了。鄭和下西洋式的邦交往來註定不長久


陋人德馨苑


因為下西洋是構建朝貢體系,我們很多物品賞賜外國是不要錢的,所以可以稱為朝貢經濟。這可不是市場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