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刺激战场不带你上段位


长孙皇后,以贤惠端正、大度睿智,而留名史书,她是长孙无忌的妹妹,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更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所以,她是一个拥有着大格局和眼光独到而同时又温婉贤惠的女性。

唐太宗李世民大治天下,盛极一时,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的雄功伟绩,除了他的治世能力与一批文臣武将以外,也与他的发妻子长孙皇后的大力辅佐,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有了长孙皇后在背后的忠心支持,李世民才成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不但自己名垂千古,但他还有个名垂千古丞相——魏征。但这个魏丞相,有一次,却差一点被李世民给杀掉。

因为魏征常常因为一些政事儿,在朝堂上直言真语,与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而不知道转弯。这天,他又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与李世民大起争执,双方闹得很不愉快。退朝之后,李世民仍然满腔怒火,回到后宫,还愤愤不平地说,“总有一天,我非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

“这个乡巴佬是谁?”长孙皇后听到后,赶紧问。

“除了魏征还有谁?他总是当着众臣的面顶撞我,让我难堪下不了台!不杀了他难消心中之气!”李世民非常生气地说。

长孙皇后听了,没说什么,便立即退了下去了。

过了一会,长孙皇后换了一身上朝的礼服,又来到李世民面前,并且一边行“三叩九拜”之礼,一边向他道贺。

“你这是什么意思?”李世民被弄得莫或其妙。

“恭喜我主是千古明君!我听说只有明君之下才会有忠直敢言的臣子,现在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就是因为陛下的贤明啊。您能令天下万民爱戴,他才敢于这样做啊?!这天大的好事,我怎能不庆贺呢?”长孙皇后说。

“啊,哈哈……原来如此呀!”李世民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有杀掉魏征,并且又重用了他。

可见,直脾气的魏征差掉让李世民杀掉;而长孙皇后用自己的贤良睿智,救了魏征一命。从这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她高风良节,深明大义,还贤良淑德,就像史书对她的评价:矝尚礼法,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超能博士


长孙皇后(601~636)13岁嫁给李世民,一生育有三子四女,用《百家讲坛》的观点,长孙皇后不但是良母,还是丈夫的贤内助,她贤淑、优雅、智慧、大度,几乎就是一个毫无瑕疵、浑身上下闪耀着神圣光芒的完美封建女性。

长孙皇后真的是这样一位杰出女性吗?翻检史籍就会发现,贤妻良母说言过其实,点赞的那么多,小编就不凑那个热闹了,奉送一个差评,理由如下:

长孙皇后母仪天下,首先必须要自觉维护“夫为妻纲”的封建教条,收拾起娥眉善妒之心。自己嫁了个花心大萝卜甘作牺牲罢了,却有意无意成为帮凶,这就有些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意思了。

房玄龄是唐初著名的妻管严,因为他的国家重臣,李世民打着关心下属生活的幌子,其实是想安插一个眼线在房玄龄身边。以房玄龄的政治智商岂能看不出其中缘由,以老妻吃醋为由婉言谢绝。长孙皇后立即秉承李世民意旨拿了杯“毒酒”去作房妻的思想工作,赤裸裸地威胁对方:“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房妻不为所动,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房妻并没有死,因为酒杯中装的只是老醋而已。这则故事真伪如何没有人说得清,反正房玄龄妻子“吃醋”的坏名声传了一千多年。

与房妻相比,长孙皇后显得可悲可笑可叹可怜。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长孙皇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太子李承乾的奶妈向她抱怨“东宫器用缺少”之时,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批评教育:“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表面上,长孙皇后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儿子,储君李承乾去奢取俭,实际上却是姑息纵容,“所应用物不为节限”。结果导致李承乾“数亏理度,侈纵日甚”,到后来干脆密谋发动宫廷政变,被废为庶人。李承乾走到这一步,与长孙皇后失败的教育有莫大关系。

为使自己流芳百世,成为后世妇女效法的楷模,长孙皇后自觉担任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编撰了一部《女则》维护“夫为妻纲”。

然而知易行难,文章作的漂亮,并不能代表事情敞亮。

贞观六年,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女长乐公主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姑表兄妹成为夫妻,亲上加亲)。爱女出嫁,长孙皇后“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长公主是永嘉长公主,是李渊女儿。按制度,皇帝姐妹、女儿出嫁,嫁妆不能厚此薄彼,长孙皇后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偏偏执意而为就不得不怀疑她言行是否一致了。幸亏魏征苦谏:“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李世民一琢磨,这么作确实会授人以柄,于是“以其言退而告后”,长孙皇后这才不得不改变初衷。

长孙皇后异母兄长孙安业“好酒无赖”,凭着国戚的身份“位至监门将军”。后来居然与人谋反,事陷被捕,李世民准备将之处以极刑。史称深明大义的长孙皇后干涉司法公正,为之求情,枕头风一吹,长孙安业“遂得免死”。

不可否认,长孙皇后为贞观之治确实做了许多事情,但刻意夸大其历史作用就言过其实了。一个连儿女、亲属都无力约束的女人,政治上又会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唐风宋月


站在李世民背后的伟大女人!




