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过冬至?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 不仅仅是一年最后一个季节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一个节气,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风俗节日。

古人如何过冬至?

冬至节气

冬至,是属于农历十一月的一个节气,时间位于"大雪"节气之后。《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到:"立冬,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日: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这也就是说,立冬以后因十五天就是"冬至"了,大约相当于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二或者是十一月二十三日,所以民间有"冬至不离十一月"的说法。

古人如何过冬至?

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的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

从这一天开始,冬天逐渐结束,春天开始到来,这一天也是冬天与春天发生转化的一天。正如英国诗人雪莱在《西风颂》写下的那句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的结束也就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冬至,被称为"至日",杜甫在《冬至》诗中写道:"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冬至有时也被称之"短至",是因为冬至日太阳光照射北半球的时间最短,冬至所在的仲冬之月,也就是农历十一月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时期。《礼记·月令》中记载到:"是月也,日短至"。说的意思也就是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大致相当我们现在的元旦,所以,民间往往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作为节日,在一些地方被称为"冬节"或者是"冬至节"。

古人如何过冬至?

在一些地方,冬至也被称为"消寒节",因为从这一天开始,阳气始生,寒气始降。有些地方也把冬至这个节日称为"亚岁",因为它的重要地位仅次于大年。

在三国时期,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有"亚岁迎祥"的说法。在古代,我们的先民把冬至视为像过年一样,也并不是随便说说的,古时的冬至节有贺冬、祭天、祭祖、迎神、辟邪等活动,还要食馄饨、吃冬至团等风俗。

这些节日活动很像后来元旦时期风俗活动。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几项冬至这一天的风俗活动。

贺冬

古人如何过冬至?

贺冬,也被称为"拜冬"是古代时期冬至这一天的活动。之所以称为贺冬,是因为在这一天人们相互庆贺祝福,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过农历春节时候相互拜年问好。人们在冬至相互问好,包括臣子对于君主的祝贺,弟子对于老师的问候等等。

据古籍《古今事物考》中记载到:贺冬,这一习俗起源于汉代,"地皇氏以十一月为冬至,汉制,冬至阳生,君子士大夫贺之。一云始于晋武帝。"在先祖制定节气之后,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这项活动了。汉代蔡邕在《独断》中写道:"冬至,阳气始,君道长,故贺。"在汉代时期,贺冬有时还要摆酒宴,像对待春节那样的正式。这也表现出了古人对于每一个节气的重视。

在宋代,贺冬的仪式就更加的隆重。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管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这大致意思是说,宋代人在过冬至节时候,就像过春节一样,无论家里是贫穷还是富有,即使是去借钱,也都要做新衣服穿上,同时还要置办美食来庆贺、祭祖。官府则要在冬至日放假、互相庆贺。集市上还会有游戏杂耍,以供人们享乐。

祭祖

古人如何过冬至?

冬至节祭祀祖先,是冬至节又一项重要风俗活动,而且是冬至日的主要活动之一。祭祖活动有设置酒宴,或设供焚香祭拜,或者是在家中立牌位等形式。祭祖的形式有多种,而且不同的地区祭拜的形式也不完全相同。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全家人能够过得幸福安康,顺顺利利。

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到:"先后冬至各五日,买白犬养之,以供狙祢。"意思是,在汉代或是之前,冬至日供奉祖先,就在冬至前后要买白色的狗作为祭品供奉祖先。在《四民月令》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冬至荐黍糕于祖祢。"也同样是用祭品表达对祖先进行祭祀,以祈求祖先保佑。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在先民的生活中也是一个节日。我们的先民在寒冷的冬季,正是有这样一个个值得期盼的日子,才有了更多的盼头,冬天也不是那么冰冷,更多出一份人情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