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夷陵之战赢了会怎样?

小意


夷陵之战初期,孙权集团节节败退。正当刘备集团以为胜券在握之时,陆逊临危受命,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在夷陵大败刘备。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夷陵之战,胜利的不是陆逊而是刘备,最终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刘备起兵讨伐孙权之时,孙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两线作战,派遣使者称臣于魏国。魏文帝曹丕非常高兴,准备接受孙权降书,可是刘晔却建议曹丕拒绝孙权受降。他认为孙权之所以委身臣服魏国,是因为夺取荆州以后害怕刘备起兵报复,又恐惧大魏乘机也进攻江东。现在东吴和蜀汉本来就很弱小还不能同心协力互相攻伐,是自取灭亡之道。我大魏可以拒绝接受孙权的投降,反而联合刘备一起进攻东吴。蜀汉进攻荆州之时,大魏乘机渡过长江进攻扬州,不用一个月,东吴就会灭亡。吴蜀唇亡齿寒,一旦灭亡东吴,势蜀汉必然势孤力穷。即使让蜀汉得到一半吴地,也不能长久存在,何况蜀汉只能得到外部大魏得到内部呢?最终,曹丕还是拒绝了刘烨的建议,选择接受孙权投降。

"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三国志》

当吴蜀夷陵对峙之时,曹丕屯兵江北,想要坐山观虎斗。刘备兵败夷陵以后,陆逊预料到曹丕会乘虚而入,没有乘胜追击,选择回防长江。后来果然如同刘烨预料,对曹丕阳奉阴违,曹丕这才想起进攻孙权,可惜为时已晚。陆逊已经严阵以待,曹丕只得选择退兵。

而假如夷陵之战胜利的是刘备,那么毫无疑问,荆南四郡(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将划入蜀汉版图。当时刘备已经派遣马良去传檄荆南四郡。孙权刚刚夺取荆州不久,民心未附。反观刘备之前在荆州经营多年,声望还是很高的。刘备伐吴很多荆州人也都起义响应刘备了。只要刘备在夷陵打败陆逊,处于观望状态下的荆南四郡必定会兵不血刃传檄而定。而夷陵一败,刘备可以趁势收复江陵(南郡一部分),攻取江夏,彻底收复除了曹魏占据的襄阳(南郡一部分)、南阳郡以外的荆州。几乎达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标准,国力会比称汉中王时期更为强大。

之前已经说了,曹丕没有接受刘烨的建议,等他想起来要出兵的时候,吴蜀已经冰释前嫌,共同抗魏。曹丕这时候再要出兵已经太迟了。所以假设刘备胜利的情况下,与历史唯一的区别就是荆州属于蜀汉的了。曹丕既然面对打败刘备回防长江的东吴集团无计可施。面对打败孙权跨有荆益的孙权集团同样无计可施。曹丕如果进攻扬州,刘备可以乘机从荆州、益州同时出兵北伐。曹操必然被迫回防,曹丕如果进攻荆州,刘备乘胜之师,兵锋正胜呢,曹丕占不到什么便宜。曹丕如果进攻益州,蜀道艰难,又有魏延构筑的固若金汤的汉中防线,曹丕同样占不到便宜。所以与历史上虽有夷陵之战荆州失守的耻辱,为了蜀汉大局,依然和东吴重新订立盟约的蜀汉一样,知道唇亡齿寒道理的东吴虽然很想夺回荆州,但面对虎视眈眈的魏国,孙权势必也会订立盟约。

由此可知,即使刘备夷陵之战胜利了,曹丕依旧不会出兵,孙权依旧会和刘备联盟。刘备集团如果夷陵之战胜利,是可以收复荆州而且不用忌惮虎视眈眈的曹丕。

参考文献:三国志


亭殿阁


诚邀,如题。刘备在夷陵之战输光老本,辛辛苦苦十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击溃吴军,历史又会如何呢?

刘备起兵名为替关羽报仇,实则是想夺回原属刘备的荆州三郡,或者说整个荆州,甚至,整个东吴,于是我们可以猜测,刘备击溃吴军主力后必会大军直击孙权。刘备的75万大军毕竟是罗贯中老先生自己挥笔加上所谓,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刘备带兵不会超过10万,大概也就7万多,孙权动用的兵力大约7到8万左右。

那么除了这7万多的人马,孙权还有后备军吗?

