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為什麼比華人在美國發展得更好?

近幾年,印度人在西方職場頻頻打破職業天花板,進入公司最高層,比如谷歌和微軟現任CEO都是印度人。

這個現象引起了很多中國人的注意和討論,因為跟印度人相比,中國人在國外公司裡的地位似乎沒有印度人高,還沒有打破玻璃天花板。

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留學生集體被碾壓


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都被印度人“佔領”了,具體到什麼程度了呢?一份研究報告顯示:

在硅谷的 1/3 工程師是印度裔,硅谷高科技公司裡 7% 的 CEO 是印度人;印度人創建的工程和科技公司比英國人、華人和日本人所創建的總和還多。

噢,對不起,這還只是一份十年前(2008年)的報告。

今天,三大硅谷 IT 公司:蘋果、谷歌、微軟,後兩個的 CEO 都是印度裔。

除此以外,摩托羅拉、諾基亞、軟銀、Adobe、SanDisk、百事可樂、聯合利華、萬事達卡、標準普爾……這些知名國際巨頭的 CEO 都已經被印度人拿下。

即使在整體商業領域:

全美 500 強企業中,外籍 CEO 有 75 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 位。英國裔(籍)9 位。

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其他國家的人士。

中國香港華裔(籍)和中國臺灣華裔(籍)分別有 1 位。

從 1999-2012年,雖然印度僱員只佔硅谷整體僱員人數的 6%,但印度人在硅谷創建的公司佔全硅谷的比例從 7% 飆升到了 15.5%!

而且不同於華人硅谷高管往往本科甚至更早前就來到美國的情況(陳士俊8歲、李開復11歲開始接受美國教育),印度裔的硅谷高管幾乎全部是本科甚至唸完研究生才來的美國。


印度人為什麼比華人在美國發展得更好?


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中國國內大家比較認同的有,海外印度人有英語優勢;2、海外印度人比海外華人更外向;3、印度人比華人更加會抱團。

生在海外的華人同意這些原因嗎?

五個在美國長期求學工作的人解讀了其中原因。

他們中,有四個華人,幼年或少年時期隨家長移民美國,還有一個東歐人,8歲時移民美國。

這五個人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成功範例,他們中有三個人,從美國常春藤大學畢業,其中一個,擁有耶魯大學本科學位和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所有人都是30-40歲,他們現在所在的行業包括對沖基金、法律、學術、區塊鏈等。

他們對美國社會的體驗,比成年後再去美國工作訪學旅遊的中國人要深入得多。

以下,是五個人羅列出的原因:

之一:語言

首先,語言的確起了很大的作用,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和美國人在語言上可以無縫對接。

因為語言的關係,印度也是泛西方文化圈的一部分,印度人也非常瞭解西方的流行文化。

其中一個初中去美國的華人說:“我親眼見過從未去過美國的印度人,一下飛機,就可以和美國人打成一片,開玩笑之類的,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基本不可能。”

當然,不少中國的00後、10後英語能力也非常厲害,相信現在已經有不少中國孩子,一去美國,就能跨越語言障礙。

但是,他們也一致認為,語言不是唯一甚至最主要的原因。

因為雖然對在中國長大的中國人來說,的確英語相比印度人是劣勢,但是對於在海外長大的華裔二代、三代,即使沒有語言上的劣勢,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在職場上整體還是比不過印度人。

那除了語言的原因外,還有什麼原因?

之二:面孔

第二個原因,聽上去非常“政治不正確”,但這五個人,包括那個來自東歐、8歲移民美國的白人,都極為贊同——就是種族的原因。

首先,他們五個人都同意美國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白人是控制社會主要資源的核心種族,每個種族和白人種族的距離,決定了這個種族在美國社會里的主流程度——

很多人可能並不同意他們的這個意見,因為美國一直對外宣傳自己是一個各種族平等而且民主的國家,但是,在我們的接觸下,很多深入參與過美國社會的華人並不同意美國主流的宣傳。

在這個前提下,為什麼印度人比華人有優勢呢?

印度人的祖先是高加索人,他們的面孔特徵比華人更加像白人,而這種面孔上的差別會在人潛意識中造成一種強大的親疏感覺上的差距。

就像中國人在國外見到其他國家的亞洲人,一般會比見到其他種族的人似乎潛意識地更覺得親切。因此,潛意識裡,美國主流社會和他們更親近,而和華人更疏遠。

其實不僅是華人,包括韓國人、日本人,整個東亞地區的移民和後代都大量地被擋在了美國職場玻璃天花板以下。

這個觀點所基於的對美國社會認識的前提可能非常有爭議,因為不少外國人認為美國是一個各個種族平等並且民主的國家。但顯然很多在美國成長的華人甚至白人並不同意這一點。

之三:階級固化的相似之處

下一個原因,是由8歲移民美國的東歐人所提出的,他畢業於美國常春藤法學院,在美國排名前十的律所工作過——他既不是印度人也不是華人,所以對這個問題的觀察非常客觀——雖然他的觀點聽上去一樣政治不正確。

他提到了印度社會的運作方式。在印度,雖然官方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印度人仍然有很強的種姓意識,導致了印度社會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我比你的階級高一等,無法改變”。

