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老家许昌

文·图‖张延伟

通过百度搜索“白马寺”三个字就会发现:除了最负盛名的洛阳白马寺,全国范围内竟然还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寺院叫“白马寺”。其实,在禹州市无梁镇政府东北方向约2公里的白马寺村也曾有过一座“白马寺”,虽然迄今为止能够查询到的关于它的资料信息少之又少,可是千百年来当地人口口相传,再加上一些既有事实,足以证明历史上这座寺院确确实实存在并辉煌过,还和洛阳白马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一块残碑

彰显“白马寺”悠久辉煌的历史

寺产方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在白马寺村口,立着一块儿仿制的石碑,碑文为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阳翟县官衙发布的榜文内容,大意是当时白马寺山林、耕地等寺产庞大,而且向官府交税,因有人私自盗伐其林木,侵占其耕地,主持崇政向阳翟县府递上状纸,请求保护寺产不受侵犯。于是官府下发公文,进一步明确东至“破布垛”、西至寺院西“分水岭”、南至“黄堆”东西涧、北至“僧弘岭”为白马寺院祖业地产边界,不容外界侵占。

公文中显示的这些山名、地名,除“黄堆”被后人改称“黄山(山下村子叫黄山村,东西各有一条沟)”外,其它均沿袭至今,范围涉及现在的曹楼、黄山、三王、白马寺、郭庄、无梁等多个村庄,方圆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上世纪50年代,禹县文化馆时任馆长曹子元在白马寺村驻队,无意中发现村里老寨墙西北角有块儿带字石碑,出于职业敏感,曹馆长擦去碑上的土垢细看,发现了石碑的文物价值,于是请当时的大队干部帮忙,另用石头将此碑替换下来,自己掏钱请人套驴车运回县城。后来这块残碑又几易其址,现保存于禹州市博物馆。

2015年,热心挖掘村史文化的退休教师高乐和张宏恩、张保德、高俊业等人辗转找到禹州市相关部门,制作了该碑文的拓片,随后又对石碑进行了仿制。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据高乐、张宏恩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农业学大寨”深翻土地,在距白马寺村东南约1.5公里的曹楼村北地挖出巨大的过门石及砖瓦等,据说此地是白马寺的头道山门;另外还在白马寺村南0.5公里远的黄山行政村曹寨自然村挖出了几百斤重的石雕门墩等,这里是白马寺的第二道门,即寺院的“接引殿”。在头道山门、接引殿以及寺院遗址附近,人们还发现了几处大小不同的旧窑址,说明当时是就地取材烧砖制瓦建起的寺院。

根据碑文记载的内容和人们在周边发现的砖、石等物件,足可说明,至少在1000多年前的宋祥符年间,白马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拥有庞大地产,而在此之前如果没有数百年乃至近千年的香火承袭延续,是难以达到此种盛况的。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几条破洞

诉说“白马寺”神秘悲惨的遭遇

僧徒众多的寺院为何突然消失?

白马寺遗址位于白马寺村西北“螺旋顶”山脚下一块平坦开阔的地面上,这里三山环抱,螺旋顶山势奇特,整体呈螺旋上升形状,就像一顶撑开的黄罗伞盖;青龙(僧弘岭自西向东跌宕绵延)相依,白虎相伴(破布垛背靠太虎石),前面是“饮马河”,在远处看就像一个“罗圈”太师椅,所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这里不但是风水宝地,更是个绝佳的普度众生、修行利人道场。

然而,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前些年才清理出来的几条残破土窑洞,寺院所有地上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高高的土崖中夹杂着厚厚的香灰层、随处可见的残砖碎瓦和累累白骨,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2002年冬季,当时50岁的张宏恩和几位村民结合这里的地势特点和土崖结构进行了尝试性挖掘,先后清理出了按上中下三阶分布的13条窑洞中的4条,最大的一条窑洞深约十丈,还有一条大洞里面套着“拐洞”,像是当时僧徒们住宿的地方。其中一条处于中间位置,窑洞口填满了砖瓦和石块,他们打算从窑洞上面“大揭顶”,结果选准位置向下挖了三四尺后用䦆头也刨不动了,这才发现洞顶居然是用糯米粉掺土搅和均匀后夯结而成。在最上面一阶窑洞的北面,还有一个顶部呈三角形的土包,多年前曾从土崖上的缝隙里断断续续向外掉谷粒,据说是寺院存放粮食的仓库所在地。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张宏恩等人根据烧焦的渣灰土层,找到了寺院厨房的大致位置,仅排烟风道就有3丈多长,同时还发现了一些铁锅碎片,从碎片的厚薄程度推测铁锅直径约在3尺左右,和前些年农村用来下粉条或杀猪用的大锅差不多,可见就餐人数众多。他们由厨房位置自西往东向下清理,又发现一条约3尺宽、碎石铺就、两侧立有雕花大砖的小路通向寺院下面河道,可能是“伙头僧”挑水的必经之路。后来这些遗迹大都又重新湮没在山洪冲积下来的沙石淤泥之中。2017年,禹州市文物部门在此地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出部分碎石路面和石砌台阶后再无下文。

下图:带领我搜寻遗迹的张宏恩老人。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那么,曾经香火旺盛、僧徒众多的白马寺到底是如何从人们眼中消失的呢?

