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明衣變食

【共讀內容】

10.7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導讀學者】

劉國鵬:中國社會科學院 副研究員

鄒峻:國家開放大學 副教授

【共讀筆記】

杜英:

【論語晨讀】第945天

鄒峻: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長短同則賈(價)相若。《說文》:布,枲織也。

《禮記.禮運》: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小爾雅.廣服》:麻、紵、葛曰布,布,通名也。

《呂氏春秋.行論》:人主之行與布衣異。

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南畝。

本節內容最關緊要在後面一句[玫瑰]

《莊子.人世間篇》: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

《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只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只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淨,這便是“變食”。

金鶚《求古錄禮說補遺》說,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楊伯峻本注“遷坐”等於說改變臥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著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

朱子《四書集註》引:楊氏曰:“齊所以交神,故致潔變常以盡敬。”

中國植棉歷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尚書·禹貢》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的記載,常被解釋為當時東南沿海一帶居民已穿著棉織品。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時海南島植棉與紡織已相當發達。在新疆民豐縣的東漢古墓中多次發掘出棉布和棉絮製品,據考證新疆至遲在公元2世紀末或3世紀初已利用棉纖維。在新疆巴楚和吐魯番的晚唐遺址中曾多次發現棉子,據鑑定為草棉棉子,表明1000多年前在新疆已經廣泛種植草棉。中國古代所稱吉貝、古貝、古終藤等,一般係指棉花,有時也泛指棉織品。隨著棉花傳播到中原地區,以後元代的《農桑輯要》和《王禎農書》均已採用“棉”字,沿用至今。宋末元初江南松江府人黃道婆在海南島向黎族學得種棉和棉紡技術,回故鄉後改革紡織工具和工藝,並加以傳播,促使長江下游地區植棉業迅速發展。經元、明、清三代的提倡,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棉區不斷擴大。

不當之處,恭請指正[抱拳][玫瑰][抱拳]

崔聖:

古代齋文化是中國時代文明覺醒的重要標誌!比起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具有超越性。非常精彩!謝謝@鄒峻 老師!在地鐵裡講課,辛苦您了[強][強][強]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玫瑰][玫瑰],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描述孔子齋戒時的行為。齋戒之前,首先要沐浴。皇侃《論語義疏》:齋必沐浴,故古語即以齋為沐浴。哀十四年左傳:“陳恆弒其君壬於舒州。孔丘三日齋而請伐齊”。論語作:“孔子沐浴而朝”,是沐浴即齋也。這裡的“明衣”,御覽五百三十引鄭注:“明衣,親身衣,所以自潔清也,以布為之。”皇侃《論語義疏》::謂齋浴時所著之衣也。浴竟,身未燥,未堪著好衣,又不能漏肉,故用布為之,如衫而長身也,著之以待身燥。浴衣用布製成。布的材料,趙翼《陔餘叢考》說:“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說文解字:布,枲織也。從巾父聲。《說文解字注》布:枲織也。其艸曰枲、曰萉。析其皮曰林、曰木。屋下治之曰麻。緝而績之曰綫、曰縷、曰纑。織而成之曰布。可見從許慎到段玉裁、趙翼,都以為古時的布,是用麻織成,不是用絲。王夫之《四書稗疏》說:“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似乎依據不足。古人的衣服,多數使用絲綢製成。但之所以浴衣要用麻布的原因,是因為絲綢吸水性差,用絲綢做內衣,會因為不透水而特別悶。麻質的衣服因為其分子結構鬆散、質地輕、孔隙大,透氣性和吸水性非常好,雖然作為日常的衣服穿起來不舒服,但在洗浴之後,需要快速吸水的場合,麻布做的衣服是最舒適的。沐浴,是為了讓身體以潔淨的狀態面對神靈。

“變食”是說飲食與平常不同。但究竟怎麼個不同法呢?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莊子·人間世篇》說:“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據此,可見“不飲酒,不茹葷”是莊子認為的“變食”。要注意的是,古代的葷,不是指肉食,而是指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等。第二種說法,《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只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只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淨,這便是“變食”。這種說法的問題是,《膳夫》所說的是王的情況。若是普通是士,那裡會富裕到每頓都殺牲呢?子貢夠富裕的了,還要“欲去告朔之餼羊呢”,告朔可是魯國的大典啊。第三種說法,是金鶚《求古録禮說補遺》說:“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未知何據。但《鄉黨》中分明有孔子在祭祀中食肉的記載“祭於公,不宿肉”,即祭肉在當日要吃掉。不知認為孔子在齋戒時不吃肉,依據在哪裡?可見在這三種說法中,只有第一種能構成立,即不飲酒、不茹葷。

