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

勇敢的羅


如果日本選擇北上進攻蘇聯,那麼將意味著日本放棄了對美國作戰,若真是如此,不僅是蘇聯懸了,整個反法西斯同盟都懸了

首先先解釋下日本在二戰時的“北上”和“南下”戰略。“北上戰略”是選擇以中國東北為基地,出兵北上進攻西伯利亞,與盟友德軍東西夾擊蘇聯,雙方在烏拉爾山脈會師。“南下戰略”則是向英美宣戰,佔領東南亞和南亞,與德軍在中東會師。

在1939年之前,日本陸軍是堅持“北上戰略”的,而日本海軍則是力挺南下戰略的。在日軍內部,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關係簡直就是世仇。為了不去求海軍,陸軍在二戰時自己造航母,造運輸艦,聽著都奇葩。

對於陸軍來說,北上直搗蘇聯是發揮陸軍實力的重大舞臺,而對於海軍而言,南下與英美決戰則是展示海軍肌肉的絕佳時刻。但是以當年日本的國力,北上和南下只能選一個,日本再狂妄不會傻到同時與美蘇開戰。

雖然我們現在知道,日本最終是選擇了“南下戰略”。可假設日本決定北上進攻蘇聯,那麼整個二戰的局面將會發生重大變化。

(德國曾多次督促日本進攻蘇聯,與德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要知道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還是保持中立的,沒有捲入亞歐大陸戰爭意向。而且當時美國國內的反戰聲浪極大,就連總統羅斯福也說服不了國會對參加戰爭。若不是日本選擇南下戰略,“及時”的偷襲了夏威夷,以及佔領美屬菲律賓和關島地區,美國是絕不可能介入二戰的,起碼短時間內是不會介入。

我們今天所數知的反法西斯同盟並不是二戰一打響就成立了,而是美國參戰之後才組建的。要是美國不參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都形成不了。在美國參戰後不僅直接出兵與德日作戰,美國政府還為各個盟國提供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其中美國在整個二戰期間為蘇聯提供了110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僅卡車一項就支援蘇聯40多萬輛,還有飛機1.5萬架,火炮8000多門,各種軍用物資加起來超過1600萬噸。

客觀地講,如果沒有美國的物資援助,蘇聯恐怕很難將戰爭進行下去,這一點就蘇軍名將朱可夫也在戰後予以了肯定。

(美國支援蘇聯的物資運輸路線)

所以如果日本選擇北上戰略,那麼日本將不會,或者暫時不會挑釁美國。而美國即便是介入戰爭,時間也肯定比1942年要晚。那麼這將對蘇聯和其他同盟國非常不利,蘇聯不僅要繼續獨自與德國作戰,還要面臨著來自日本的夾擊,這必然會給莫斯科造成巨大的壓力。

而且如果日蘇交戰,蘇軍在遠東地區還不一定能佔到便宜。

當時蘇軍在遠東僅僅只有70多軍隊防範日本,而日本當時能在中國東北調集的軍隊超過150萬人,在軍隊數量上日軍是以多打少,形勢佔優。

當然,很多人認為二戰時的日軍壓根不是蘇軍的對手,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就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但是實際上蘇軍在諾門罕之戰中並非大勝,而是慘勝。這場戰役蘇軍在兵力佔優和武器佔優的前提下,傷亡愣是超過了日軍,達到25000人,而日軍總共傷亡才1.9萬人。

中國人對這場戰役的誤解都是來自於當年蘇聯的對外宣傳,而當時的國內媒體為了提升軍民的抗戰信心,也採用了蘇軍的宣傳信息,導致國內民眾都將諾門罕之戰當成了史詩級的大勝。

可真實的諾門坎戰役則是一支擁有近千輛坦克裝甲車的蘇軍,在戰神朱可夫的親自指揮下,消耗掉近半個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彈藥量,才勉強擊敗了日軍一支三流的邊境守備師團,而最後蘇軍的人員物資的損失比日軍還大。

