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河北赵县有一座柏林禅寺,在唐代时,这里叫做观音院,曾有一位被后人称为赵州从谂古佛的禅师在这里驻留过。事实上,这位赵州老和尚正是以“吃茶去”这一公案而闻名天下。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一年秋天,一位面色枯瘦的行脚僧人来到“观音院”,想要问禅。这位僧人来到后院的方丈寮,忽听身后有人喊:“院主,院主!”抬头一看,一位小僧人正叫住一位中年僧人说:“寺里又没米了,明日可就断炊了,连早斋的粥也不能做了,只好将就做米汤罢。老这么着,我这个典座可当不下去啦。”

中年僧人摇了摇头道:“唉,别说你这典座,连我这院主也快当不下去了。你看,这一个月来问法的人,不管是谁,和尚都教人家‘吃茶去’,不光买茶费钱,后院的笋都快拔完了。咱们又没有什么大施主,中秋节怎么过还不知道呢……”典座也叹了口气,摆了摆手道:“那您快去说吧,我这里还等米下锅哩。”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院主转过身正准备往里走,却看到了站在门口的僧人,奇怪的问道:“咦?怎么站在门口?”

僧人道:“小僧知尘是来拜谒方丈的,不知这样进去是否冒昧。”

院主说:“随我来吧。”

知尘跟在院主身后进了方丈寮。只见座上坐着一位身材矮小、枯瘦面黑的老和尚,短褂又破又旧,想必这就是赵州从谂禅师了。

知尘见旁座还坐着一位高瘦的僧人,椅旁立着香袋等物,想必也是来参拜方丈的。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院主指示知尘坐下,轻唤一声:“和尚。”座上的从谂禅师缓缓抬了抬眼皮,扫了二人一眼,指着那个高瘦的僧人问:“曾来过我们观音院么?”

那僧人站起身来,恭敬地答道:“不曾来过。”

从谂禅师道:“噢……吃茶去。”

高瘦僧人颇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没办法,只能站起来出门去了。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从谂禅师又转向知尘。问道:“曾来过我们观音院么?”

知尘一愣,随即站起来恭敬地答道:“小僧幼时曾随家师来此拜谒,此是再拜,还请老法师警示……”

从谂禅师点了点头,又说:“噢……吃茶去。”

知尘当下就懵了,怎么又说了和刚才相同的话?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院主也感觉到不解,问到:“和尚,刚才那个没来过的让他去吃茶也罢了,怎么这个来过的也教吃茶?”

从谂禅师唤道:“院主!你也吃茶去!”

院主怔了怔,随即像是放下了什么似的,笑了起来。接着,他领着知尘出了方丈室,去往茶寮。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这个公案不难理解。赵州禅师是个悟道的古佛,他这种说法是在考量问道者是否见性悟道。如果真正见性,必然与其心心相通,必然能明白其中哑谜。

这个公案的关键在于赵州的问话”曾来过我们观音院么“。这句话表面是在问来访者是否来过这个庙,暗里却是在问来访者你认识自己的本来自性吗?人的本来自性就是如来性。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道德经中说,大道泛兮,岂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衣养万物不为主。如果是真正明心见性的人,自然会懂得道通万物,自性常在。何止是曾经来过观音院,根本就从未离开过。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可惜,绝大多数人都不是悟道之人,都没有见到自心本性,所以当赵州这么一问,大家的心都落在具体的境界和相上面去了。细细一想,我的确没来过这里呀。于是就实话实说了。而一旦说自己没来过,就是没见性的凡夫。赵州就用”吃茶去“打发他离开。所谓吃茶去,并非禅机,只是打发客人走的意思。但是,像公案中那位的确来过的人,为什么也被如此打发走呢?因为他理解的还是境界和相上的来过,而不是自性如来。对于这样的木头,当然要客气地打发走了。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那么,这则公案究竟该怎样理解才算是真正见性悟道的人呢?不要着急,本人已经亲见自性,在此细细道来。

当赵州问,曾来过观音院否?悟道的人可以回答,何止来过,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这时候,赵州必然点头应允。这时他为了考量来者见性的功夫真假,必然还会问各种问题。对于见性的人,自心已经是无心之心,离相之心,必然可以一一应答。最后,赵州一定会微笑着满意地对来访者说,吃茶去吧。为什么还是要打发他去吃茶?因为既然来访者已经了悟自性,从此就可以自心自度,不必麻烦禅师指点,自性的慧光就能指引自己修行了。所以,最后还是会被打发走。

赵州禅师的千篇一律问话,又千篇一律的打发人”吃茶去“,真是用心良苦。由此可知,悟道者是非常罕见的。不悟道者满大街都是。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最后,要特别说明的是,赵州打发那位院主吃茶去,并不是对院主的开示,而是说院主也没有见性,该干嘛干嘛去吧。所谓会心的微笑,不过是觉得有趣和无奈而已。参禅者不要被此迷惑。以为院主听了一句”吃茶去“就心开悟道了。非也非也。悟道者是要说话的。一句话答不上来,不是真正的悟道者。悟道者可以说,也可以不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管怎么说,都不会偏离宗旨。这才是真的悟道。

禅宗公案详解——“吃茶去”

真正悟道的人,说不出没悟道的迷话,傻话。但是,没悟道的人,有时候却能说出悟道的话。这是因为人人都有如来智慧心。好像太阳被云遮住,偶尔露出一点阳光一样。古人常说,俗语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细寻讨。能于日用颠倒求,大地尘沙尽成宝。所谓日用颠倒求,日用之心,是把心粘着在万事万物上,是外放之心。颠倒之心,是把心从万事万物上收回,心离诸相,即见本性如来,是内收之心。一顺一逆,一收一放,一凡一圣,一正一反,道尽了禅机道义,古佛心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