亚亚与娃娃


长孙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13岁就跟了李世民。在李世民的夺位过程中,曾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在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给将士发兵器,勉慰诸人。册封为皇后之后,能及时匡正李世民的一些过错,并保护大臣。她在皇后位上深明大义,多次请求李世民少给外戚权利,从不干预朝政。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谥号文德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之一!

李世民对她是宠爱有加,夫妻俩是极其恩爱。有个例子:贞观初年,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长孙安业参与谋反,按律当斩,却因为她的求情,李世民饶过了他,而长孙安业后面竟然还能官拜兵部尚书,封薛国公。

她死后,李世民还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可见李世民对她的爱意。

要说她唯一的不足,可能就是对儿子们的教育问题,太过溺爱,导致后面李世民在选接班人上出的那么多问题。


红黑圣西罗


文德皇后即长孙皇后(601年至636年)母亲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父亲长孙晟是隋朝有名外交家、军事家,长孙晟曾袓父长孙稚是北魏上党文宣王,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三子,长孙一族原为拓跋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学习汉族穿汉服、讲汉语、改汉姓作为皇室宗族,拓跋氏的旁支宗族被赐姓长孙。名未载,小字观音婢,祖藉河南洛阳,宰相长孙无忌的妹妹,陵寝昭陵,追谥文德顺圣皇后(天宝八载)。

大业五年(609年)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听闻唐国公家二公子仪表堂堂就与李家定下婚约,长孙皇后十三岁时兄长长孙无忌觉得李世民天纵不凡便依着婚约把妹妹嫁给了他,刚刚新婚燕尔的他们在经历母亲去世、舅舅被贬依然互相鼓励,不离不弃,李渊留守太原时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把家务锁事打理得井井有条。长孙氏出资建玄中寺,使李家的声望和自己的贤名颇受赞许,隋恭帝杨侑多次改封李世民长孙皇后也随着丈夫身份多次变化。

618年长孙氏再次随着丈夫身份的变化为封秦王妃,李渊也是对这个儿媳非常重视,打着将李泰过继李玄霸的名头,将李泰封卫王、上柱国。

武德九年(626年)隐太子和唐太宗的争斗到了白热化,长孙氏毅然决然支持丈夫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甚至还携带毒药亲自到城门去鼓舞士气,我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算喝一杯血酒也是可以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就是封锁消息了,这下长孙皇后再去见那些后宫嫔妃,就不是平日里蓄意讨好的态度,练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成者王,败者寇问顺我者倡逆我者亡的果绝了。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后,仅仅13天就封自己的嫡妻长孙氏为皇后,下旨封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唐太宗可以说是对长孙皇后非常信任,即使有些朝政上的事,也会问问这个妻子的意见,长孙皇后每次都会以牝鸡司晨回避这个问题。

在长孙皇后在世的十年间,她和唐太宗两人夫妻关系很好因此长孙氏一族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长孙氏也会充当丈夫身边那些朝臣们的保护伞,她经常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劝柬自己的丈夫要做一代明君。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崩逝于立政殿,年仅36岁,李世民称她为嘉偶、良佐建观而望陵只为离自己妻子近一点。

小结:翻开历史书会发现真正的文德皇后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她在不遗余力支持自己丈夫发动兵变看着丈夫和兄弟们的感情破裂,表现出来的果敢和狠毒,是超乎我们所想象的。但是她只是明白自己的丈夫不肯久居人下郁闷的心情,她支持自己的丈夫,也是尽了一个妻子责任,之后十年他们有共同携手,共创贞观长歌。

也许史书对她的评价只有数语,道尽了她一生的传奇:矝尚礼法,贤哉长孙,母仪何炜。


柠檬颜笙


长孙皇后(601年 - 636年),唐太宗一生中唯一的皇后,谥号文德顺圣皇后。

在古代儒臣文人心中,唐太宗向来是皇帝中的楷模,而长孙皇后也是他们心目中“后妃之德”的典范,算是在儒家那套价值体系里面的最好的女子形象。

长孙皇后大名不见正史记载,小名叫做观音婢。其家祖上本姓拓跋,是北魏的皇族,也是北魏的开国功臣,因为担任过皇族宗室的宗室长,因此以“长孙”为姓,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在北魏时历代皆是王爵。