(諾門罕戰役中開赴前線的日軍)

諾門罕戰役前後僅僅持續四個月,但蘇軍的彈藥消耗量高達31000噸!這是什麼概念?如果從1937年算起,中日全面抗戰打了八年,在這八年期間中國軍隊的彈藥消耗量最多最多也就20萬噸,很多推測甚至只有5萬噸,而蘇軍對日一個戰役就消耗了3.1萬噸彈藥,由此可見蘇軍對日軍的戰鬥是多麼的艱苦。

為了支援前線,當時蘇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幾乎快崩潰了,運力早已經達到了極限,若日軍在巔峰時期傾兵來犯,估計蘇聯得跪。

實事求是的講,二戰前期日軍的戰力真心不虛,在對蘇和對英的戰鬥中,日軍都表現出極為強大的戰鬥力。而日軍的強悍的戰鬥力很大程度上是源於日軍嚴格的單兵訓練,以及被法西斯洗腦後的瘋狂。

當然,到了戰爭中後期隨著軍工產能的嚴重透支和經驗豐富的老兵越來越少,日軍的戰鬥力出現了大幅下滑。以至於後來在“八月風暴行動”中,面對著蘇軍的進攻,日本關東軍迅速崩盤。但還是要強調一點,日軍前期的戰鬥力確實很強。

若日本在1941年是選擇北上進攻蘇聯,沒有去偷襲珍珠港,那麼美國將至少在一兩年內不會參戰。而蘇聯則在失去美國支援的同時,還將面對著來自東邊日本的進攻,竊以為西伯利亞真的就守不住了。

個人拙見,以饗諸君。


千佛山車神


二戰中假如德日同心,做好配合,蘇聯必亡!

單一個德國,把蘇聯都已經逼到絕境了,莫斯科保衛戰,如果不是德軍缺乏應付寒冬的裝備,更關鍵的是如果沒有從西伯利亞調來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前來助陣,莫斯科很難守住。

莫斯科一旦失守,蘇聯軍隊最後的歸宿就是烏拉爾山區甚至以東,實際上蘇聯高層也做出了這樣的打算,戰前已將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向東部大轉移,後來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甚至無點可轉。

莫斯科保衛戰的意義重大,經此一役,德國不敗神話破滅,蘇聯衛國決心大熾,同期,美國因為珍珠港事件入局,海量援助蘇聯各類戰爭物資,最終使得蘇聯倒上來一口氣,支撐到了斯大林格勒的“轉折點”。

來說說日本的“北進路線”和“南進路線”。

當時的蘇聯(之前的沙俄)是日本唯一的世仇,打蘇俄,不用動員,士氣有保證。1939年5月,北進計劃第一步在“滿”蒙邊境諾門坎打響,結果是蘇軍慘勝,死亡人數9700多人,日軍死亡8717人,蘇聯軍官自己也承認這種戰果“是靠人力和武器彈藥優勢”取得的。該地地勢開闊,相對適合蘇聯人的機械化兵團作戰方式,蘇軍參戰人數、飛機重炮坦克裝甲車都多於日軍,獲勝是在情理之中。
日本方面,大量關東軍後續部隊已經源源不斷趕往交戰地點,這個時候,歐洲傳來噩耗——蘇聯德國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軍大本營高官反應:這幫德國人不知道在想些什麼?!只好叫停諾門坎戰役,也就是說,德國與日本的步點不一致,希特勒當時是想聲東擊西,日本則是希望德國當時打響對蘇戰爭,雙向夾擊。

反過來說,假如諾門坎戰役擴大化,持續打下去,且日軍能取得一定成效,德軍也不見得會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入侵波蘭乃至蘇聯的戰爭可能打響的更早,絕不會坐視日本專美——從這個角度說起來,日本的諾門坎表現,在希特勒看來,太不夠給力。

