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蘇聯非好漢?為何二戰時納粹德國一定要進攻蘇聯?

靜夜史


二戰中,德國在西線所向披靡,到了東線,結果深陷泥潭。可為什麼德國要打蘇聯呢?

利益,一切的戰爭根本都是為了利益。戰爭是要花錢的,但是通過戰爭,也是能賺錢的。國與國之間,根本不存在什麼友誼,只有利益。人與人之間都尚且如此,更何況兩個國家之間呢?


因為政治理念不同?

看了其他人的回答,有人說,德國蘇聯兩個國家性質不同,是對立面的,所以希特勒想除掉蘇聯。是這樣麼?

根本不是。簡單舉個例子,你家吃鴨肉,你鄰居吃雞肉。你能因為他們吃鴨肉去打人家麼?雙方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根本不存在矛盾。你打他,原因只有一個,是自己想吃雞了,而不是看不慣人家吃雞。


對英作戰看不到希望

1940年,德軍大舉西進,荷蘭比利時法國都在德軍凌厲的攻勢下迅速崩潰,德軍瀟灑的在巴黎玩了個閱兵式。那麼德國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英國有法國的殘餘,英國是法國的盟友,對於德國來說,打下英國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德國的裝甲部隊並不具備跨海作戰的能力,德國海軍也無力抗衡英國皇家海軍,制海權一直被英國人把控,德國陸軍所向披靡,也只能呆呆的看著英吉利海峽。

德國出動空軍進攻,然而皇家空軍也不是吃素的,不列顛空戰,德國也沒佔到便宜。德軍最後利用潛艇封鎖英國物資進入,結果這時候,美國出手了。

利益,打下蘇聯好處是無限的

德國打不起消耗戰,而英國有美國支援的物資,物資源源不斷的注入英國。死磕下去,德國不但佔不到便宜,還把自己耗跨了。短期內征服英國看不到希望,希特勒把目光轉向了蘇聯。



德國所需要的鋼鐵石油,都來自土耳其和羅馬尼亞,而這些東西面對英國是遠遠不夠的。蘇聯地大物博,資源什麼的有的是。基輔的糧倉,高加索的油田,都是德軍最希望得到的。佔領了這些地方,到時候即便美國參戰,德國也能拼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人開始準備對蘇聯的戰爭。

錯估蘇聯實力

德軍根據蘇芬戰爭中蘇軍的表現,斷定了蘇軍戰鬥力不行,蘇聯的戰績幾乎是慘不忍睹了。而蘇聯的大清洗,將蘇軍高官幾乎全殺了,蘇軍的戰鬥力再度打折扣。所以希特勒才信心滿滿的對蘇聯開戰,結果,還是低估了蘇聯。



戰爭的根本就是為了利益,沒有利益的戰爭,絕對不會打。縱觀所有戰爭,打贏了的,得到的好處都是無限的。看看美國,發了多少財。


御史三大人


進攻蘇聯跟希特勒個人有很大的關係。

納粹上臺後,希特勒通過火燒國會大廈、清洗衝鋒隊等手段建立了獨裁政權。在這種獨裁體制下,希特勒的個人意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基本上二戰時期的重要決策都是由希特勒個人決定的,其他人只不過是提提建議,或者就是遵照指令執行即可。而進攻蘇聯是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觀念和稱霸戰略的產物。

一、希特勒的稱霸戰略

德國作為新興強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但是19世紀末,世界已經被英法美瓜分完畢。於是德國就希望通過戰爭解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這種背景下發生。

最開始德國是想從英國手裡搶奪殖民地,所以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但是在一戰中依然打不過英國海軍。

希特勒改變了與英國搶奪海外殖民地的想法,他接受的是麥金德陸權理論,即東歐是世界心臟,佔領東歐,就有機會稱霸世界。

德國本身是一個大陸國家,陸軍一向是強項,大陸戰略也很符合德國大部分精英的思路。所以希特勒提出進攻蘇聯的時候,沒有遭到反對。

二、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觀念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提出要奪取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就是指波蘭和蘇聯的歐洲部分。生存空間並不是希特勒的原創,19世紀末的時候德國就有人提出來了。

