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常規的治療方式在風險性、可控性上都存在極大變數,癌症因其難治癒常與絕症劃等號。

經過多年的科研實驗,美國波士頓達納癌症研究所與德國緬因茲大學的科研團隊同時宣佈了一項重磅消息:他們針對黑色素惡性腫瘤患者所開發的基因定製疫苗在一期試驗中大獲成功!

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德方提供的數據顯示:

13名腫瘤患者參與接種後,8名在三個月內腫瘤細胞完全消失,且連續跟蹤23個月沒有再復發。

美方提供的數據顯示:

6名黑色素惡性瘤參與者接種後,有4人已經完全康復,體內的腫瘤細胞含量為0,且已經跟蹤了32個月再無復發。

兩篇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5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目前,常規清除癌細胞的方式是:找到並盡最大可能去清除癌變的細胞,同時儘量去保護健康細胞的安全。

然而問題在於:

細胞內“抑癌基因”因各種原因會發生突變,侵佔原本屬於健康細胞組成的器官組織的位置只吸收營養不幹活,從而無法抑制細胞的無限量分裂生長,最終這個細胞會發展成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細胞又會隨機產生新的突變,而且會逐步蠶食原本的免疫系統,最後讓整個免疫系統癱瘓。

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於是,從研發癌症藥物一開始,我們就不得不作出相應的取捨——儘可能的殺死癌細胞,但是一定會波及到健康的細胞,從而引起各種“可控”的副作用。

比如降低免疫細胞的攻擊門檻會讓原本免疫力就差的人產生各種免疫過度(或者稱為過敏)以及也會導致各種奇怪的炎症。

由於腫瘤細胞的快速變異,一旦它被一種藥物抑制了生長,過了一段時間後,它又能產生全新的突變,突破藥物的封鎖,從而導致癌症復發。

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只能放棄原本的成果,另闢蹊徑。

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多年的經驗引起研究人員的猜測:

腫瘤細胞之所以存在著種種變異蛋白卻無法被免疫系統識別,應該是這些蛋白的表達數量太少,無法引發免疫系統的警覺。

於是,科學家一直期望能夠利用這些變異蛋白,做成疫苗中的抗原,大幅增加人體免疫細胞對其分泌的抗體蛋白。

為了創建疫苗,研究人員對每位患者的腫瘤細胞和健康細胞的DNA進行了測序,以鑑定出腫瘤特異性突變,並確定相關的異常蛋白。

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然後,他們使用一種算法來分析和預測哪些異常蛋白可以更好地與MHC蛋白結合。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為每位患者找到了20多種異常蛋白作為疫苗研發的新抗原,在每位患者中尋找10多個能夠與MHC蛋白更好結合的新抗原,然後製造出對應的RNA藥物。

在對患者手術切除腫瘤後,進行疫苗接種。

令人驚喜的是,兩個團隊開發的疫苗,均激發了患者體內CD8+T細胞和CD4+T細胞的強烈應答!

CD8+T細胞(殺傷性T細胞),在受抗原刺激後分化出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前者能夠特異性攻擊帶抗原的靶細胞,後者則對抗原具有記憶功能。

而CD4+T細胞作為輔助性T細胞,可以分泌細胞因子,調節或者協助免疫反應。

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臨床實驗結果也讓研究小組頗受鼓舞:

接種疫苗的6名黑色素瘤患者中,4人腫瘤完全消失,且32個月內無復發!另外2人腫瘤仍然存在,在接受輔助治療後腫瘤也完全消失。

毫無疑問:這種抗癌疫苗確實是一種能夠改變癌症治療方案的新事物。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下一步已經開始考慮將PD-1抑制劑與患者基因個性化定製的疫苗同時使用,以確定是否能夠更好地遏制腫瘤復發的情況。

華盛頓大學腫瘤免疫學家Robert Schreiber表示:

“我相信個性化疫苗將是一種新的方法。”

同時他也表示:雖然論文中研究數量很少,也缺乏對照試驗,但結果十分令人鼓舞。

論文隨附的評論文章作者、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Cornelis Melief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方法!

抗癌疫苗大獲成功,一針竟讓癌症消失?美德做了真人試驗

這兩項試驗已經充分證明了基因個性化定製疫苗的可行性,不少製藥大廠已經開始了相關的研究,隨著接下來一大波的臨床試驗的開展,相信還會有更多鼓舞人心的研究成果公佈。

人類攻克癌症,真的只是時間問題了。

[1]http://www.nature.com/news/personalized-cancer-vaccines-show-glimmers-of-success-1.22249

[2]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2991.html

[3]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23003.html

[4]Naidoo J, Page D B, Li B T, et al. Toxicities of the anti-PD-1 and anti-PD-L1 immune checkpoint antibodies[J]. Annals of Oncology, 2015, 26(12): 2375-2391.

[5]部分素材參考:文匯網、全球好藥資訊、邏輯醫療、奇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