當1941年夏天,希特勒打響蘇德戰爭後,德國倒是熱切的盼望著日軍能在遠東給蘇聯裹亂,但日本人手裡已經揮舞著“蘇日中立條約”,開足馬力備戰南線,開始作死歷程。步點仍然不一致。

如果德日同心,步調一致,蘇聯前景非常黯淡:

  • 日本堅持北進路線,且能與德國人戰略目標協調一致,把準備南進的力量全部放到北路,不去招惹美國,美國人自然不會吃飽撐的去援助蘇聯110多億美元的戰爭物資,德國與日本的海軍實力足以切斷任何可能運往蘇聯的軍事援助,以日本的海軍實力,能在蘇聯遠東地區刷足存在感。

  • 靠蘇聯本身的實力說話,德日雙線的夾擊會使蘇軍顧此失彼,無法形成有效支援。

  • 雙線夾擊會摧垮蘇俄抵抗意志,成為蘇內的少數民族和沙俄舊勢力水漲船高的催化劑。可以說,這部分勢力痛恨蘇俄統治已久,帶有“見風倒”的攀附性質,只會押寶未來的勝利者,只要勝負天平傾斜,他們絕不吝嗇做壓垮蘇俄的最後一根稻草。

  • 蘇聯人口絕大部分集中在伏爾加河流域等歐洲部分,少數在遠東,而烏拉爾山地區很少,總說二戰期間蘇聯兵源豐富,但真正兵源豐富的的西部地盤都落於敵手,死一個少一個,即便順利跑到大後方烏拉爾山區,拿什麼去反撲翻盤?這跟國府穩居兵源豐富的四川地區性質大不一樣。

  • 國際方面,土耳其會放棄打醬油立場,牆倒眾人推,打響對俄國的第十二次、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戰爭,這將會是一次瓜分俄國的盛宴。


盛宴中可能會有華夏VIP坐席,這視乎華倭雙方從高層到軍隊、再到民間的政治智慧。


歷來現實


其實當時日本想把戰爭進行下去,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有石油的供給。日本如果佔據東北後,選擇北攻蘇聯,那麼美國也是會發動對日本的制裁。


美國對法西斯勢力擴張,有巨大的警惕

美國在當時就明白,如果蘇聯被滅亡,那麼歐洲形勢將變得無法控制。而且美國當時就有討論,是早參戰好還是晚參戰。如果日本佔據東北,不選擇繼續南下進攻中國和東南亞。那麼蘇聯陷入兩面夾擊,美國一定會暗中幫助蘇聯,制裁日本是一定的。

假如美國一制裁,那麼日本又不得不進攻東南亞,獲取油田。那麼結局都差不多,還是日本冒險偷襲珍珠港,最後美國參戰。

比起蘇聯遠東,中國富饒的土地對日本更具有吸引力

諾門坎一戰,日本陸軍部認為蘇聯在遠東的實力,日本至少需要動用150萬人才有可能勝利,而且遠東地區地處極寒,物資匱乏。所以為了一片這樣的土地去投入大量的兵力,根本不值得,日本的目標是富饒的中國大地。

而且當時日軍自信的認為,三個月解決中國問題,然後便可以騰出手來再做打算。然而中國人民的抵抗力度超過了他們的想像,百萬大軍深陷中國戰爭泥潭。所以當時希特勒叫日本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在東北只有70萬關東軍,根本沒有很大的勝算。

加上美國製裁,日本索性利用自己的艦隊力量,開展南下作戰。


小司馬遷論史


即使日本和德國同時進攻蘇聯,蘇聯也不可能滅亡。可能有人會說:“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當然,我們今天暫不討論戰爭正義性上的問題,只從軍事上看看為什麼蘇聯不會滅亡。

