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俊波談保險下一步

觀察者言:保險業顯而易見的發展潛力及投資渠道放開,讓各路資本紛至沓來。2月22日,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接受財新記者獨家採訪,坦率地回應了市場的各種疑問,詳談險資運用放開之後的監管、保險牌照發放的權衡以及風險管理的新機制。

在中國保監會的內部名單上,目前共有130多家公司正排隊申領牌照。“如今手裡沒有一個保險牌照都不好意思見人。”業內人戲稱。

的確,保險業顯而易見的發展潛力及投資渠道的放開,讓各路資本紛至沓來。

近幾年,保險業的增長几乎一騎絕塵。從2010年到2015年,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已從5萬億元增長到12萬億元,行業利潤從 837億元增長到 2824億元,增加2.4倍。2015年,經濟下行壓力只增不減,保險業卻以38%的利潤增速創歷史新高。2012年險資投資新政後,2013年-2015年三年間,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分別達5.04%、6.3%、7.5%。

2015年下半年開始,保險公司舉牌潮及“寶萬之爭”(“寶能系”與萬科的控制權爭奪戰),將保險業推至風口浪尖。作為資本市場最主要的機構投資者之一,險資本應是市場基石,但在這場股權戰爭中,幾家中小險企的投資行為引發市場對整個保險行業投資行為的關注。

2月22日,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接受財新記者獨家採訪,坦率地回應了市場的各種疑問。

“五年前我剛上任時,險資投資渠道狹窄,社會對保險資金運用的爭議很大,覺得保監會管得太死。如今險資鬆綁後,保險資金運用又因二級市場舉牌再度成為市場熱點。”2月22日,保監會主席項俊波面對財新記者時笑稱。

“我們做了反覆測算,保險資金的整體風險總體可控,而對於部分中小保險公司,我們不斷進行壓力測試,基本沒有問題。”項俊波說,“我在審計署和商業銀行都幹過,風險意識一直繃得緊緊的。”

提及從央行副行長到農行董事長的轉變,再到保監會的這五年,項俊波說,“其實銀行做的事是錦上添花,保險行業則是雪中送炭。”

五年間,中國保險業已從當初壽險保費增長乏力和總投資收益率低迷的兩大困境中走出。農業保險、大病保險、巨災保險、費率改革、險資運用鬆綁、償二代監管體系等一系列改革的相繼落地,使得無論是保險監管還是行業發展,都在朝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邁進。

進入2016年,保監會開始在全行業推行償二代監管體系,這一新規並非完全照搬歐美體系,而是拿出了自己的規則,更突出風險導向,及技術上的先進性和市場適應性。

近一段時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高層口中的高頻詞彙。在項俊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服務民生的大病保險、稅收優惠健康保險、巨災保險、商車險改革等的進一步推進,都將成為落實中央精神的突破口。

風險亦不能忽視。“經濟下行背景下,保險公司的發展理念、經營戰略、產品體系和銷售模式都會經受挑戰。保險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亦前所未有。”項俊波說。

壽險業喜憂

在項俊波描繪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圖景中,保險服務民生是重要切口。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稅優政策、商業養老保險稅收優惠政策均為其中重要內容。

大病保險,是指在參保人患大病、發生高額醫療費用的情況下,在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補償後,需個人負擔的合規醫療費用再給予進一步保障。大病保險的保障範圍與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相銜接。承辦方式為,政府從城鎮居民醫保基金、新農合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或額度作為大病保險資金,向商業保險機構購買大病保險。

項俊波表示,大病保險目前已覆蓋人口9.2億,報銷比例普遍提高了10個到15個百分點,345萬大病患者直接受益,有效緩解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

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告訴財新記者,大病保險是基本醫保的一個延伸,目的是引入市場機制,利用保險公司的精算、網絡等優勢,實現控制醫療費用,放大保障效應,打破固有的行政壟斷利益。

但大病保險的推進還面臨著一些困難。“比如說,有一些地方統籌層次太低,這對依靠大數法則的大病保險來說就並不太合適。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和醫療機構不願意開放數據和系統對接,達不到控費的目的。這些問題還得一步步解決。”袁序成說。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中國居民的健康、醫療、養老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商業保險已經成為中央政府應對老齡化和深化醫改的政策選項,被視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商業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的破冰,中國的商業健康和養老保險產業將迎來重要的發展契機。