希特勒極端仇視猶太人,誓言要清除所有猶太人。

他還覺得斯拉夫人也是劣等民族,那麼劣等民族就該為德意志人騰出空間。

在希特勒的認知裡,布爾什維克也是猶太人創造出來的,蘇聯是猶太人的大本營。

不過他的這個認知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沒錯,馬克思就是猶太人,蘇共領導人中也有很多猶太人,而俄羅斯人又是斯拉夫人,完全符合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觀念。

三、希特勒的焦慮

原本納粹的規劃是1945年左右的時候發動戰爭,但是希特勒很著急。

一方面,1936年開始的四年規劃,德國進入戰時經濟,在軍備上消耗了大量資源,經濟已經嚴重畸形,再不發動戰爭就要發生經濟危機。

另一方面,希特勒覺得到那個時候,自己就老了,沒有精力發起戰爭了。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其他國家,比如英國,尤其是蘇聯也在備戰。時間拖得越久,對德國越不利。

四、德國人民的選擇

德國在凡爾賽和約受到的屈辱,以及後來的經濟危機,讓德國人選擇了希特勒。

凡爾賽和約中,德國遭到嚴格限制,不僅不允許發展海軍,連陸軍都被限制在很小的規模,也不準擁有空軍。

此外,德國還喪失了八分之一的領土。

對於德國人來說,凡爾賽和約是一種恥辱。

德國人需要一位強力的領導人帶領他們突破凡爾賽和約的限制,洗刷一戰的恥辱。

因此,他們選擇了希特勒。當然了這是雙向的,希特勒也洞察了這一點,所以能夠煽動人民的情緒讓自己上位。

總之,德國建立的獨裁體制讓希特勒的個人意志得到最大程度的擴張,但這個獨裁體制是德國權力集團和整個德國人民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他們把德國的未來交給了希特勒,讓希特勒帶領德國在稱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迷蝶夢文史社


繼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在亞洲肆虐之後,德國也開始了歐洲大陸的戰爭,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很快就打敗了波蘭,並且很快將槍頭對準了蘇聯。蘇聯當時作為工業化強國,重工業已經得到很大程度的發展,軍隊的武器裝備也是較為先進的。因此,蘇聯在當時也是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而且蘇德兩國也是簽訂了條約的,可是,德國為什麼要撕破臉皮,進攻蘇聯呢?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對蘇聯開戰?這些歷史真相告訴你答案

1、反共的政治基本訴求需要

首先,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攻打蘇聯也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合法性的必然之舉,早在納粹推翻德國左翼聯盟上臺執政的時候,這就註定了。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一開始也是因為它幫助德國大幅度的降低了失業率。而短時間內大幅度降低失業率就在於發展軍事力量,德國在這時期擴充了大量的軍隊以及發展了軍工企業,這也為進攻蘇聯提供了基礎。

2、判斷蘇聯因“內部大清洗”無軍事指揮人才指揮作戰

其次,德國領導層早期對蘇聯情況的正確判斷。由於戰略需求,蘇聯在西線部署了大量的軍備,兩國必有一戰,因而先下手為強。還有,蘇聯方面之前發生了“大清洗”運動,大量老一代軍事將領遭到迫害,可以上戰場的指揮員很少,再加上蘇軍的應變能力差,軍事思想也很落後,戰爭開打之後,一定會有很多懂政治不懂打仗的人當戰鬥指揮員,這樣勝算比較大。結果也正如希特勒預想的那樣,蘇軍一敗再敗。

3、對蘇開戰可獲得巨大戰略資源

根據德國領導層的預想,打敗蘇聯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資,比如五烏克蘭的糧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頓巴斯的煤礦。如果獲得這些資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對將來有可能發生的對美英作戰。在擊敗蘇聯之後,可以迅速和亞洲的日本匯合,打通亞歐大陸交通聯繫,徹底切斷英國殖民地與本土的聯繫,徹底突破英國現實和美國潛在的封鎖和包圍。

