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懶人”母親給我的定位,直擊本質。沒有很多的人生規劃和追求。按部就班的走到現在,上學、上班、結婚、生子,平淡也很平常的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溜達著。對孩子沒有很多的期許,妻懷孕時,也無所謂男女,反正那時是獨生子女政策,有什麼都是上蒼的賜予,接著就行了。在產房門口,第一眼看到這個小生命,當時也確實有一點觸動:

生命很神奇,血脈相連可以感應。

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妻是個很好的女人,中國女人所有優秀的品質都具備。我很感謝我上輩子修的德。有孩子的人生就這樣拉開了大幕。主演是我的妻和我的兒。我作為必不可少的配角和威懾性的存在,在適當的時候露一面刷一下存在感,僅此而已。

對於孩子的教育。我推崇的是中庸之道,抓原則性的問題就夠了,其餘自由發揮吧。我和妻在孩子剛出生時就商定了育兒的底線:一方在教育孩子時,另一方必須無條件配合,有異議,先保留,等孩子不在現場時,討論後,按正確的實施,如果行為過激或做錯了,給孩子道歉、改正。以身作則,是教育孩子做人的一個基本原則性問題,不迴避。就嚴管和散養這個問題,和妻討論過幾次,全面而又平衡的教育方式顯然我們還不掌握,只能先以微偏向一側為基調,然後再往回放。嚴管的孩子,會成為一個“乖”孩子,膽子小、不生事,長大了更守規矩,違紀、犯法的可能性會小,但做事的靈性和創造力會被束縛,自信會差一些。反之,散養的問題更多,但如果避開這些問題,孩子將來的成就會更高。作為比較傳統的家庭,我們沒有能力為散養的孩子可能形成的嚴重後果的行為買單,所以我們選擇定位在偏向嚴管,然後一點點往回放,畢竟我崇尚的教育方式是中庸之道。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根本就不按你的規劃和劇本進行。很小的孩子就可以憑本事試出你的底線。和絕大多數男生的家長一樣,我分到的角色是白臉,因為自己懶,還有不希望把孩子管傻,所以我直接干預孩子行為的時候並不多,但有一次是一次,作為核武一樣威懾性的存在,我很合格,少了很多弄兒之樂。孩子很清楚我的底線在哪,這讓我後來很省心,但這些是在我著實狠了幾次心之後。周圍朋友在羨慕我家孩子省心之後,我給他們講了過程,就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了。

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現在孩子小學畢業,梳理一下,看看大家是否有借鑑,畢竟每家的寶貝都是獨一無二的。

說在教育之前,給孩子一個信心的源頭。

如題,給孩子一個自信的理由,這個理由必須經得住推敲,讓孩子堅信。我給我兒的理由是:爸爸是南方人,媽媽是北方人,生出來的孩子聰明(符合優生理論)。在孩子不自信時,提供給他力量,這種心理暗示,會給他提高成功率和抗挫折的能力。可能是我們灌得太多,孩子對自己的智力一直有優越感(但我就覺得他智力一般,甚至談不上聰明,這就是人造的自信。但在孩子面前,我可是一直強調他這個認知。)如果不像我們這樣,可以找一個孩子得意的事,大加認同,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凌駕於周邊大部分孩子的行為能力,形成自我感覺良好的認同感,形成心理暗示,讓孩子自我認同,加強自信。

啟蒙教育要快樂,要早。(忌拔苗助長)

啟蒙教育行為很多,啟智即可,可以是學習也可以是玩。但一定要找孩子感興趣,接受度高的事情,最好是喜歡的,並且周邊有一大批孩子也正在進行的項目。因為這樣容易得到認同,產生成就感,能引起更大地興趣,加深這種成就感,並容易引導延伸到別的方面。如我們孩子,在小學一年級老師告訴他:覺得你的圍棋學得好,有發展前途,去參加***圍棋班,我把班裡唯一的一個推薦名額給你了。作為家長,肯定知道這裡面的道道,其實老師和班裡很多的孩子都說了同樣地話(後來通過別的家長也證實了。)但不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否定老師,讓孩子對老師的話產生質疑。而且我們也認為圍棋可以啟智。認頭花這份錢,克服接送不便,在兒子多次求肯下勉強答應了。(其實在孩子回來的路上,心裡已經同意讓他上了。)但為讓孩子學會珍惜機會,我還是羅列了許多不想讓他上的理由,裝著最終被他說服了,如果他表現不好,我保留讓他停上的可能性,孩子很努力,並且每年都要說服我客服重重困難同意他上圍棋課。就這樣一直上到孩子5年級下學期。混到業餘三段(寒暑假不上,要陪姥姥、姥爺),佐證了孩子智商一般。