近年來,中國的壽險業一直在“迴歸保險本原”還是追求規模的兩難中徘徊,難得其解。一個突出現象是,一些中小險企將新型萬能險產品長險短做,雖然保障期也是5年、10年或20年,卻強調一年或二年後就可無手續費或低手續費退保,而網銷的萬能險,甚至短至三個月、六個月就可將錢取出。正是依靠該類高現價產品,一些險企迅速做大規模。

在大型險企佔據半壁江山的壽險市場裡,中小險企這樣的做法確有不得已之處。在業內人士看來,高現價產品的出現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一是高現價產品除具保障功能以外,透明度高,銷售誤導少,收益較為穩定,且大多高於同期理財產品;二是高現價產品迎合了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順應了“大資管時代”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三是部分中小保險公司利用高現價產品迅速獲得客戶資源,實現了資金的快速流入,為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壯大創造了條件。

但是,如果公司過度依賴高現價產品,則可能給公司經營管理帶來風險隱患。袁序成表示,一是當高現價產品的收益低於同期理財產品時,對客戶吸引力下降,新單保費收入也將下降,公司較易產生現金流風險;二是高現價產品的實際存續期縮短,當其資產主要配置於期限較長、變現能力較弱的類別(如權益資產、非標資產等)時,容易產生資產負債錯配風險,進而引發流動性風險;三是部分保險公司資產驅動負債的發展模式和經營思路,使其具有更大的動力發展高現價業務,而高現價業務規模的增大將消耗大量資本金,容易產生償付能力風險。

項俊波表示,總的來說,保監會對高現價產品的監管將保持“總量控制、適度發展”的原則。

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人身保險業共有57家公司銷售高現價產品,累計實現保費收入6468億元,占人身險總體保費收入的27%。2015年,高現價產品退保金3742億元,現金淨流入2726億元,人身險年末整體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96%,行業現金流和償付能力整體充足,高現價產品總體風險可控。

對於下一步將採取的監管措施,項俊波表示,將進一步強化資本約束和償付能力管控,償二代對高現價產品的最低資本要求約為10%,高於償一代下對高現價產品4%-6%的最低資本要求。同時,保監會將要求銷售規模超過限額的公司必須限期增資,進一步強化資本約束力度。在即將出臺的進一步規範高現價產品文件中,可能會限制3年以內產品的銷售,但也會給險企3年-5年的緩衝期。

據財新記者瞭解,保監會於2014年6月、2015年9月和2015年12月,先後對12家高現價產品業務佔比較高、可能存在相關風險的公司下發了風險提示函。

險資運用是與非

資本對保險的追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險資投資鬆綁為其帶來的價值增值。

2011年10月,項俊波接任保監會主席。“上任沒幾天,就有一些部委領導跟我說,保監會首先要把保險資金運用放開,不能管得太死。”項俊波說。

2012年前,保險資金僅可以投向存款、債券與股票,資產結構極其單一,而連年擴大的利差損風險與長錢短配風險,也讓保險公司的盈利狀況堪憂。2012年7月開始,保監會密集發佈13項投資新政,將包括銀行理財、信託、未上市股權、金融衍生品,境外投資等在內的領域全部向險資放開。

效果幾乎立杆見影。2013年-2015年三年間,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分別達5.04%、6.3%、7.5%。“即使是今年經濟形勢下行,也不可能跌到2012年前2%、3%那樣的水平了,因為現在的資產配置更加多元化,險資在資產間進行調配的空間更大。”保監會資金運用監管部主任曾於瑾說。

險資投資放開的同時,為加強風險管控,保監會相繼建立起保險公司“風險責任人制度”,並從資產負債匹配、信息披露、內部控制、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等方面強化資金運用的“事中事後監管”。即將發佈的《保險資金運用資產質量報告》裡,保監會從資產類別、流動性、區域以及交叉領域等多方面描繪出險資投資全貌。

初步數據顯示,整個保險資金投資高信用等級固定收益類資產佔比約75%。固定收益類資產主要包括三類,一是債券,主要是投向國債、金融債和企業債,其中安全性較高的國債和金融債佔比全部債券投資的55%,剩餘45%為企業債。企業債中AAA級佔比83.42%,AA級以上佔比12.89%,兩者合計佔比96.31%。二是銀行存款,保險資金銀行存款大都集中在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上市股權制銀行,存款安全性高。三是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AAA評級的佔比92%,AA評級的佔比7%,合計超過99%;有擔保的佔比88%,其中42%為商業銀行提供擔保;地方融資平臺項目的融資主體主要以省級平臺為主,很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

