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僧——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菩薩僧——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一、佛學辭典釋義總結

【菩薩僧】:(一) 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二) 菩薩之總稱。《維摩經》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中):“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

(三) 《大智度論》卷三十四所言之二種僧(聲聞僧與菩薩僧)之一。即:1、現出家沙門之形相,修學小乘三學,稱為聲聞僧;2、現在家、出家二眾之形相,而修學大乘三學,稱為菩薩僧。又,“菩薩僧”為三種僧(聲聞僧、緣覺僧、菩薩僧,或聲聞僧、菩薩僧、凡夫僧)之一。

出家菩薩僧與聲聞僧其受戒及外形等之異同頗有諍論:

以《梵網》為宗者,謂聲聞僧之外有菩薩僧,外相雖與聲聞僧為一、而其戒法別有梵網所說之菩薩戒,大異於聲聞僧之小乘戒,並引《心地觀經·報恩品》所說之三種僧為其證。

而稟承《瑜伽》者,以《大智度論》之文為證,謂其他佛雖於三乘之僧,各異其戒,以別其位,而我釋迦法中,聲聞僧之外,別無菩薩僧。出家之菩薩,與聲聞僧同受比丘戒,依其臘次,列次於聲聞僧之中,如《法華經》所謂常不輕菩薩比丘即是。

《論三十四》曰:“諸佛多以聲聞為僧。無別菩薩僧,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以釋迦文佛無別菩薩僧,故入聲聞僧中次第坐。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多,聲聞僧少。”

從戒法言之,顯教中聲聞菩、薩之二僧別異;從其形相言之,則顯教中所說之聖弟子,不論聲聞、菩薩,皆為出家沙門之相,其蓄髮、戴冠、掛瓔珞之在家莊嚴形相,僅限於密教,且如《心地觀經》非純顯教,乃顯密合部之經。故舍律衣,用素絹等官衣,或戴寶冠,為密教之菩薩僧尚有其說,若為釋迦法中顯教之菩薩僧則甚不可。

(四)指北周之時,被迫蓄髮、戴花冠、衣著裝飾瓔珞之高僧——中國於後周之世,始有菩薩僧。

於我國佛教史上之“三武一宗法難”中,北周之太武皇帝壞毀佛道二教,曾制種種惡法壓迫僧尼,以達其毀佛廢法之目的。例如:武帝於建德三年(574),下詔別立道觀,揀擇釋、道二教之名德,蓄髮改形,號為“學士”。 北周武帝廢佛崩後,繼位之宣帝雖欲漸興佛教,然而因為不便速除先帝之制。於大象元年(579)四月敕曰:“太武皇帝嫌濁穢,故廢而不立,朕簡耆舊學業僧一百二十人,勿剪髮毀形。”下令選甄選釋、道之大德一二0人,令留頭髮、著衣冠,立為 “通道觀員學士”,於東西二京陟岵寺為國行道,所資公給。當時之著名之高僧,如法藏、彥琮等人皆被詔選之。九月,出家高僧智藏於建德二年隱於終南山紫峰閣,未受許列入其內,後由宣帝(上皇)敕令蓄髮、著菩薩衣冠,成為陟岵寺主。翌年六月,法藏被允許剃髮,七月擔任菩薩僧一二0人之檢校。蓋以被甄選之僧,皆須“戴花冠、衣瓔珞”,故以“菩薩僧”代稱之。又因釋彥琮謂非佛制不肯為菩薩僧,以其戴花冠被瓔珞像菩薩之相,惡作此形。其後,菩薩僧被廢,恢復了出家佛教。

二、佛學辭典釋義分別列示

FROM:《佛學大詞典》

【菩薩僧】:(一)菩薩之總稱。維摩經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中):“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瑜伽師地論卷七十九]

(二)二種僧(聲聞僧與菩薩僧)之一。現出家沙門之形相,修學小乘三學,稱為聲聞僧;反之,現在家之形相,修學大乘三學,稱為菩薩僧。又為三種僧(聲聞僧、緣覺僧、菩薩僧,或聲聞僧、菩薩僧、凡夫僧)之一。[《大智度論》卷三十四]

