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风险准备金 互金人士称“有苦难言”

取消风险准备金 互金人士称“有苦难言”

本报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随着监管的加码,“去刚兑”俨然已成大势所趋,而这也让网贷行业的“风险准备金”取消的问题再次成业内讨论的热点。

《华夏时报》记者从多位平台人士处了解到,一部分平台早已经取消了风险准备金;还有一部分平台表示正在计划取消风险准备金,但不会发布公告向用户提示。

“行业去刚兑可以说是未来的趋势,会有更多的平台宣布不再兜底。”盈灿咨询高级研究员张叶霞表示。

“如果取消,那我可能就不玩了。”一位互金投资人表示。另一位投资人则坦言,还是会投大一些的平台,但可能资金不会那么多了。

对此,张叶霞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后投资人在选择平台时可能更需要关注平台的风控能力和借款项目的风险分析。

多平台计划取消风险准备金

这段时间来,风险准备金的“存与留”问题备受关注。

日前,人人贷发布公告称,自2017年11月30日起,该平台取消原有的用户利益保障机制,借款人与出借人在此后通过其平台的居间撮合服务达成的借贷交易,不再适用用户利益保障机制等。

一家南部平台的人士也表示,“(风险准备金)我们取消很久了。”而多位平台人士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其平台正在计划取消,但不会对取消一事发布公告。

一位平台人士表示,虽然有计划,但可能不能直接给用户传递了,也就是说不在页面上给用户提示了,但实质上还是兜底,要不然投资人肯定不干。

一位互金从业人士更是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其实大家都从心里面站在人人贷一边,想去做投资人教育,也非常乐意顺应监管“去刚兑”,但市场太不成熟,平台不够强壮,谁说了就会招来投资人的用脚投票,平台是有苦难言,选择沉默也是无奈之举。

“取消风险准备金是网贷平台合规的必要步骤。风险准备金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让投资人得到一定心理安慰,但当出现大面积逾期和坏账时,很可能会涉及相关项目甚至波及整个平台,风险准备金并不能真正保证投资安全。”捷越联合创始人王晓婷认为。

短融网方面人士亦表示,随着厦门等地陆续有平台完成备案、现在各地的备案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为了响应平台中介化属性的监管需求,平台方面必须取消给用户有托底承诺的机制,从而尽早完成备案。

有投资人称“不玩了”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对于互金平台而言,风险准备金是增信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部分投资人而言,他们则把风险准备金当成了判断一个平台是否安全的标准之一。

“我就不玩了。“一位投资人在《华夏时报》记者针对互金平台取消风险准备金一事咨询他时表示,“都不兜底了,万一出事了呢。”

另一位投资人则坦言,如果一些小平台取消了风险准备金,个人肯定会撤;大平台取消的话,也会结合收益、资产等情况来考虑一下是否再投。

对此,张叶霞坦言,虽然现阶段行业合规性提升还是比较明显的,但网贷行业投资人并不能很好地接受无刚兑的投资环境。

不过,她还进一步分析指出,去刚兑也不等同于不保障投资人权益,会有许多平台采用其他方式如外部资产增信等。

《华夏时报》记者也了解到,虽然取消了风险准备金,但不少平台引入了第三方担保。

短融网方面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引入担保机构核心还是为了稳定投资人信心,让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有一定的保障,合规的前提下换一种保障形式。

那么,在风险自担的趋势之下,投资人又该如何选择投资平台?

“风险自担决不是网贷平台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而是要求网贷平台要充分尽到信息中介的义务,同时投资人也不要被高收益所迷惑,一定要选择风控严谨、安全、合规的平台进行投资,毕竟高收益对应高风险。”王晓婷分析指出,比如,投资可以选择有资质存管、信息披露合规的平台,同时要重点考察平台的风控能力,是否具有严谨的风控理念,此外,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也可以作为其中一个考察指标。

短融网方面人士则坦言,建议投资者还是尽量选择正规经营的大平台,多关注资产类型和质量,不要一味地追求利息收入和刚性兑付承诺,分散投资、分散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