可能很多人會提到諾門坎戰役。的確,諾門坎一仗,蘇軍是在絕對絕對優勢下慘勝,傷亡和消耗大大超過日軍。但這並不能夠說明日本可以在西伯利亞為所欲為。諾門坎一役,只是一場規模不大的戰役,朱可夫臨戰之後,指揮裝甲部隊突破敵人防線來了一個大包圍。所以日本若想憑藉它那些機器人般的小坦克跟蘇聯的裝甲集群去剛,這是雞蛋碰石頭。

空中的力量對比也是如此,諾門坎戰役初期日軍還稍微有點兒優勢,但隨著蘇軍新型戰機的加入和戰機數量不斷增多,優勢逐漸落在了蘇軍這一方。

即使是在1941年下半年蘇聯遠東部隊回師莫斯科的情況下,蘇聯在遠東仍然駐有130萬大軍,而能夠用於進攻蘇聯的關東軍就算全算上,也不過幾十萬。而且,日本人奉行的是“以戰養戰”的戰略方針,就算關東軍有能力橫掃西伯利亞,真要到了那些一片蠻荒、資源尚不能有效開發的大平原上,日本人也得餓死。

還有,俄國人由於信奉東正教,他們對“苦難”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所以任何想要通過施加“苦難”來讓老毛子屈服的做法都是痴心妄想。


兵說


蘇聯有一種厲害的武器叫極寒天氣誰都打不贏,不管是如日沖天的拿破崙還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都折在這上面了,


日本早在1939年就有這個想法了,但是諾門坎戰役後,日本就不和蘇聯打了,日本當時攻打農業國家還行,可蘇聯屬於歐洲,工業化程度比日本還高,武器不比日本差,諾門坎一戰,打得相當慘烈,就算當時日本勉強打贏了,進入蘇聯面對的不僅是百萬兵力啊,還有呵氣成冰的西伯利亞大地,日本人到那了,槍都能給你凍上。日本的機動部隊,尤其是汽車坦克都是不防凍的,到了西伯利亞是根本就發動不了。

德國的坦克才到了莫斯科就凍得發動不了。何況是西伯利亞那地方都零下四十度了,日本的坦克質量沒有德國的好,只能用步兵跑,後勤補充不上,就算沒有中國拖住,給日本全力進攻蘇聯,估計也難。 為什麼那誰選擇重慶,就是看重那裡地理環境,果然日本久攻不下被迫轉南下太平洋,而日本要和德國匯合莫斯科,戰線比到重慶長得多多了,環境惡劣程度不知高几倍。只要把遠東鐵路一破壞,根本就沒有路走,當地人大部分是遊獵,坐狗撬的,還有用馴鹿拉。


就算是把遠東百萬兵力調走,留下幾萬游擊隊,採用的柴堆戰術對付日本大軍都綽綽有餘,當年蘇聯攻打別國的時候也吃盡這種戰術的虧!還有假設日本和德國打下蘇聯,然後莫斯哥以西這邊歸德國,給你日本莫斯哥以東西伯利亞大片地方。這結局是日本願意嗎?分贓不均兩國在蘇聯打起來,說不定反被蘇聯紅軍殺個回馬槍趁機全殲。
所以對日本最好戰略,由德國牽制蘇聯,反正靠近日本這邊沒有什麼油水,日本重點發展滿洲以此為基礎,南下發展更有希望,就算德國打敗蘇聯,離日本還遠著呢!日本如此狡猾不會想不到這些!它才會搞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悟空生活


不會,蘇聯不同於德國,蘇聯的力量加上英美的輸血完全可以做到兩線作戰。

你要蘇聯崩潰除非日本把軍隊空投到德國的東線戰場還有戲,讓日本自己向遠東蘇軍進攻等於找死。

在1941年的時候,德國剛開始侵略蘇聯那個時間點蘇聯在遠東駐軍70萬,主要防範日本人,而此時雖然日本有100玩關東軍駐紮東北,但是讓日本派出同等實力的軍隊進攻蘇軍是不可能的——關東軍最重要的任務是維持日本在東北的統治,東北是日本最重要的戰爭基地,一旦有變整個日本的戰略鏈條都會斷掉。