股票股權等權益類投資佔比23%。從股票投資看,保險資金投資滬深300指數的股票佔股票投資的61%。從股權投資看,投資標的主要集中在深發展等上市股份制銀行,以及南方電網、京滬高鐵等較為安全的領域。

曾於瑾表示,股票投資主要以藍籌股為主,這一塊資產雖然波動性大,但收益率較高。在保險公司舉牌的股票中,主要投資向估值較低、股息率較高、投資價值比較突出的藍籌股,其投資餘額佔全部舉牌餘額的93%。根據2004年至2015年曆史數據統計,12年來平均股票投資收益率為12.5%,顯著高於債券的4.41%和銀行存款的4.37%,在保險大類資產配置中是投資收益率最高的品種。

從流動性角度看,高流動性資產佔比10%,流動性支持充足,行業流動性風險較小。活期存款、貨幣資金、國債等流動性好的資產佔比接近10%,總體能夠滿足退保、賠付等資金流轉需要。此外,保險資金銀行存款中,大部分是協議存款,規模達2萬億元,根據合同約定是可以提前支取的。算上這一部分的流動性支持,流動性較好的資產佔比可以達到30%。

從交叉金融領域產品風險角度看,保險資金參與交叉金融產品的規模和風險相對較小。從融資融券產品看,保險行業參與兩融收益權互換規模為508億元,相比當前近1萬億元的兩融規模,佔比約5%;從通道業務看,金融市場的通道業務合計規模應該在20萬億元以上,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通道業務也只有1萬億元,佔比約5%,而且其中90%以上是銀行存款的通道;從信託產品看,保險資金信託投資4800億元左右,這塊風險相對較高,但與10萬億元以上的信託業規模來看,佔比約5%。

“這樣的資產質量,應該能說明整個保險資金運用風險在可控範圍內。”項俊波表示。

不過,伴隨著市場整體利率下行,險資運用的渠道逐步收窄,持股上市公司成為保險公司投資的新路徑。2015年下半年股災救市之後,二級市場上險資舉牌漸成風氣。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險資舉牌數量比過去五年來舉牌總數的2倍還多。背後幾家中小險企的激進模式引發爭議。

在多位保險投資界人士看來,險資舉牌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當下資產荒下,固收類產品收益下降,權益類資產成為好的投資標的,且險資舉牌的標的多為質量上乘的藍籌股;另外,按現行會計準則,持股比例超過5%且派出董事時,可將這筆投資計在“長期股權投資”項下,原來用公允價值計量法也可改為權益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二級市場估價波動對保險機構財務報表和償付能力的影響。

而保險資金收購其他行業企業,在國際範圍內也是重要的資本管理手段。根據德勤2014年保險業併購報告,2013年國際主要市場中,保險資金收購公司的數量達54家,涉及資金1022億美元,其中壽險資金227億美元,非壽險資金795億美元。其中包括美國車險公司Progressive Corporation宣佈收購全球電子商品供應商ARX holding Gorp.等跨行業併購。

問題在於背後的資產負債錯配風險。因舉牌險資絕大多數為中小保險公司,且支撐投資的負債端正在向高成本、短期化的方向演進,市場擔憂其是否有足夠的能力進行風險管理。

曾於瑾認為,其實達到舉牌線的5%比例並不高,但若繼續增加持股比例,則要關注其風險。保監會數據顯示,在累計發生的舉牌事件的裡,80%為持股20%以下,只有19%持續舉牌至超過20%的持股比例,目前尚沒有超過30%的例子。

“雖然現在外界極其關注保險投資‘短錢長配’的風險,但其實目前保險資金運用的主要矛盾還是‘長錢短配’。就全球壽險業投資來說,最大的風險還是利率風險。當下,中國利率下行、債務水平高企,信用敞口風險有所增加。”曾於瑾說。

保監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2015年間,行業15年以上的資產與負債之間的缺口分別為1.37萬億元、1.6萬億元、1.96萬億元、2.45萬億元、2.97萬億元、5.4萬億元,隨著保險資產規模的逐步擴大,這一缺口還在不斷變大。