據《周語》言,“耕藉前五日,王入齋宮飲醴。醴味純淡,與酒不同,故莊子言不飲酒也。不茹葷者,《禮玉藻》注:‘葷者,姜及辛菜也。’”《荀子哀公》篇: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楊倞注:葷,蔥韭之屬也。遷坐即改變臥室。《大戴禮盛德》篇:“此天子之路寢也,不齋不居其室。”古者自天子以至於士,常居皆在燕寢,惟齋及疾乃居於正寢。居外寢時,不與妻室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若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

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是祭祀的必要準備階段。皇疏引範寧雲:齋以敬潔為主,以期神明之享,故改常之食,遷居齋室也。金鄂《求古錄》:古人將祭必齋。齋者,致精明以交鬼神也。故君子之齋,沐浴以潔其身,嚴肅以澄其心。不御內,不聽樂,居必遷於外寢,服必明衣玄端,皆所以致其精明。而味之濁者足以亂我精明之氣,亦必戒之,故《論語》雲:“齋必變食”也。《莊子人間世》雲:“齋者不飲酒,不茹葷”,酒與葷,其氣味最混濁,齋者所必嚴禁,故特言之。沐浴是清潔身體,變食是通過戒除葷酒,讓情緒處於清明狀態。李時珍《本草綱目》曰: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遷居是通過獨處,保持旺盛的體力。總的來說,是通過沐浴、變食、遷居,是自己處於身體和情緒的最佳狀態。

對孔子來說,鬼神是“如在”而非“實在”,因而,祭祀的意義,就在於祭祀過程中自身的體驗。而在祭祀過程中的沐浴、變食、遷居,讓人們養成了衛生習慣,得到了約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訓練,使自身的人格有了成熟的可能。不論多麼先進的的思想,都需要通過人的行動落實到世界中,而行動首先需要對生活的理性態度,對自我的控制,包括情緒、身體狀態、身體健康的控制。而齋戒的過程雖然未必能夠邀福於神,卻通過齋戒的過程,能夠實實在在地能夠造福於人。近代,我們破除了對鬼神的迷信,卻同時廢棄了宗教活動對人帶來的良好訓練,沒有建立起替代祭祀過程的體育、德育的訓練,因而看起來的理智進步,帶來的卻是社會實實在在的退步。歷史中因為因果關係沒有被意識到,因而人們棄之如敝屣的寶貴資產,正不知有多少。

古代的用來做衣服的大麻和現在的叫做罌粟的大麻,可能不是一種植物?

————

10.7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注釋]布——現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草棉,布的質料,王夫之《四書稗疏》説:“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曲有云:‘絲布澀難縫’,則晉宋間猶有絲布之名。唯孔叢子謂麻薴葛曰布,當亦一隅之論。”趙翼《陔餘叢考》説:“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變食——變食的內容,古人有三種説法:(甲)《莊子·人間世篇》説:“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乙)《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只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只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淨,這便是“變食”。(丙)金鶚《求古録·禮説補遺》説,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遷坐——等於説改變臥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著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

【讀音與詞義補充】齊,通“齋”,讀zhāi,齋戒。

【論語集註】

齊,側皆反。齊,必沐浴,浴竟,即著明衣,所以明潔其體也,以布為之。此下脫前章寢衣一簡。變食,謂不飲酒、不茹葷。遷坐,易常處也。此一節,記孔子謹齊之事。楊氏曰:「齊所以交神,故致潔變常以盡敬。」

【論語註疏】

齊,必有明衣,布。(孔曰:「以布為沐浴衣。」)疏「君子」至「明衣布」。正義曰:「齊,必有明衣,布」者,將祭而齊,則必沐浴,浴竟而著明衣,所以明絜其體也。明衣以布為之,故曰「齊,必有明衣,布」也。齊必變食,(孔曰:「改常饌。」)居必遷坐。[表情]正義曰:此一節論齊祭飲食居處之事也。「齊必變食」者,謂將欲接事鬼神,宜自絜淨,故改其常饌也。「居必遷坐」者,謂改易常處也。

【論語全譯】

10·7齊(1),必有明衣(2),布。齊必變食(3),居必遷坐(4)。[註釋](1)齊:同齋。(2)明衣:齋前沐浴後穿的浴衣。(3)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4)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論語》共讀,明衣變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