而且面對遠東蘇軍的3000餘輛坦克和自行火炮,4000架左右的飛機,1萬門迫擊炮和火炮,日本人進攻蘇聯怕是拿頭去撞——更可怕的是在蘇德戰爭逐漸白熱化的時候遠東的駐軍被蘇聯增加至100萬以上,日本自諾門坎戰役之後對蘇聯就一直是防禦姿態,黑龍江邊境上日軍可沒少修要塞。

何況北上一直就是日軍大本營的偽命題,連維持關內80萬人的軍隊日軍都吃不消,就算打進了西伯利亞能找到彌補傷亡的戰略資源嗎?況且英美在二戰以來對日禁運各種戰略物資,一旦深入蘇聯要是沒有得到回報日軍就要崩潰了——諾大個西伯利亞就算不是100萬蘇軍只是10萬,日本人也沒有能力維持太長的補給線,德日在蘇聯會師是個幻想。

所以說日本對蘇聯可以說根本沒有戰鬥慾望,即使恐怕參戰了打到貝加爾湖估計就把日本人的戰爭資源榨乾了,蘇聯什麼也不多讓出半個西伯利亞日本都佔不起。

其實本質上日本陸軍和德國、美國、蘇聯比起來都不是一個次元的,題目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日軍日軍表示頭沒那麼鐵......


歷史區的哈士奇


蘇德戰爭的頭兩年,德國還是略佔優勢的。特別在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這兩場事關蘇聯存亡的關鍵戰役時,日本始終無動於衷,袖手旁觀。結果是蘇聯人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順利渡過了難關,扭轉了戰爭的頹勢。



德國和日本的盟友關係也算比較奇葩了。1939年5月13日到9月16日,日蘇之間發生了諾門坎戰役,雙方正打的不可開交時,作為日本盟友的德國卻在8月23日和蘇聯簽訂了中立友好條約。有希特勒不仁義在先,到了1941年4月份,日本已知道德軍將要進攻蘇聯,索性先和蘇聯簽訂了中立條約。撈點好處再說,讓蘇聯停止了對中國的軍援,同時承認滿的獨立。



等到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看到德軍勢如破竹,看樣子蘇聯撐不了多久。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徵蘇,搞了個“關特演”計劃。該計劃的要義是待蘇軍遠東方面軍向西線戰場調動後,集結25個師團大約70萬兵力橫掃蘇聯遠東地區,想背後偷一波,撿便宜去。奈何70萬人所需的武器與冬季裝備,彈藥、油料、備品都嚴重不足。計劃之草率與異想天開弄的昭和天皇都極為鬱悶,接連質問東條陸相“此為何意”,而東條陸相的回應更加爆炸:“進攻蘇聯的目的我們還沒開始想好”。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攻擊蘇聯的事就再也沒人提了,當小鬍子的軍隊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飢寒交迫之時,小鬼子的南進兵團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自我感覺很良好。還平白無故地給德國招來了美國這個大敵。

蘇德戰爭,蘇聯最危險的存亡關頭有兩個,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

1941年10月,德軍進攻莫斯科,斯大林在得到間諜佐爾格提供的日軍短期內不會北上進攻蘇聯的情報後,斯大林下決心動用了西伯利亞和遠東部隊,

“尤其是緊急調出曾在1939年哈拉欣河戰役中殲滅日軍精銳第6集團軍的遠東精銳部隊,包括第11坦克旅、第6坦克旅、第82步兵師、摩托裝甲第9旅、摩托裝甲第7旅。其中在1939年就裝備150輛坦克的第11坦克旅,在莫斯科會戰時擔任蘇軍最高統帥部的坦克預備隊”(見朱可夫《回憶錄》上卷569頁)。