但對於舉牌背後的風險,保監會從未放鬆過警惕。曾於瑾說,“市場化自然會有差異,總會出現一些風險偏好不同的公司。對於一些風險偏好大的公司,其實保監會對其採取監管措施的頻度、力度要遠高於其他公司。”

2015年12月3日,保監會向各保險公司下發《關於加強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審慎性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表示“針對重點保險公司,要求其進行規定情景下的資產配置壓力測試,評估對資產收益率、現金流和償付能力的影響,保監會對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和壓力測試情況進行審慎性評估,並視情況採取監管措施”。隨後,保監會再出一招,發佈《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信息披露準則第3號:舉牌上市公司股票》,要求保險公司舉牌上市公司股票,需披露資金來源、投資比例、管理方式等信息。12月29日,保監會專門召開行業性會議,進一步提示風險,要求保險機構加強資產負債管理。

據財新記者瞭解,關於上述壓力測試的結果,彼時有18家符合條件的公司進行了壓力測試,大多數都已通過,針對個別存在風險隱患公司,將採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

保險牌照一照難求

據財新記者瞭解,在排隊申領牌照的公司中,發起籌建各類壽險公司的數量在50家左右,財險公司略少於壽險公司。此外,保險資管超過10家,以及幾家再保險公司,還有新的保險機構組織形式相互保險公司。

資本蜂擁而入,也給監管層帶來難題。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副主任何肖鋒說,“保監會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行業發展太快,但保險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儲備卻不能一蹴而就。這樣我們就會擔心,市場一放開,大家都往上衝,但人才又跟不上,最後的結果就是燒股東的錢,挖現有市場的人才和業務,就是一種沒有建設性價值的簡單擴張。”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保險機構的新陳代謝方面。他說,正因為保險牌照太熱,股東的投資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因為即使開業後經營不善,股東將牌照轉讓後也能大概保本。這樣的話,股東會缺乏改進公司管理的動力。

項俊波表示,在保險牌照審批方面,保監會遵循三條原則:第一,要服務國家戰略;第二,兼顧區域平衡;第三,要支持專業創新發展。

服務國家創新戰略,是指對於國家的一些重大戰略方向,如“一帶一路”、自貿區等的支持;區域平衡是指,機構發展要向一些保險機構少的中西部地區傾斜,填補空白,通過提供服務,創造稅收、就業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支持專業創新包括兩類,一類是鼓勵保險機構拿專業化牌照,在某個細分領域進行深耕,第二類是支持較為短缺的保險類機構,比如自保類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的設立。

近幾年,保險牌照價值凸顯,各類資本大舉進軍保險業,但也出現了個別股東將保險公司當做“提款機”的現象。保監會高層也曾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少數保險公司控股股東或內部控制人將保險公司當作“融資平臺”,利用信託計劃等各種方式,為關聯企業融資,進行不正當利益輸送。目前,保險公司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在金融行業中較為特殊。對比而言,其他金融機構的單一大股東持股比例都沒有這麼高,大部分限制在20%左右。

實際上,51%的規定是保監會在2013年做出的修改,《保險公司管理規定》對中資保險公司股東設置了20%的持股比例限制。

何肖鋒解釋,最初設置20%的比例限制,是希望能形成一個均衡的機制,監管也是擔心一股獨大隨意調配使用保險資金,造成風險。但隨著時間推移,監管層發現,當每家股東都佔比20%的時候,誰也不願意往裡投入更多的資源,戰略規劃難以達成一致,公司無法健康壯大起來,有的公司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股東矛盾無法解決的局面,也會帶來風險。所以隨著監管技術和經驗的積累,保監會將符合一定條件的股東持股比例上限放寬到51%。

不過,對持股超過20%的股東,保監會一方面設定了必要的財務指標,包括最近一年年末總資產不少於100億元人民幣、淨資產達到總資產的30%以上、累計對外長期股權投資不超過淨資產;另一方面設定了投資經驗標準,要求投資保險行業3年以上,且具有持續出資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時,監管層還適當增加了持股20%以上股東的義務,包括三年內不得轉讓、關聯交易的比例限制和報告披露等,對其實施更嚴格的監管。

項俊波在2016年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到,深化改革的三大舉措之一,包括市場準入退出機制改革。“堅持專業化、區域化、差異化的市場準入原則,堅持完善多層次市場退出體系,推動構建適應現代保險服務業發展的市場準入退出機制。”