4、使德國生存戰略縱深空間得到擴展

再而就是關於生存空間的擴大問題,希特勒一直幻想著為日耳曼民族奪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滿足其“優秀人種”的設想。

另外選擇進攻蘇聯,也跟其西邊的英國有關係,英國海軍在歐洲大陸的輻射範圍廣,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當時的德國注重發展陸軍,海軍並不強大。因而進攻英國並不現實。

這是必定會發生的戰爭,因為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這兩家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臺開始,就註定是宿命之敵,其實在西班牙,兩家已經打過前哨戰了。另一方面,納粹之所以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美國也是這麼幹的),但是不打仗的話,這招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瘤。所以從意識形態和政治實務兩方面,蘇德戰爭都非打不可。

而且誰都清楚是遲早的事情,更不要說蘇德戰爭前期,德國這邊利好消息極多。實際上蘇德戰爭初期進展說明德國的戰略預判是對的,第一,蘇軍在西部前線確實擺下了大量軍備,開打只是誰先動手的問題,第二,經過大清洗,蘇軍的應變能力確實很渣,軍事思想落後,裝備陳舊,指揮員嚴重不足。在預計開打了會遍地爆勳章的西線指揮員系統中充滿大量靠政治運動上來的傢伙,結果一戰而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前線坑隊友的事情層出不窮。因此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德軍的進攻確實如希特勒所言,就像往一座爛房子上再踹一腳而已。因此相比於死啃英國(一戰說明了海軍弱勢的國家啃英國是多麼困難,相比於政治孤立的蘇聯,打英國幾乎等於對抗小半個世界,太困難了),打蘇聯顯然更加合算,實際上從外交上也是這樣,如果能擊垮蘇聯扮演共產主義終結者的角色,德國和西方世界的矛盾極可能會有所緩解,從政治牌面和實力上,德國都有可能讓美英屈服,承認他獨霸歐洲大陸的事實(美國此時態度曖昧,因為德國對英法動手,應當說此時美國孤島政策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但是如果蘇聯被幹掉了,那美國就需要三思而行)。

但是戰略預判常常只能猜到開頭,沒想到德國的進攻倒是把斯大林的大清洗留下的政治大坑填滿了。蘇聯的動員能力超出了希特勒的想象,大清洗使得民間政見分子大量消失,也使預想中揭竿而起的景象不見蹤影(雖然有,但是幾乎沒有太影響戰局)。而且蘇聯的縱深工業建設也超出了德軍的預計,大量分佈在烏拉爾山以及以東到西伯利亞廣大地區的勞改城市迅速成為大後方基地,無數受清洗的人乾脆在勞改營裡支援起前線,比如圖波列夫。斯大林則靠著戰爭迅速把大清洗造成的政局以戰時體制又整理起來,只要等到一場勝利,搖身一變就是戰爭領袖(沒有什麼比一場抗擊入侵的戰爭更加適合獨裁體制了,斯大林和希特勒在這一點上情投意合,納粹雖然是進攻方,但在國內宣傳上卻是以抗擊共產主義\\西方資本主義進攻為號召的,在這種局勢下,政治上的高壓局面會受到最大限度的容忍甚至迎合和追捧),一下子把分數賺回來了,而且還有大把才俊在勞改營裡等著他點將來將功贖罪。而且希特勒好死不死先西后東,結果還給蘇聯就這麼找到一大群不計前嫌的西方盟友。再加上俄羅斯大地天然的有來無回屬性,毛子軍隊天然的抗擊打和死纏爛打能力(毛子歷史上以爛泥仗著名,持久戰專業戶,很少有痛快的贏,更少有痛快的輸,和毛子對抗,無論是土耳其、普魯士還是法國還是日本,總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還沒完沒了,戰事往往漫長到讓對手無語)~~~