实际上还是有的,刘备的确是起季汉倾国之兵,因为刘备底子薄,然而孙权并不是,事实上夷陵之战后不过一年,魏文帝曹丕立马起水陆大军20万左右,从合肥秋后挥师伐吴,孙吴依然击溃了他们,这说明东吴的常备军起码也有17万,所以就算东吴折了这7万人,刘备还会遇见十万大军,胜负依然尚未可知。

再者,三国可不是只有孙权和刘备

很奇怪北方的曹魏在这场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他想干嘛?不就是坐拥渔人之利吗。要知道天下州郡

曹魏都占6成多,剩下两方的军力加起来也不及曹魏,只能凭借秦岭之险,长江天鉴据守自立。所以一旦刘备获胜,曹魏必会动攻打合肥或西打汉中,先解决孙吴或者说刘备,而后再收拾最后一方。

事实上刘备战败去世后,曹丕就立刻布置了五路大军伐蜀,若不是有诸葛丞相的神机妙算,三国估计会提早结束。总之,刘备如若胜了。也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首先得说,夷陵之战刘备是不可能赢的!因为缺乏条件!其次,夷陵之战看似刘备惨败实则是蜀汉国库不支所致!比如,在当时,蜀汉全国军队十一万多,人口不足百万。夷陵之战刘备起兵七万二,再加上为其提供补给的人员大致在三十万人左右。三分之一人口参战一年,除了每日耗粮是一个天文数字外,蜀汉劳动力严重不足,整个生产几乎瘫痪。要不是刘璋在川中积累二十多年,真心败不起这个家当!

其次,就算抛除以上因素,让刘备攻破宜昌,占领荆州。那么刘备耗尽粮饷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这时候,曹丕不会坐视不管的!曹丕在当时忙于整军,无暇侵略两国,但是却一直保持两国平衡!比如,蜀汉败退以后,曹丕不但没有趁机伐蜀,却出兵东吴,大家都认为是曹丕太蠢,实则是曹丕不想让东吴坐强!反过来,刘备击败东吴,曹丕也必然干涉,不会放任东吴不管的!而以刘备疲惫之师肯定难以继续与曹魏对抗!所以,结果只能是刘备被魏吴两国围殴!


优己


蜀军8万,吴军兵力10万,总共也有将近10万.在后勤方面,蜀军派赵云督办粮草,所以不因为粮草而失败。刘备之所以失败,正因为他没有天时地利人和这3大忌讳:天时,他选择酷暑去攻打吴国,吴国做为防守国没什么,而作为进攻国方的蜀国,每天冒着烈日行军,这使士兵的士气和身体都慢慢衰弱。

假如只单单是天时,蜀军还可以依靠士兵的数量取胜。但没了地利,为陆逊创造了偷袭的好机会。蜀军驻扎在树林茂密的地方,虽然靠近河流,但是也没有办法对抗吴军的进攻。最致命的是,刘备没人和,在出征前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劝告,马良劝他不要驻军在树林茂密之处也不听,这为陆逊的进攻创造了很好的机会。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现在假设说,如果刘备在这场战役中胜利的话,那么关羽失去的荆州三郡,肯定会被夺回来。至于开始割让给东吴的三个郡,很可能得不到。我这么说是有依据的,在历史上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陆逊就开始退兵,是认为曹魏会趁隙攻击,果然在三国演义中曹魏是这样做的。反之如果蜀汉胜利,曹魏就会和东吴达成同盟,进攻蜀汉,以此来消耗蜀汉的实力,即便胜,也是残胜。

不过这次胜利,不至于蜀汉的中坚将领损失殆尽,还给诸葛亮开辟了一条从荆州北伐的道路,不至于北伐时期过于艰难,蜀汉可以从两路进军,可以使曹魏应接不暇。至于诸葛亮的北伐是否能够胜利?这倒是不能保证,但是蜀汉的实力一定比历史上更加的强大。


熙清说历史


孙权杀关羽、夺荆州的行为是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原因,所以夷陵之战说白了就是双方围绕荆州归属问题而发动的战争。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三国之一的蜀汉政权,并大造战船、准备伐吴。

时间回到219年,刘备刚在汉中打败曹操,自立为汉中王。汉中之战后,刘备分封麾下的文武百官,势力也达到了鼎盛。当时的刘备除了据有益州以外,还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这与诸葛亮当初在《隆中对》里规划的“跨有荆州和益州”的战略设想基本符合。

东汉十三州(深红色部分为荆州)



219年,前将军关羽为了响应刘备在益州的胜利,也在荆州发动了北伐战争,包围了曹操的襄阳和樊城一带。一时之间,关羽军队声势滔天,连曹操也不得不避其锋芒、商议迁都的事宜。然而好景不长,孙权趁关羽北伐的机会,派遣麾下的吕蒙、陆逊等人偷袭南郡。曹操与孙权合力击败了关羽后,关羽镇守的荆州南郡、武陵、零陵全部落入孙权的手中。220年,关羽父子在临沮被孙权军队俘虏后遭到了斩杀。孙权夺荆州、杀关羽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刘备之前与孙权约定的“联盟”,更使得诸葛亮《隆中对》的设想化为泡影。

