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武功县曾是古有邰国,是我国农业发祥地之一,传统的农耕文化,给了人们天然的分工,即“男耕女织”。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武功县位于关中西部,气候适宜种棉,过去一直是陕西棉花主产区,为土织布提供了优质的原料。土织布在武功历史悠久,兴盛于明清时期,农家妇女祖祖辈辈纺线织9布。母传女,婆传媳,土织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武功人,“织女”成了广大农村妇女的代名词。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土织布主要器具有:纺车、线轮、织布机、梭子、锤布石等,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约72道工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纺线,先用棉花搓捻子,再在纺车上拧抽出细如丝的线。二是整线,把纺锭上的线穗子通过线轮后,再上柺,成束、浆洗、晾干、缠成线筒子。三是进行“经线”工艺组合,设计配色型,俗称“经布”,然后再梳理经线,俗称“刷布”四是经线滚子架上织机,双手再梳理经线,双脚交换踏板织布。花型越复杂,梭子就由两个增加到四个以上,双踏板也变成四踏板。织完后了机、捶布。这些工序用一首歌谣可以概括:咬咛咛、纺线线、上柺浆洗再晾干,缠成筒子整经线,纬线全凭梭子穿。十亩地,八分宽,上面坐个腰弯弯,脚一踏,手一扳,克利马叉都动弹。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土织布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武功苏绘(苏惠)土织布,但是知道她起源的人可能就很少了。武功苏绘手织布(武功土布)起源于东晋时期武功籍才女苏惠。苏惠,字若兰,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以其绝世才貌名扬天下,曾被则天女皇推崇为“超古迈今”之人。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传说,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她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一些豪门望族上门求婚,均被谢绝。一日,逢法门寺庙会,巧遇一射飞雁、穿池鱼的英武少年,其为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自幼习文练武,相貌不凡,若兰顿生爱慕之情。经人提亲,结成百年之好。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不料好景不长,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苏蕙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丈夫在身边时,不能感觉出他太多好处,现在一离开,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幽思、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其中更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璇玑图”织好后,苏蕙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明其意,可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当即,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偕老。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北朝前秦时代的苏蕙,以五色丝线织成“璇玑图”,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方阵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选一字读均可成诗。“璇玑图”轰动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大家争相传抄,试以句读,解析诗体,然而能懂的人寥若晨星 。“璇玑图”流传到后世,又不知令多少文人雅士伤透了脑筋。唐代女杰武则天,就“璇玑图”着意推求,得诗二百余首。宋代高僧起宗,将其分解为十图,得诗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代学者康万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

太惊艳!武功县织女重拾土织布技艺,织出亮丽的风景线!

千百年来,在传统纺织文化的影响下,武功广大农村妇女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织出了各种各样既有农耕神韵又具有时尚潮流的纯棉土织布。土织布技艺过去祖祖辈辈流传,遍及武功各个乡村和千家万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