這盤開局大好的棋,就這麼莫名其妙的翻過來了。

遙想當年,假如希特勒首先一門心思東進,而非把西進擺在前面的話~~~~

當然,這麼幹希特勒就沒法大搞國家社會主義,必須採取更加保守的國內政策,其結果也沒有後來那些事了。






原十四軍lizeyuang


政治上德國納粹是絕對的反共產主義的黨派,德國共產黨就在納粹執政後被殘酷迫害;經濟上蘇聯地大物博,高加索的石油,烏克蘭的黑土地都是第三帝國的統治者所覬覦的;軍事上,蘇聯紅軍雖然不如德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人數眾多,而且隨著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她已成為歐洲第一強國,軍事潛力可怕,在大清洗中紅軍重要將領被大量處決,但在波蘭戰役之後斯大林已經意識到德國的威脅,開始進行戰爭準備,因而必須趁蘇聯未構築堅固防線德軍百戰百勝軍威最盛之際發動對蘇戰爭。

納粹就像是一顆腫瘤,不擴張就會完蛋,但德國人習慣了勝利所以就如同拿破崙一樣是禁不起失敗的,希特勒個人領導能力和戰略眼光的重大缺陷也是東線戰場失利的重要因素。





落殫殤的一千零一夜


德國進攻蘇聯,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因素:

一、德國和蘇聯之間缺乏基本的互信。

德國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並非表明兩國之間充滿了信任,而僅僅還沒有做好和對方開戰的準備,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德國需要先打敗法國,解決兩面作戰的危險。而蘇聯正在擴充軍備,也需要時間。

兩國的在戰爭爆發前的舉動也充分證明了兩國是在為戰爭準備。德國積極拉攏位於蘇德之間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進攻蘇聯做準備。而蘇聯也搶佔了波羅的海三國,並且通過蘇芬戰爭和向羅馬尼亞施加壓力,向西拓展邊境,都是為了改善對德防禦。

而斯大林和希特勒對彼此也毫無好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也無法放鬆對蘇聯的警惕,而隨著蘇聯軍備的增強,德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主動進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蘇聯的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對德國至關重要。

在擊敗法國以後,德國幾乎控制了歐洲大陸。但是在德國控制區內,雖然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豐富的煤鐵資源,但是有色金屬和石油卻非常缺少。

40年德國本土和佔領區的石油產量只有16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320萬噸,從羅馬尼亞和蘇聯等國進口石油207萬噸。雖然攻佔波蘭和法國以後繳獲了880萬噸石油,但是隨著佔領區的擴大,佔領區的石油消耗也需要德國供應。這點點石油量是根本無法滿足德國需要的。

而更糟糕的是由於德國為了發動戰爭,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加上英國的貿易封鎖,德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很大限制,這也導致了德國的外匯日益緊張,無法靠進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因為缺乏資源在消耗戰中被美英擊敗,要麼冒險對蘇發動戰爭,去搶奪資源,德國選擇了後者。




不沉的經遠


要這麼算,德國真是條漢子,要這麼說,加封德國為好漢國得了唄。這麼看來,德國打蘇聯,是為了名譽嘍。然而,顯然不是。

德國進攻蘇聯,是希特勒規劃中的德意志帝國稱霸世界的一部分,蕩平歐洲西部之後(至少德國覺得蕩平了,或者說無憂了),信心滿滿,然後迅速揮師東進,以圖以閃電戰一舉拿下蘇聯,覺得蘇聯也能輕易搞定併入德意志帝國。

蘇聯德國兩個國家的體制雖然都不得到歐美待見,但是德國本身也厭惡蘇聯的制度,等於說德國討厭歐美那一套,也討厭蘇聯那一套,在搞定西歐之後,一有機會,當然也是要進攻蘇聯,進而消滅蘇聯制度。

當然,情緒厭惡只是其一,蘇聯有大量的石油及其他資源是實實在在的。德國攻打蘇聯,當然也有獲得蘇聯各種資源(其實也包括了人力資源)的考慮。真要拿下蘇聯,德意志帝國稱雄世界,也不是沒可能。然而,事與願違,最終德國還是成為了拿破崙第二,敗給了蘇聯。