荆州七郡地图


因此,刘备称帝以后立即攻击孙权,尽起水陆两军5万多人沿江而下,深入荆州地界数百里。为了避免与吴军水师交战,刘备又命令蜀军舍弃战船全部上岸。刘备在荆州夷陵与陆逊相持了半年之久,始终无法前进,士气低落、后勤困难,最后遭到陆逊的火攻,一败涂地。乱军之下,蜀军只要依靠焚烧盔甲、粮草堵塞道路,才勉强保护刘备撤退回永安。夷陵之战中,刘备派出去东征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连随军的傅彤、马良、张南、冯习全部战死,镇守江北的黄权被迫投靠魏国。

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在悲愤交加中病逝。可以说夷陵之战是蜀国丢失荆州以后又一重大的挫折,它不仅使得蜀国夺回荆州的梦想破灭,更使得诸葛亮后来的北伐不得不绕道遥远的汉中出兵。益州北部山川险阻、路途遥远,使得诸葛亮北伐多次徒劳无功。如果刘备能在夷陵之战中取胜,至少有三条路可以走:

最好的结果:统一南方,二分天下

夷陵之战后,刘备可能会分兵进攻荆州各郡。只要他在荆州重新站稳脚跟,就有机会攻击长江下游的孙权。平定江东以后,南方的交州也会归附于刘备集团。事情能够发展到这里,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将会提前到来,最终的结果就是魏、蜀平分天下。不过以刘备的兵力很难做到这种程度,因为孙权与江东的士族集团联系密切、民心依附。

一般的结果:夺取荆州,罢兵言和

夷陵之战后,刘备肯定会全力进攻荆州。当时的荆州7郡已经演变为了9个郡,主要是曹操在南阳郡的基础上分离出了章陵郡和襄阳郡,其余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江夏、南郡6个郡都在孙权手中。夷陵之战的失利会加大孙权防御荆州的难度,也会动摇东吴的军心。笔者推测刘备如果在夷陵之战取胜,或许会夺取孙权占据的荆州各郡,再与孙权停战。如果刘备的兵力足够强大,或许可以做到这种程度。

最坏的结果:平分荆州,吴蜀联盟

如果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取胜,但又无法彻底打败东吴,或许会与平分荆州,重新回到214年“湘水划界”后刘备和孙权在荆州的归属划分。前提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取胜,而双方又同意何谈。就算不能取得整个荆州,刘备拿回的荆州三郡也有利于后来的诸葛亮北伐。诸葛亮可以从荆州的汉水流域出兵,不必再翻越险要的秦川,劳师远征。


历史的荒野


夷陵之战,是刘备伐吴时的一场重要战役,刘备在这场战役中大败而归,蜀汉军队损失殆尽,刘备不久也病死白帝城,使得本来蒸蒸日上的蜀汉从此走了下坡路。很多人不禁为刘备惋惜,认为是他的一时疏忽大意致使输掉了战争。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刘备其实很难取胜,即便胜了夷陵之战,也很难消灭孙权集团。



第一,战略方向上的错误。刘备伐吴的重要原因,是孙吴背信弃义,偷袭夺取了荆州,杀害了关羽。刘备和关羽是结义兄弟,愤怒之下,才要举兵报仇。但伐吴之前,诸葛亮等人苦苦劝阻,因为蜀汉的主要敌人是曹魏,应该继续坚持“东和孙权,北拒曹魏”的战略,伐吴只能使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诸葛亮主张对孙吴还是应该采用外交手段进行斡旋,不宜兵戎相见。但刘备和张飞不听,坚持伐吴。这就犯下了一个大错,就是战略方向上的偏差。我们都知道,如果战略思想上有误,是很难取得战争的胜利的。

第二,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刚才我们说了,刘备伐吴的战略是极其有问题的,是不太可能取得胜利的,因为受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伐吴根本不是明智之举。

首先,从政治军事上来说,当时的形势是,曹魏统一了北方,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可以说曹魏是一家独大,而且时时都在想着灭掉孙权、刘备。刘备伐吴时,其实北方的曹丕一直都在密切注视战争的走向,如果刘备胜了夷陵之战,曹魏肯定会有军事动作,而不会放任刘备消灭孙权集团、使蜀汉发展壮大。