德軍進攻莫斯科的鉗形攻勢,北面的主力是霍普納第4裝甲軍團和萊茵哈特第3裝甲軍團,“以蘇軍遠東部隊為核心新組建的弗拉索夫第20軍團和庫茨涅佐夫第1突擊軍團不僅擋住了這兩個最精銳的德軍坦克集群,並發動反攻,使之倉皇后退”(見艾伯特.西頓《蘇德戰爭》228頁)。

曾任蘇軍總參謀長的什捷緬科元帥也在回憶錄中寫到:“這時,精心保留下來的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調到了莫斯科。突擊第1集團軍和第20集團軍出現在首都北面;第10、61集團軍及近衛騎兵第1軍出現在首都東南。……後來我們瞭解到,敵人當時沒有發現在莫斯科以北集中了兩個新的集團軍。當然敵人因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戰爭年代的總參謀部》上冊第65頁)。

遠東部隊成為了莫斯科會戰蘇聯獲得勝利的重要力量。那假設日本在七月份的“關特演”進攻蘇聯的計劃能實施,不說能不能打敗蘇軍,起碼蘇聯遠東部隊是不敢西調的。那莫斯科會戰可能是另外一個結果。

同樣,當斯大林格勒會戰進入最關鍵的時候,希特勒曾經要求日軍,用東北的100萬關東軍拖住蘇聯的遠東部隊,最好能從東北進攻,這樣蘇聯肯定無法堅持在兩線作戰,但像日本那麼精於算計的民族,是不可能真心的為盟友火中取栗的,所以壓根沒有理會希特勒要求,而是專心南進。遠東地區是“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啊,於是斯大林抽調了幾十萬遠東部隊“萬里”馳援,實現斯大林格勒的反包圍,成功圍殲了德軍第六集團軍。

“7月26——27日,步兵第126、204、205、321、399和422師陸續從遠東開進斯大林格勒地區。其中一些部隊組建了新的集團軍,另—部分馬上開到斯大林格勒遠接近地投入激烈戰鬥。”(蘇62集團軍戰鬥日誌上記載)



1942年,羅斯福就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安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切斷通過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伊里奧·羅斯福:《羅斯福見聞秘錄》

1941年時日本陸軍已經深陷中國軍隊的抗戰當中,日本總兵力約300萬人,其中侵華日軍230萬人。佔日軍總兵力的70%多。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投入兵力40萬人,其侵華兵力仍然有近200萬人。中國在整個二戰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試想若不是中國拖住日軍近230萬軍隊,一旦與德軍會師,世界將何如?

所以在1942前,如果日本不發動侵華戰爭,不去招惹美國,而是全面進攻蘇聯,在德國和蘇聯膠著相持的時候,是有可能成為壓倒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


逸禪文化


很多人一直有疑問,既然日本和德國結盟,為什麼當年德軍攻打蘇聯,日本沒有在遠東地區和德國形成呼應,如果當時日本和德國互相幫忙,蘇聯會不會就敗了?一點通認為,這有點難。



第一,實力不夠。

日本內部原本就有北進和南下兩派,並不十分團結,雙方爭的比較激烈,直到諾門坎戰役,讓日本徹底認識到,自己不是蘇聯的對手,光靠著效忠天皇的精神撐著,跑出來和蘇軍拼刺刀,顯然在火力強勁的蘇軍面前不堪一擊,於是日本掉頭南進,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蘇日之間非常默契的沒有宣戰,估計也是互相試探實力,也怕真的開戰,所以諾門坎一戰,讓日本認識到蘇聯不好惹。



第二,目的不同。

資源是日本急需要的東西,特別是在戰爭中,日本的石油儲備都支撐不了日本半年,所以能源問題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石油,日本就無法繼續戰爭,單靠進口石油,一旦對方禁運,日本毫無辦法,所以必須要掠奪石油,既然蘇聯打不過,就必須南進獲取最重要的石油,而且日軍在希特勒開戰時,已經有大批日本士兵被拖在了中國戰場,而太平洋戰場上,同樣需要大量日本兵,日本戰線拉的太長,自顧不暇,根本幫不上德國。