其一,毁于山火说。

环绕白马寺的山峰与西北部老山坪大木厂相连,均属具茨山系,是传说中轩辕黄帝得力将军力牧养马的天然牧场,林木茂密,北宋祥符二年之后的某个年月突发山火,将寺院地上建筑悉数烧毁,有部分僧人来不及逃出,所以遗址上有尸骨存在。

其二,毁于人祸说。

有一股“山北”来的悍匪侵占了寺院并将僧人们囚禁或杀死,冒充僧人对前来烧香还愿的有钱人实施“绑票”,特别是见到有姿色的妇女就兽性大发、百般调戏,不少人不堪受辱跳河而亡。人们义愤填膺,于是在一个天寒地冻、夜深人静的夜晚悄然拴死寺门,将大量点燃的柴草从高崖抛下,致使这伙土匪和寺院一起葬身火海。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其三,官府拆迁说。

白马寺对面是老官山,山腹中是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庞大的地宫式陵墓。陵墓于永乐初年(1403年前后)动工,历时近10年时间建成,因担心墓葬秘密泄露,周定王命官府把所有参与建墓的工匠赶到距陵墓1里多远的一条深沟中全部杀绝。而香火旺盛的白马寺和周定王墓隔山相望,为保密起见,周定王自然也容不得它的存在,于是差人强行拆除了寺院,遣散了僧人。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以上三个版本中,笔者倾向于第三个。无论是从保守陵墓秘密或寺院存在影响陵墓风水的角度来讲,白马寺毁自明代还是具有一定可信度的。另外在僧弘岭西段横亘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岭叫“朱家坟岭”,可查遍方圆数十里没有朱姓之人在此埋葬,据说葬在这里的是周定王朱橚的后代。前几年白马寺村民曾在夜里听见此朱家坟岭方向有爆炸声,后来才知道是盗墓贼所为。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不少奇事

证明两座“白马寺”之间颇有渊源

禹州白马寺怎成洛阳白马寺老家?

禹州白马寺的神秘之处,在于它不但与洛阳白马寺名字相同,更有许多奇巧事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某种深厚的渊源。

一奇:洛阳白马寺僧人称禹县人为“老家人”。

张宏恩已经过世的叔父叫张书秀。1972年冬天,当时42岁的张书秀想买个爆米花机搞“小副收儿”,听说洛阳的爆米花机最有名,就独自一人来到洛阳,结果商家断货,要他3天后再来。那时交通不便,张书秀不想来回奔波,打算找家旅社住下,结果转悠到了白马寺门前。

张书秀看门额上和自己家乡名字相同的三个大字觉得好奇,就在附近踟蹰徘徊了许久。后来从寺院里出来一位和尚,见他行踪诡秘,遂双掌合十上前询问:“施主从何处来?有何贵干?”

张书秀答道:“我从白马寺来。”

和尚一听就笑了:“我们这儿就是白马寺啊!”

张书秀赶紧解释:“我说的是禹县无梁庙的白马寺!”

这下轮到和尚吃惊了:“原来是老家来人了!方丈曾多次跟我们提起过禹县白马寺。施主稍等,我去禀报一声。”

不一会儿,老方丈亲自走出寺院迎接张书秀。随后的几天里,张书秀吃住在白马寺,被当作一家人盛情款待。

僧人们为何称张书秀为“老家人”?禹县白马寺又怎会成了洛阳白马寺的老家?这是一奇。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二奇:禹县白马寺创建时间早于洛阳白马寺?

史载,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而在白马寺登坛受戒、法号八戒,被后世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汉族僧人和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第一人的朱士行,居然是颍川(今禹州市)人!

联系到上面白马寺僧人视禹县白马寺为“老家”,可否作出如下大胆猜测:“禹县白马寺创建时间早于洛阳白马寺,而且朱士行先在禹县白马寺出家,后在洛阳白马寺受戒?”假使此种猜测成立,恐怕这段历史就得改写了。这是二奇。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三奇:禹州白马寺与洛阳白马寺的得名均与白马有关。

说起“白马寺”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早以前,僧弘岭上出现一只猛虎,常在夜里出来涂炭生灵。一个月圆之夜,僧人们听到外面马嘶虎鸣,有胆大的出外察看,发现寺院里饲养的那匹用来驮粮食拉石磨的白马不见了,而对面山岗上有匹白马正和老虎进行殊死搏斗。

这匹白马变得比往常高大剽悍了数倍,腿似水桶,蹄像铜盆,身上被老虎撕咬得血迹斑斑。战到最后,白马长嘶一声,山谷震荡,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抬起两只后腿朝老虎脑袋狠劲儿踢去,正中要害。老虎惨叫一声朝东逃窜,在破布垛背面山上伤重而亡,化作“太虎石”永远立在那里。而白马则顺河蹒跚而行至离寺院300米处一深水坑洗去身上血迹,把河边岩石都染红了一大片,随后返回寺院门前倒地而亡。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僧人们联想到经常在早晨见到白马通身汗水、一副精疲力尽的样子,这才知道它是一匹神马,之前已在别处和老虎斗过多次。

为了纪念白马勇斗猛虎为民除害的壮举,僧人遂将寺院改作“白马寺”,并将白马临死前洗澡的地方称作“功德井”。如今河水早已断流,功德井内却依然四季清水盈盈;河床上那些大而深的马蹄印,直到前几年人们在这里挖耐火石时才被损毁。这个传说和洛阳白马寺为纪念“白马驮经”得名的缘由类似,都与白马有关。岂不又是一个奇怪而巧合之处?

下图:功德井。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总之,禹州市无梁镇这座曾经辉煌而又莫名消失的“白马寺”有着太多的难解之谜,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和参与,它的神秘面纱也终将会有被彻底揭开的一天。

下图:白马寺村古树新枝。

被洛阳白马寺称作老家的禹州白马寺,为何离奇消失?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禹州市国土资源局,业余码字为乐,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文字散见于各级报刊和网络媒体。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