其次,当时蜀汉立国不久,当方面都不稳定。刘备伐吴是在自己称帝三个月之后进行的,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刚刚夺取了西川和汉中,人心不稳、局势不稳,南方的少数民族控制区域还时常作乱。很多人说刘备伐吴不带诸葛亮等于自己作死,其实诸葛亮劝阻刘备、刘备心中不悦只是其中一个小因素,最主要的是当时蜀汉建国不久,必须要有一个能力超强、威望极高的人来留守主持大局,除了诸葛亮,好像没人能够胜任。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刘备伐吴的时机根本不成熟。

再次,孙权集团的力量也不可小觑。刘备伐吴时,孙权在江东已历三代,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民富物丰、基础牢固,而且孙权手下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孙权又很会用人,夷陵之战就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启用陆逊而取得的胜利。夷陵之战前,刘备军队势如破竹,取得了一些战术层面的胜利,但是孙权集团的主力没受什么损失,而且如果陆逊坚守不战的话,劳师远征的蜀汉军队是拿他没办法的。即便没有火烧连营七百里,陆逊也还是有其他办法的,而且即便是刘备赢了,恐怕也是惨胜,根本没办法彻底消灭孙权集团。


老眼读书


作为皇叔粉,我是真心希望夷陵之战刘备能打赢的。



当时的战况东吴连败数阵,已是退无可退人心惶惶。如果陆逊再不带来一场胜利,东吴的老将很有可能会发动兵变,夺取白面书生的指挥权,皇叔在顺势围歼东吴最后的有生力量。所以夷陵之战若能打赢吴国必然灭亡!



灭了吴国,皇叔在领土上坐拥两川和江东,荆州也回归了,兵员赋税源源不断,加上治国小能手诸葛亮的管理,可以说和曹魏旗鼓相当了。



接着意淫。诸葛亮在没有荆州的情况下,北伐都差点拿下长安。而如果夷陵打赢就可以和江东两路出兵,而没有后顾之忧!相信北伐战争的成功率会极高,即使一次北伐不成,可以在两川和江东发动车轮战,魏国肯定吃不消的,早晚会GG。



可惜历史不是三国无双,我想谁赢谁就赢,夷陵之战若能打赢,皇叔必能光复汉室江山,就不会有什么三国归晋,五胡乱华了。




加菲仙人


正常的夷陵之战想必大家都很了解,这里不做多说,就按照题主的提问咱们一起推演一下。

夷陵之战胜利,将会彻底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吴将退出争霸舞台,只剩下魏蜀争霸的局面。



本来蜀国地处偏远,虽然诸葛亮隆中对说西川沃野千里,其实不然,远远比不上中原富庶之地与江南。蜀国大败吴国,才真正有了与曹魏争霸的雄厚资本。

此时,荆州重回蜀国怀抱,而且吴国已灭,隆中对的第三步也已经没了后顾之忧,虽然云长翼德阵亡,但是可以派遣其他大将驻守荆州,待机实施隆中第三步。



此时我认为不应该立刻与曹魏交战,要想稳胜,最好休养生息,待兵精粮足,自两川兵马出汉中,荆州出兵夹攻曹魏,诸葛亮总揽全局,让马良辅佐赵云出兵荆州,步步为营,以正道御兵,一点点蚕食曹魏领土。

这个时候,即便司马懿这等绝顶谋士不再韬晦,亮剑出征,在天下大势面前也不过苟延残喘而已,终会被覆灭。

蜀汉得以统一天下,延续汉朝气运。



这样安定个二三十年,待刘备诸葛亮这一辈故去,刘禅登基继承大统,因昏庸无能致使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二次黄巾起义",继而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争斗不休,届时某一位诸侯擒住刘禅,挟天子以令诸侯,争杀不断。

就这样,刘禅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天下再次纷争不断,重演汉末风云。

所以,刘备夷陵之战不能胜。


靖阿雪


很多朋友关于三国历史的了解是基于《三国演义》的,但《三国演义》里的叙述很多不符合史实,夷陵之战尤其如此。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举七十五万大军东征,以优势兵力被东吴击败的。实际上夷陵之战中吴蜀的兵力基本相同,都在五万人上下,本文的分析也是基于历史真实,并非三国演义。

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中最后一战,定鼎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但夷陵之战的输赢其实对于两方都有偶然性,东吴胜了刘备,主要是战术得当和运气成分,并不是实力胜于刘备。


在东征之前,所有的劝刘备东征的人,包括蜀汉诸葛亮、赵云,东吴诸葛瑾等人,理由都是“国贼是曹魏,应该先伐魏后伐吴”,并没有人认为刘备会打不过东吴。

实际上,刘备起于草莽,从一个织席贩履的小贩,奋斗了一辈子变成了季汉的皇帝。无论是魏蜀吴三方,臣下也好敌人也好,都公认刘备是当世人杰。反观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除了保住了江东一片以外,到死都没能突破合肥扩大地盘,靠着偷袭得到荆州,当时的人都认为刘备一来孙权就得败,甚至连孙权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屡次求和。

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刘备出人意料的大败,蜀汉只能偏安益州一隅,注定了灭亡的命运。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了呢?