何肖鋒表示,考慮到法人機構的退出導致的市場震動會比較大,所以今年準備做一些區域市場退出的試點。就是說,如果這個地方的市場主體分支機構做得不好,就可以考慮把做得不好的分支機構關掉,通過減掉“枯枝敗葉”保障主體的安全運營。

如前所述,有20多家相互保險公司正在排隊申請牌照。相互保險,是指具有相同風險保障需求的人以互助共濟、共攤風險為目的,為自己辦理保險的活動。與股份制保險公司相比,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股份制保險公司客戶不參與公司治理,經營利潤分配給股東;而相互保險公司沒有股東,會員即客戶,一人一票共同參與公司治理,公司運營的盈餘全部返還給會員。

這一在國外成熟的保險組織形式,在中國保險業一直處於主流視線之外,直至2015年2月保監會《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的下發。因較傳統保險公司更為低的門檻,許多人慾將相互保險作為進入保險業的切口。

何肖鋒說,“我們看中的,是相互保險能降低運營成本和防範道德風險,可以滿足各類特殊、另類的共同風險管理和保障,在農業、漁業等高風險領域和中低收入人群保障方面,優勢獨特。保監會近期正在積極推進幾家試點公司的審核,但因為相互保險公司無股東概念,與傳統保險公司有較大差異,在公司治理、償付能力監管、產品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配套制度。”

車險費改進一步

“現階段的車險費率改革只能算是邁出來了第一階段的第一步。”保監會財產險監管部主任劉峰告訴財新記者。

“下一步,我們會匹配跟進,比如說條款要不斷豐富,現在是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以後要推出高、中、低檔示範條款,還要有創新型的、個性化條款;此外,費率定價開放的力度可能會更大一點。”他說。

如今,正在試點推進的商業車險市場化改革試點地區已擴大到18個。

2015年6月在5省1市啟動試點的商業車險費率改革,意在給於市場主體更多的定價自主權,即保險公司在定價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定價模型,對不同的車和車主給定不同的費用。費改前,新車購置價相同,則保費相同。費改後,不同車型新車購置價相同,但因為風險的差異,保費就可能不一樣,汽車的零整比(具體車型的配件價格之和與整車銷售價格的比值)、 車主的行車習慣等都將成為影響保費的因素。

此外,商車險費改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車險飽受詬病的“高保低賠”問題,也擴大了保險責任範圍。比如,根據新的合同條款,司機的家人也列入了第三者責任險的賠付範圍;冰雹、颱風、暴雪等自然災害和所載貨物、車上人員意外撞擊導致的車損也可以獲得賠償。

劉峰介紹,此次商車險改革的力度非常大,由過去的車價定價轉變為車型定價。“這背後涉及到很多基礎工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行業基礎設施薄弱,連汽車的標準名稱都不統一。所以,行業首先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自建了一個汽車的標準名稱庫。另外,要實現車型定價,就要搞零整比研究,因為不同的車零配件售後標準不一樣,這對保險公司賠付影響很大。”

商車險費改半年多,首批試點地區車險保費收入平穩增長。保監會數據顯示,2015年黑龍江等首批六個試點地區商業車險保費收入為663.07億元,同比增長10.6%。六地商車險單均保費為3439元,平均為每位車險消費者節省7.7%的保費支出。續保業務中,約77%的消費者保費同比下降,只有約23%的消費者保費同比上升。

就行業影響來說,商車費率改革倒逼保險公司更加關注成本,普遍加強了成本核算管理,並加大對分支機構的管控力度。也有一些公司藉機改變車險經營戰略,主動探索差異化競爭路徑。

保監會提出,用6年到8年完成商車費率改革。劉峰希望,今年6月前能在剩下18家沒有改革的地區也要要完成改革。

“監管很重要的一點是平衡的把握。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一步到位的話,一些經營跟不上、能力跟不上公司就面臨很大壓力,業務大起大落,經營主體不穩定,消費者也不穩定,會影響到改革的平穩推進。”劉峰說,另外行業能力的培養也需要一個過程,有能力的可以自己定價、建模型,沒有能力的可以找第三方建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習提升。

按劉峰的設想,商業車險裡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要進行調整,但同樣要擇機而行。“商業車險裡包括第三者責任險和車損險,現在的情況是車損險嚴重虧損,第三者責任險賺錢。未來我們會把第三者責任險的價格慢慢降下來,車損險的價格慢慢提。這個下一步也要進行調整,但不能放在眼前來調。”