當時希特勒還曾經援華(中國提供德國稀有資源,德國提供武器,德國一戰後也被武器禁運,資源也少的可憐),在日本的強烈要求下,只能停止合作。


軍事一點通


假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聯合東西兩面進攻蘇聯,個人認為結果日本和德國還是會輸的,原因是因為日本不可能戰勝在遠東俄羅斯軍隊,並且在遠東地區當時的蘇聯軍隊在該地區部署了差不多130萬人的部隊,儘管當時的斯大林調走的差不多30萬人的部隊支援了莫斯科,不過還有接近上百萬人的紅軍部隊,足以應對日本的進攻,其實在1939年日本早已經就有了這個想法,不過在和蘇聯發生的諾門坎戰役後、也許是因為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讓日本損失慘重,於是就產生了不想和蘇聯直接對抗的想法,以那時的日本軍事實力打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還是可以的,可是蘇聯是屬於歐洲的,與蘇聯相比日本的工業化程度、武器裝備都比蘇聯差。諾門坎的一場戰役,雙方打得非常的艱苦,即便是那時的日本勉勉強強的打敗了蘇聯,由此而進入了蘇聯,可日本面臨的不單單是上百萬的蘇聯軍隊呀,還有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地區,日本士兵就算能順利的到達那裡,恐怕到那時候槍都給凍上了,日本的機動部隊,特別是汽車部隊,坦克部隊、基本上都不是採用防凍裝備,順利的到達了西伯利亞這些部隊基本上派不上什麼用場。

諾門坎戰役還沒發生之前日本就有過北進(拿下蘇聯)的想法,不過經歷過諾門坎戰役後,日本當局就認為以目前日本的軍事實力無法有效的戰勝蘇聯軍隊,應當把更多的軍事力量全部投入到東方大國的戰場上,所以日本隨後和蘇聯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由此蘇聯順利的騰出了手,把大部分駐紮在遠東的軍事力量調運至歐洲戰場。與此同時日本也能夠順利的抽掉了最精銳的關東軍入侵了東方大國。

在1939年和蘇聯發生的諾門坎戰役,由於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把日本徹徹底底給打怕了。日本進攻蘇聯目的是為了掠奪石油資源,比較偏遠的遠東和西伯利亞非常的寒冷,而且那時的這兩個地區還沒有真正的開採出石油來,因此進攻蘇聯對於日本來說其意義並不大。


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對日本眈眈虎視,當時的日本怎麼會放100個心去進攻蘇聯呢?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其實就是抱著這種心理因素,美國也不會選擇隔岸觀火。事實上,在日本還沒有發動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的高級領導心中有數,在日本還沒有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就把至少兩三艘的航母都開出去了,日本在這場偷襲戰中並沒有順利的擊沉美國任何一艘的航母。隨後的調查表明是因為美國人自己延誤了情報,才會讓日本順利的偷襲成功。美國想參與二次世界大戰只是在尋找一個藉口罷了。假設日本響應德國的號召進攻蘇聯,誰又敢肯定美國會不會趁機進攻日本呢?所以個人覺得德國和日本聯合是根本打不下蘇聯的。


努力成就你我他


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蘇聯會滅亡嗎?答案是不會的,如果日本和德國共同夾擊蘇聯,最大的可能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殖民統治會迅速崩潰,中國東北會更快得到解放。


日本的北進嘗試

其實日本是很認真地考慮過與德國聯手夾擊蘇聯的,而且也進行過認真的試探。1938年和1939年,日軍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和中蒙邊境的諾門罕主動對蘇軍進行過兩次試探,但結果日軍都敗的很慘。雖然近年來有些統計數字顯示現場戰役日軍的傷亡人數都少於蘇軍,有人以此想證明日軍和蘇軍的差距並不大。但其實這種角度也是非常片面的。