浸潤於這樣的社會文化,印度人熟悉並接受的社會規則是——每個人最根本身份在出生時已經確定,後天的努力無法改變出生時的階級排位,他們也善於在遵守這個社會規則的前提下爭取自己的利益。

而印度社會的規則與美國社會有很大相似性——在美國,種族歧視雖然被法律禁止,但是各種族在社會大環境中的相對地位,卻已經牢固確立。從整個群體來說,各個種族無法改變自己在社會中的相對政治地位。

美國社會運作潛規則和印度社會規則的相似性,使得印度人非常適應,他們懂得如何在無法改變自己在遊戲規則中地位的情況下,將利益最大化;

印度人也樂意接受,即使再努力,也無法改變自己在美國社會中與美國白人相對的地位的事實。

但是,中華文化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地位,不管出生如何,只要通過努力讀書奮鬥就可以成就自己希望的任何人生。

然而,在這五個人的體驗中,美國社會顯然不是靠努力就一定可以在社會任何領域步步上升的。

大多數華人並不瞭解美國社會制度的力量之強大,也從來沒有適應過這種制度,當受挫後,非常容易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之四:移民歷史

除了以上原因,歷史原因也影響了華人在美國社會的地位。印度人大量移民美國始於最近幾十年,而且首批移民中有很大比例是職業移民。

在此之前的美國曆史上,印度人非常少,也就是說,普通的美國民眾,在近幾十年印度人開始大量職業移民美國之前,對“印度”這個種族的印象是空白的、中性的。

而已經被篩選了的大量高收入、高學歷的印度人的到來,極大影響了美國人對他們的“第一印象”。

但是中國人就不同了,中國從1850年就開始有移民到美國,當時到美國的中國人幾乎清一色是修鐵路的苦力,導致了美國人對中國人最先形成的印象是“苦力”、“華工”。

除此之外,在美國曆史上,有過好幾次反華人的種族暴動,還有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所以,在美國人的集體記憶裡,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非常嚴重,存在很大的歷史包袱。

而印度人,作為在美國新來的移民群體,並沒有同樣的歷史包袱。

印度人為什麼比華人在美國發展得更好?

歷史的原因導致即使現在,美國人在腦海中還是對華人有刻板的負面印象——這種印象當然會影響生活工作中和華人的相處。

之五:外向文化

第五個原因,則來源於印度文化和中華文化本身的不同。

印度人的文化裡,鼓勵外向型的性格,在美國公司或者學校裡,呆久了,會發現在任何開會或者發言中,說話最多的是印度人,表現最積極的也是印度人——這樣的性格是他們文化所推崇的,而恰恰這點,也是西方文化所鼓勵的。

相反,中華文化更看重的是內斂、含蓄、謙卑,文化的影響溶在血液之中,影響一個人日常一言一行——

中國文化所推崇的和現代西方的競爭文化是兩個對立面。印度文化和美國文化性格上的相融,導致了在公司內部的不同表現和待遇。

之六:凝聚力

第六個原因,就是通常所說的印度人喜歡“抱團”,但是他們為什麼喜歡抱團?印度人為什麼在公司裡喜歡提拔自己的人?

在這幾個海外的華人看來,這種凝聚力來源於他們的宗教。

在印度人的生命裡,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也是他們身份的凝聚力。

隨便去哪一個海外的印度人家裡,你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牆壁上掛著印度教的神像,燒著印度香。

這種宗教所帶來的凝聚力,貫徹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也在無形中形成一種鮮明的“敵我“意識。

而相對來說,中國人的以儒家為基礎的文化力量遠沒有達到這種狂熱程度,中國人自己也並沒有任何一個宗教是可以達到像印度教這樣的具有排他性的凝聚力。

這五個人提出了上述六個原因,他們認為這六個原因綜合在一起,導致了在美國的公司內部,印度人更容易得到晉升機會,而華人總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面對玻璃天花板。

比較一下這六個原因和開頭的三個原因,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開頭三個原因都是從自己身上找缺點,比如,覺得是自己英語不夠好、還不夠外向、或者華人就是不會抱團,所以不能晉升——言下之意,只要自身進步了,自然能夠在美國職場打破玻璃天花板,這樣的想法的來源則是中華文化“自省”的文化基因。

但是,細讀以上六個原因,不難發現,這五個人所提出的六個原因的角度,都是客觀的,可以歸為:中國文化、印度文化、美國文化的本質差異。

美國社會的多種族現實導致——也就是說並非因為華人本身能力不足,而是我們本身的文化、長相就和他們不同,這樣的不同本身沒什麼,但是在美國社會的環境中,是一個客觀的劣勢。

很多華人孩子,從父母那裡接受的是傳統的中國思想,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肩上也從小揹負著出人頭地的希冀,相信只要考上好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而工作以後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在美國職場一步步晉升。

很多華人父母作為少數族裔,一生沒有被主流社會接納,於是將全部希望放在自己的孩子上,認為自己的孩子從小在美國接受教育,沒有語言障礙,又努力,一定可以打破玻璃天花板。

但家長們更該知道,玻璃天花板的背後,是美國強大的社會遊戲規則。

印度人比華人在美國職場更成功,並不是因為華人能力不行,只是客觀條件決定了印度人更加適應美國的職場文化,印度文化鼓勵的外向型、爭強好勝性格,更容易在西方文化獲得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