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對於成就,不否定,不輕易表揚。肯定時,要正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取得各種成就,有些孩子認定的成就,真的讓人很無語。比如一次遊戲的通關,他很傲嬌,莫名其妙嗎,不要去否定他。對於小成績、小成就,如果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可肯定的東西,那就開恩去小表揚一下他,提提士氣。如果這段時間認可的比較多,那就果斷不表揚。讓孩子知道,很多時候,這種小成績就是一種常態,你就應該如此。但一個孩子很看重,很得意的成就,必須給孩子一個正面的肯定,要正式,讓孩子感到真誠,而不是家長在敷衍他。哪怕事後再批評他翹尾巴不好。所以我要表揚孩子一次,他會高興好一段日子。讓表揚成為孩子努力爭取下一次的一個動力。

培養孩子的習慣,不是硬性的強迫,而應該是引導。

一個好的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硬性的強迫,也能迫使孩子形成一些習慣,但會給對孩子形成一種傷害,形成以後青春期叛逆地隱患。要加以引導,讓孩子自然的過渡。如孩子在上幼兒園時,因妻在開發區上班,由我來接送。為讓孩子早點獨立,孩子從小班我就教會他自己穿衣、洗漱、吃飯,但這麼大的孩子早上是貪睡的。每次遲到或險些遲到,我都會誘導孩子將鬧錶的時間前提5分鐘。孩子自己動手調整的時間,前因後果他都很清楚,為得小紅花,自然動作利落,對家長各種催。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早上基本上都是他在喊我起床,甚至很多時候早點都是他準備好的,慚愧。但有一樣不好的是,孩子吃飯速度很快,現在把自己創成一個胖子。(但也形成不挑食,長得人高馬大,現在就有一米八幾的大高個了,充分體現出事物的兩面性)

培養閱讀,鼓勵興趣。

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說到閱讀,感謝孩子媽,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媽就給孩子養成了睡前閱讀的習慣,一度成為我們的負擔,孩子必須在睡覺前聽一個多小時的閱讀,否則不睡。上班一天,到睡覺點還需要長時間給他讀書,委實讓人頭疼。慢慢地孩子自己讀書了,才一點一點把我們解放出來。對於孩子表現得好的獎勵就是給他買他想要的書。先後將自己的兩個書櫃都讓給了他。還給他辦了天圖的少兒借書證,並用他媽的借書證在天圖借書。我鼓勵他自己去查詢他感興趣的書,自己去借。(我不去篩選,認為過度保護不好,先讓他從書上去認知社會和周圍,畢竟先賢說過:開卷有益。)在班裡,基本上所有同學的書也都借遍了。即使在期末考試前去借,我也沒有阻止,說明他學有餘力,這很好。

對於孩子的興趣,我一貫支持。感興趣就應該去認知,去做嘗試,這是人生地樂趣,誰也沒有權利剝奪。所以我鼓勵他去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包括遊戲。

學習是講方式、方法的

學習是要講方式、方法的,要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這意義遠大於某一次或某一科取得好成績。在三年級以前沒必要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鼓勵孩子找到或者說建立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要知道,磨刀不誤砍材時。

要認清自己,建立正確的座標。

到了高年級之後,要讓孩子認清自己,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必目空一切。勝不驕敗不餒。只有給自己正確定位後,才能為自己確立一個相對合理的目標,併為之努力。

這個世界,遊戲是有規則的。

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如題 ,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很大,所有的活動都要遵循規則。做人最起碼地底線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的能力強大,可以制定一些規則。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夠,那就找一個適合自己規則的遊戲,加入進去,進行自己的人生。努力地按先賢所說: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

學生時代,學習固然重要,努力錘鍊自己各方面能力也是學生時代的一個任務,學會付出,學會在各個方面體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是一個尋求成就感的過程。作為父母,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只會死讀書。

給孩子提供空間。

低年級,我給孩子制定規則,更多的時候,我希望他給自己制定規則。而我給他提供很大彈性的空間,來讓他實現自己的意志,我不希望,在孩子的心中我就是一個大家長,我希望自己在他心中能有更多的角色。比如,從小孩子就知道,只要完成他該完成的內容,剩下的時間他就可以自由的支配。就算我認為他該完成的內容有折扣,我也不會當時去叫停他自由安排的事情。我會在他完成這次自由安排之後,提出異議,建議他修改完成的標準,作為下一次的行為規範,比如增加預習的內容,又比如整理好自己的東西,做好善後,才叫上一件事的完結。我從來沒有在孩子享受規則帶來的權益時,對規則進行變更和否定。為孩子提供空間,這很重要。

學會總結。

每做完一件事,要學會總結,整理。確保自己在不停地進步,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學會改進和完善。就像考試時,寫完要檢查,可以不會,但不要遺憾。做事也如此,事前準備工作要充足,過程中要盡力,事後可以不問結果。

爸爸媽媽趕快過來圍觀:一位父親的育兒經

最後,我要說的是,家長的權威、威嚴,遠趕不上家庭的和睦和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自己在孩童時代的成長是懵懂的,現在可以和孩子共同再經歷一回,這回可以自己主導,活得很明白,但要記住,你不是這回的主體,所以請尊重主體,讓他活出精彩,才是我們這回的主責。

孩子六年的小學生活已完結。留字以示紀念。以後,孩子會更加獨立,希望在我們的目光注視下,他們能走得更快,更遠,更踏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