(三)指北周之時,被迫蓄髮、戴冠、衣著裝飾瓔珞之高僧。於我國佛教史上之“三武一宗法難”中,北周之武帝曾制種種惡法壓迫僧尼,以達其毀佛廢法之目的。例如武帝於建德三年(574),下詔別立道觀,揀擇釋、道二教之名德,蓄髮改形,號為“學士”。武帝崩後,繼位之宣帝雖欲漸興佛教,然以未便速除先帝之制,故仍下令於東西二京陟岵寺立一百二十位“通道觀員”,甄選釋、道之大德,蓄髮、著衣冠,稱為“通道觀員學士”,當代著名之高僧,如法藏、彥琮等人皆被詔選之。蓋以被甄選之僧,皆須“戴花冠、衣瓔珞”,故以“菩薩僧”代稱之。[《大宋僧史略》卷下]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菩薩僧】:(一)指北周時,被迫蓄髮、戴花冠、著瓔珞之高僧︰北周武帝廢佛後,靜帝於大象元年(579)四月,選沙門一二0人,令留頭髮,於陟岵寺為國行道。九月,出家僧智藏未受許入內,後由宣帝(上皇)敕令蓄髮、著菩薩衣冠,成為陟岵寺主。翌年六月,法藏被允許剃髮,七月擔任菩薩僧一二0人之檢校。其後,菩薩僧被廢,恢復出家佛教。

(二)二種僧(聲聞僧與菩薩僧)之一︰聲聞僧指現出家沙門相而修小乘三學者,菩薩僧則為兼含在家出家二眾而修大乘法者。

[參考資料] 道端良秀《大乘菩薩戒の展開》;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冢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

FROM:《佛學大辭典》清·丁福保 編

【菩薩僧】:(菩薩)出家菩薩僧與聲聞僧其受戒及外形等之異同頗有諍論,以梵網為宗者,謂聲聞僧之外有菩薩僧,外相雖與聲聞僧為一、而其戒法別有梵網所說之菩薩戒,大異於聲聞僧之小乘戒,引心地觀經報恩品所說之三種僧為其的證。稟承瑜伽者,以智度論之文為的證,謂餘佛雖於三乘之僧,各異其戒,以別其位,而我釋迦法中,聲聞僧之外,別無菩薩僧,出家之菩薩,與聲聞僧同受比丘戒,依其臘次,列次於聲聞僧之中,如法華經所謂常不輕菩薩比丘是也。論三十四曰:“諸佛多以聲聞為僧。無別菩薩僧。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以釋迦文佛無別菩薩僧,故入聲聞僧中次第坐。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多,聲聞僧少。”愚案從戒法言之,則顯教中聲聞菩薩之二僧別異,從其形相言之,則顯教中所說之聖弟子,不論聲聞菩薩,皆為出家沙門之相,其蓄髮戴冠掛瓔珞之在家莊嚴形相,僅限於密教,且如心地觀經,非純顯教,顯密合部之經也。故舍律衣,用素絹等官衣,或戴寶冠,為密教之菩薩僧,尚有其說,若為釋迦法中顯教之菩薩僧,則甚不可。支那於後周之世,始有菩薩僧。僧史略下曰:後周太武皇帝壞毀佛道二教,尋武帝崩,宣帝立,漸欲興佛教,即敕曰:太武皇帝嫌濁穢,故廢而不立,朕簡耆舊學業僧二百二十人,勿剪髮毀形。令於東西二京陟岵寺為國行道,所資公給。時高僧智藏,建德二年隱於終南紫峰閣,至宣帝時出謁,敕令長髮為菩薩僧為陟岵寺主。大象二年,隋文為丞相,藏謁之,因得落髮,又釋彥琮不肯為菩薩僧,以其戴花冠被瓔珞像菩薩之相,惡作此形。謂非佛制也。

FROM:《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居士編;竺摩法師鑑定

【菩薩僧】:受持菩薩戒的出家人。

清淨世界中唯有純菩薩僧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清淨世界中唯有純菩薩僧】:p0963。《瑜伽》七十九卷一頁雲:“問如說五種無量。謂有情界無量等。彼一切世界、當言平等平等?為有差別?答:當言有差別。彼復有二種。一者、清淨,二者、不清淨。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慾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說名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於彼。問: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者,何因緣故,菩薩教中作如是說:若菩薩等、意願於彼,如是一切皆當往生?答:為化懈怠種類、未集善根、所化眾生故,密意作如是說。所以者何?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舍懈怠,於善法中,勤修加行,從此漸漸堪於彼生,當得法性,應知是名此中密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