蘇軍在諾門罕戰役中在BT-7坦克的掩護下發起進攻

因為在二戰以及二戰之前的各場戰爭中,日軍的傷亡統計水分極大在世界上是出名的。比如中日甲午戰爭裡,日本公佈的陣亡人數只有1000人出頭,但同時在同一期間戰鬥部隊病死的人數卻高達1萬多人,至於這兩個數字哪個更能代表日本的實際傷亡恐怕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會判斷。另外一個例子是同樣發生在二戰之中的臺兒莊戰役,中國方面認為在那場戰役中打死了2.4萬日軍,而日本的統計則是整個戰役總傷亡只有1.1萬人,注意這是傷亡數字,不是陣亡數字,而真正陣亡的數字在日軍那裡的統計中只有3000多人。但從臺兒莊戰役的規模和對後續戰事的影響看,這完全是不可能的。

日軍在諾門罕戰役中手劃充氣艇渡河

所以儘管在蘇聯解體之後一些人根據所謂的蘇聯解密材料說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戰役日蘇傷亡情況相當,甚至蘇軍稍高一些,但日本公佈的材料和蘇聯的機密材料人數相當,其實本身就說明日本的傷亡要比蘇軍傷亡高出數倍。而經過這兩次試探,日本人也知道了自己的陸軍和蘇聯陸軍是沒法正面對抗的,所以在二戰德蘇打的最激烈的時候也沒敢輕舉妄動。

日軍與蘇軍差距在哪裡?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與蘇軍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日本當時的軍力發展重點是海軍,因為日本是個島國,所以海軍是其立國之本,要保證日本的本土安全,海軍的重要性始終都是高於陸軍的。

其次是日本雖然參加了一戰,但主要是在亞洲地區和德國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殖民地爭奪戰,因此對發生在一戰期間的火力革命沒有直觀感受,其陸軍的變革相對來說要遲緩的多。因此到1940年前後時,日本陸軍的裝備被普遍認為還停留在一戰期間歐洲陸軍的水平,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日本陸軍的重裝備嚴重不足。

蘇軍T-25坦克

比如當時雖然蘇聯也還沒裝備T-34那樣在二戰後期大顯身手的坦克,但也已經普遍裝備了T-26和BT-7型坦克,而其裝甲厚度和坦克炮的口徑也都顯著強於日本的95式和97式坦克,而且日軍坦克數量極少,直到二戰結束,日軍在所有戰場裝備的坦克累計總數都沒有超過5000輛,而蘇軍1943年7月12日一天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子戰役普羅科霍羅夫卡戰役出動的坦克就達到850輛。

日軍97式坦克

而坦克還是蘇軍相對的短板,在蘇軍強項火炮方面日蘇兩軍的差距就更大,基本上沒有可比性,比如直到二戰結束時,日本都陸軍都還基本沒有裝備反坦克炮。

有些人說單兵作戰能力日本要強於蘇聯,但對於二戰這樣的大軍團作戰來說,單兵作戰能力無異屠龍之術,其實在有了代差的兩軍面前對實戰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在1938年和1939年兩次試探之後,日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絕對沒有在陸上挑戰蘇聯的實力,因此在蘇德戰場最激烈的時刻,日本也沒有對蘇聯採取任何行動,因為他們很清楚,如果與蘇聯開戰,即使德國最後有可能獲勝,自己也會在蘇聯真正跨掉之前被蘇聯反手打跨,會使自己在中國東北40多年的苦心經營毀於一旦。與其如此,還不如專心在東北肅清抗聯的力量,穩固統治,同時用自己相對較強的海軍發動太平洋戰爭,通過東南亞油田緩解自己在戰時的能源匱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