針對車險費改,項俊波提出,力爭在今年6月底前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商業車險改革。不斷豐富商業車險示範產品體系,完善商業車險創新型產品形成機制。不斷提高市場化定價程度,提高行業費率基準的科學性。聯合相關部委打破汽車維修及配件的壟斷,推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啟動意外險費率市場化改革。

償二代時代

今年起,保險行業正式進入償二代時代。

1月底,保監會向各保險機構下發《關於正式實施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有關事項的通知》。這意味著,保險行業正式結束償二代過渡期,完成償一代向償二代的切換。償二代是30多年來保險行業監管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今後,保險機構將需要每季度向外界披露償付能力狀況,保監會也會按季度公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的公司名單。此前,保險機構僅需每年披露一次償付能力充足率的情況。

從此前償二代試運行測試結果來看,一些高現價產品多、投資激進、資產負債嚴重錯配的壽險公司,以及通過大比例向境外分出業務,通過關聯交易方式轉移風險、轉移利潤的小型產險公司,在償二代下,將面臨著更高的資本金要求。

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副主任趙宇龍告訴財新記者,償二代是一個開放、動態適應的體系,正式運行中也需要定期對一些技術參術進行更新。比如,對一些投資因子的設定,現在的參數是跟據過去十幾年數據制訂的,未來最長兩到三年要跟據情況作出調整。

償二代,即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中國風險導向的償付能力體系,C-ROSS),於2012年啟動建設,旨在以一套以風險為導向的監管體系取代以規模為導向的償一代監管規則。償付能力是保監會監管保險公司的最基本指標,反映保險公司的風險覆蓋能力,可類比於銀監會以資本充足率監管銀行這一韁繩。如果指標值低於保監會制定的標準(100%),保險機構需要限期整改增資,並可能面臨著限制增設分支機構、限制業務範圍、責令停止開展新業務、限制資金運用渠道等一項或多項監管措施。

在現行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償一代)下,產品結構、業務質量、銷售渠道等的不同並不能反映在資本要求中,因此,一些發展激進的保險公司並不需要為業務模式的高風險而付出額外的資本要求代價,而償二代下,資本約束將有所加強。

償二代採用“三支柱模型”,即分別從定量資本要求、定性監管要求和市場約束機制三個方面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和資本進行監督和管理。第一支柱定量資本要求包括一系列可以量化的風險資本要求,包括保險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第二支柱定性監管要求對於難以量化的風險予以細化,如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對於難以監管的風險,則採取信息披露、信用評級等市場約束方式來進行識別和防範。

一位中小保險公司財務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償二代試運行期間, 各個保險公司的財務、風控等相關部門工作量增大了許多,一些中小保險公司因過去在風險管理等方面並不是特別規範,因此也面臨著較高的合規成本。此外,償二代對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會讓一些保險公司承受不小壓力。”

償二代下,保險機構每季度需通過官方網站披露償付能力季度報告摘要,並在承保、投標、增資、股權變更、債券發行等日常活動中,向保險消費者、股東、債權人等相關方說明償付能力、風險綜合評級等信息。

項俊波在保監會召開的保險行業風險防範工作會議上強調,2016年要把防範風險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償二代正式實施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全面風險管理,不斷健全風險防控制度機制,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加強對風險的監測和預警,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保監會2015年四季度的償二代試運行數據顯示,與償一代結果對比,財產保險公司和人身保險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公司的償二代充足率比償一代高,約三分之二的公司的償二代充足率比償一代低。前一類通常是業務結構好、投資穩健的保險公司。結果顯示,償二代下長期保障型業務佔比最高的前十大壽險公司,其償付能力充足率較償一代大幅度提高,而承保期限較短、內含價值不高的壽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很明顯。2015年末,有1家產險與5家壽險公司償二代試運行結果不達標。

趙宇龍說,一個好的監管體系要真正落地發揮好作用,還需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數據要真實,二是資本要真實。解決假數據的問題,保監會有比較強的能力和經驗;但解決假資本的問題,往往需要相關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的聯動。

趙宇龍表示,償二代的正式實施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今後的工作複雜度絲毫不亞於設計和建設階段,同時,新體系對監管機構的挑戰也絲毫不亞於對保險公司的挑戰。在從行政型監管向專業型的監管轉變過程中,償二代將對金融監管者的專業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暗合了未來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