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又各自为北齐和北周所篡,然后又是北周灭北齐,而北周又被杨坚所篡,隋朝建立。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shèng],属于杨坚的政治集团。这个人有纵横家的天赋,在周、隋两代多次出使突厥,并挑动突厥各部自相争斗,是当时有名的外交家。在杨坚篡位后,很受隋朝两代皇帝的重用,是一代名臣。

长孙晟一生中有过两位妻子。前一位史载不详,她去世后长孙晟又娶了渤海高氏的女儿,这位高氏给他生下了一儿一女,就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身为最小的女儿,长孙晟对她非常疼爱,在她很小的时候就为她与唐国公府定下了婚约。

不久后,长孙晟去世了,长孙皇后年方八岁。就在父亲尸骨未寒之时,她与哥哥和母亲一起,被异母哥哥长孙无宪赶出了家门。

还好母亲也是出身名门,不至于流落街头。母子三人被舅舅高士廉接去家中抚养。

公元613年,长孙皇后十三岁,她在舅舅的主持下与唐国公府的二公子完婚,也就是时方十六岁的李世民。

两人门当户对,又是年纪相仿,而且李世民又是她哥哥长孙无忌的好友,想来也是青梅竹马,气味相投,虽然找不到两人当时生活情状的详细记录,但两人的感情一定不差。

四年后的617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李世民鼓动父亲反隋。随后便有晋阳起兵,李世民开始了他兵戈戎马,征伐不断的前半生。

在这期间,两人肯定是聚少离多。而正是在这期间,长孙氏从国公府的二媳一步步变成秦国夫人、秦王妃、太子妃,乃至最终成为皇后。

其间史书中记载的有关她的事迹还是较多的。

在玄武门事件之前,她留在史书里面的还是一个宫斗中的形象:

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李世民立下了莫大的军功,无可再封,功高震主。长孙皇后放低姿态,不单对公公李渊非常孝顺,对李渊后宫中的妃嫔也非常恭顺,尽力地改善丈夫在李渊心中的形象,同时又因经常出入宫廷,能时刻探听消息。

真是个十足的贤内助。

而在玄武门事件之时,她也有出场:

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长孙皇后亲自上场慰问那些正要参加事变的将士,鼓舞了人心。

当然了,史书上津津乐道的还是她成为皇后之后的那些事关“德行”的故事。

史书上记载的她的“德行”有哪些呢?看看《新唐书》的记载:

性约素,服御取给则止。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与帝言,或及天下事,辞曰:"牝鸡司晨,家之穷也,可乎?"帝固要之,讫不对。

“性约素”句是赞赏她节俭戒奢;“益观书”句是赞赏她好学知礼;“与帝言”句是赞赏她懂得守女人本分。

反正都是儒家的那套三从四德。

此外,她多次表示不要让自己家族的子弟担任朝廷要职,还抬出了汉代的吕后、霍光来自污。

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诫,特愿圣朝勿以妾兄为宰执。

甚至死前所求也是这桩事:

又妾之本宗,幸缘姻戚,既非德举,易履危机,其保全永久,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

“千万不要让我们家的进朝廷中枢啊。”这个倒是长孙皇后的聪明了,做个富贵闲人多好,何苦要踏进朝堂的权力漩涡呢。长孙无忌不懂这个道理,最终果然不得善终,年过花甲,却被逼自缢,家产被抄。

……

看看长孙皇后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其实都是在围绕着男人考虑,这些男人既包括丈夫,也包括兄长,不是夫家,就是娘家。

但她自己呢,其实几乎没有展露她自己个性的时候。

就像跟在李世民这样精力旺盛的男人身边,看着他身边不停出现新的女人,长孙皇后就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吗?

连弟弟李元吉的王妃,李世民都纳入了后宫,她就真的一点都不会嫉妒、一点都不难过吗?

你看,她真实的面貌其实还是挺模糊的。

她是古代文人心中风范最高的女子,儒家道德体系下建立的偶像。偶像需要的就是这种看着精致,细看却模糊的面容。

就像所有被供起来的偶像,她被赋予了一个美好的“人设”。

但她三十多岁便薨逝了,没有机会人设崩塌了。

(贞观)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

说来,长孙皇后生前编纂《女则》,给天下女子定规矩,没想到就在她死后不久,她生前掌管的后宫里,就来了一位在儒生心中古往今来“第一大逆不道”的女子——一代女皇武则天。

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黑色幽默呢。


耳食记


以贤惠,端正,睿智,留名史书,可惜了其兄最终还是难逃一劫,其子最终还是被废


无欲金刚


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妻,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后,在背后支持李世民,成为千古一帝。


浪淘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