北玄武


德國進攻蘇聯,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因素:

一、德國和蘇聯之間缺乏基本的互信。

德國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並非表明兩國之間充滿了信任,而僅僅還沒有做好和對方開戰的準備,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德國需要先打敗法國,解決兩面作戰的危險。而蘇聯正在擴充軍備,也需要時間。

兩國的在戰爭爆發前的舉動也充分證明了兩國是在為戰爭準備。德國積極拉攏位於蘇德之間的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進攻蘇聯做準備。而蘇聯也搶佔了波羅的海三國,並且通過蘇芬戰爭和向羅馬尼亞施加壓力,向西拓展邊境,都是為了改善對德防禦。

而斯大林和希特勒對彼此也毫無好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也無法放鬆對蘇聯的警惕,而隨著蘇聯軍備的增強,德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主動進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二、蘇聯的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對德國至關重要。

在擊敗法國以後,德國幾乎控制了歐洲大陸。但是在德國控制區內,雖然有著發達的工業,和豐富的煤鐵資源,但是有色金屬和石油卻非常缺少。

40年德國本土和佔領區的石油產量只有160萬噸,煤制油產量約320萬噸,從羅馬尼亞和蘇聯等國進口石油207萬噸。雖然攻佔波蘭和法國以後繳獲了880萬噸石油,但是隨著佔領區的擴大,佔領區的石油消耗也需要德國供應。這點點石油量是根本無法滿足德國需要的。

而更糟糕的是由於德國為了發動戰爭,擴軍備戰,嚴重影響了其他工業的發展,加上英國的貿易封鎖,德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很大限制,這也導致了德國的外匯日益緊張,無法靠進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因為缺乏資源在消耗戰中被美英擊敗,要麼冒險對蘇發動戰爭,去搶奪資源,德國選擇了後者。


大姨講故事


二戰德國進攻蘇聯,有如下原因:

一,觀念。希特勒仇視共產主義。對社會主義蘇聯,他也同樣仇視,不滅不快。另外,希特勒的種族主義觀念極強,他公開宣揚,日爾曼民族是高等民族,以色列和斯拉夫民族是低等民族,低等民族要為高等民族讓出空間。

二,利益。俄羅斯地大物博,是塊肥肉。德國國小物寡,與希特勒稱霸歐洲的野心不相稱。如果征服佔領俄羅斯,不僅滿足了希特勒稱霸的野心,也滿足了他的戰爭所需要的物質資源。

三,判斷失誤。希特勒敢打蘇聯,是源於他的錯誤判斷。這個錯誤判斷來源於俄羅斯對荷蘭的戰爭。俄羅斯對荷蘭的戰爭,動用了大批軍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取勝。這使希特勒發現了俄羅斯的弱點,即因為大清洗失去許多優秀軍官而使軍力大幅下降。希特勒據此判斷,德軍以三至四個月就可以消滅俄軍,征服俄羅斯。正是根據這一判斷,希特勒發動了對俄羅斯的戰爭。歷史已經證明,他的判斷錯了。

希特勒信心滿滿,要超越拿破崙,創造歐洲戰爭史上的奇蹟。但結果卻是他失敗的程度遠遠超越了拿破崙。

歡迎點評。


WM曉奇


希特勒攻擊斯大林,東條英機攻擊羅斯福,這些都是兵家大忌。若是我指揮就不會這麼來打!為什麼?吃飯要一口口地吃,我們的老祖宗秦皇嬴政就是這麼做的☞“遠交近攻”,先拿最弱的開刀~吃掉韓國。然後再滅掉趙國…燕國…魏國…楚國,最後是齊國。若是同時向六國發起攻擊,焉能勝乎?😃😃😃所以說,希特勒的攻擊蘇聯是用兵上的錯誤!


段不錯


二戰時期的蘇聯和德國就像是在同一塊陸地上的獅子和老虎 獅子不進攻老虎 老虎也會挑戰獅子 其勢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