我认为,就算打胜了,也分为几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收回荆州全境

蜀汉的疆域鼎盛时期,即公元214年刘备收蜀。当时的刘备集团占领了益州和荆州的绝大多数地盘,孙权和曹操只在荆州拥有几个县而已。也就是在那年,东吴向刘备提出了“还荆州”,刘备集团强硬对待,刘备亲率部队与关羽回合,准备暴力对抗,双方剑拔弩张。但就在谈判的关键时期,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必须回军去防御曹操,所以不得已之下,刘备只得妥协,让出荆州三个郡给东吴,以求吴蜀联盟不要破裂,史称“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之后的地图大概如此,也就是关羽北伐时形势图,所谓“大意失荆州”不是丢的整个荆州,而是丢了关羽掌管的荆州三个郡。

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胜利,则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根本没有守住的可能。扬州(也就是江东)靠着东吴水军有可能自保,荆州陆战,在生力军失败的情况下,不可能守得住。而且刘备还需要防御北方曹魏的进攻,不太可能一口吞下东吴,这种可能性比较大。

胜利之后,刘备集团占据整个益州和整个荆州及汉中。

第二种可能——南北朝

如果刘备一鼓作气呢?

这个一鼓作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刘备夷陵之战巧胜,让东吴彻底丧失了抵抗信心和能力,一鼓作气快速占领江东。另一种可能是占领荆州之后养精蓄锐,曹丕像个傻子一样按兵不动,等着刘备二次东征占领江东。

如果吞并东吴,刘备将会拥有这样的疆域——

南北朝将会提前到来,季汉政权与曹魏隔江对立。

其实哪怕吞并东吴,占领整个南部中国的刘备政权在实力上也依然不如曹魏,因为人口和生产力要远逊于北方。

但是,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窗口期。

在刘备夷陵之战时,曹操新丧,曹丕继位。曹丕这个人评价一直很一般,志大才疏能力有限,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在治国理政和军事上的能力都胜于曹丕。占据整个南方的季汉,如果战略得当,北伐未必不会成功。

其他可能——大乱斗

其他的可能性,就取决于曹魏集团了。

如果刘备战胜后,曹魏相约和刘备一起进攻东吴,有可能东吴一部分会被曹魏所得。别以为刘备不会跟曹魏合作,所谓的“汉贼不两立”只是一句口号而已,为了在夷陵之战前减轻曹魏压力,刘备在曹操死的时候还亲自派使者去吊唁。

而如果曹魏趁刘备后方空虚进攻汉中的话,则结局未可知。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刘备很可能跟动物议和而回兵救援,那样的话,局面就没法预料喽~


小约翰


这个问题问的相当有质量。

我个人觉得,当时以刘备的兵力和武将配置,确实是有可能打赢的。但是能有多少收获却又有2种可能性,分开讨论。

可能性1,全取东吴全境,兵临建康,生擒孙权。东吴灭亡。按三国演义所说,当时曹丕的策略是坐山观虎斗,等一方战败,再去攻击胜利方,可以统一天下。假设刘备全取东吴,与曹丕还有一战,此战凶多吉少,很有可能是战败,不过也有可能僵持住。

坏情况就是刘备先取东吴,再败给曹丕,一来一回等于帮曹丕打下了东吴。你再经营荆州和西蜀,也很难阻止魏国统一了。

好情况就是刘备超神杀戮,先取东吴,再败曹丕,无人能当。大家听说过一个哥们叫刘秀的么?就是那么秀。比陈独秀还秀。发一封邮件,让诸葛亮按照隆中对说的,两路出兵,马超当时还想着报仇,刘备自己正面,马超去西凉立威,分分钟魏国就难受了,可能可以统一。

第二种可能性,正面战争僵持住了,刘备虽然击败了陆逊,却也没有能力攻击东吴的老本家,那很正常,曹操开始就没人在东吴的地盘打赢过东吴。那么刘备收下荆州。暂时言和。那么就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就是关羽尚未北伐的局面。各自发育。未来慢慢打呗,可能诸葛亮就不是六出祁山了,可能就六处荆襄樊了。补给比岐山好很多,说不定能打,能不能打下比较难说,等诸葛亮挂了以后,还是魏国的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