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罵人的稱呼,在清朝卻成為一種“尊稱”,官員以此稱呼為榮

本是一罵人的稱呼,在清朝卻成為一種“尊稱”,官員以此稱呼為榮

看宮廷題材的影視作品時我們常會聽到宦官甚至官員自稱為“奴才”,但實際上奴才一詞並不是適用於任何一個朝代,它在不同的時期包含著不同的意義。

奴才的原意也只是指那些服侍主人的僕人,但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可知奴、婢都是一些古代違法犯罪的人,確實奴僕婢女的來源在最初多是犯人,在唐朝奴婢就是社會最底層的賤民,他們甚至不被視為人而是與畜生等同,隨意聽從主人的處置沒有絲毫權利,連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中奴才也並不是什麼好的意味,所以奴才這個群體變成了低賤的代名詞,因此在最早奴才是一種罵人的稱呼意指對方是無用之人或者卑躬屈膝,但有時也用於自謙類似於“鄙人”“在下”。

本是一罵人的稱呼,在清朝卻成為一種“尊稱”,官員以此稱呼為榮

到了清朝“奴才”成為了一種尊稱,官員們都以此稱號為榮,搶著稱呼自己為奴才,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在明朝時太監官員都算“臣”,等到了滿族入關建立了清朝後,滿族仍然有很重的主僕觀念殘留,因此清朝規定在奏摺中漢族官員需要稱“臣”,滿族官員才能稱“奴才”,這可不是尊重漢人而是因為相比於“臣”“奴才”才能顯示官員與皇帝親近。

本是一罵人的稱呼,在清朝卻成為一種“尊稱”,官員以此稱呼為榮

隨著清朝統治成熟皇帝對於稱謂規定層出不窮,乾隆帝還曾因為漢族官員在與滿族官員一同奏事時將自己的名字直接寫在奴才某某的後面而大發雷霆,規定滿、漢官員共同奏事時都用“臣”,可見清朝皇帝對奴才稱呼的重視,寧願滿族官員稱臣都不給漢族官員佔到便宜。不過正式場合有規定私下卻沒有,所以大臣甚至皇子為了討好皇帝表忠心都會自稱“奴才”,但最終清朝具有特殊意義的“奴才”稱謂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一同覆沒了。

本是一罵人的稱呼,在清朝卻成為一種“尊稱”,官員以此稱呼為榮

王朝雖已覆滅影響中國千年的奴隸制度卻根植於人們心中,人依舊被分成等級,奴才又變回了低賤之意,用來唾棄辱罵戰爭的漢奸或者生活中的馬屁精之類具有奴性的人,一直到現在“奴才”一詞一般都用於諷刺,貶低,極含負面意義。

相信現在大家都不願意被叫奴才,雖然生活中這個詞已經運用不多了但如果被別人這樣辱罵都會讓人憤怒,人生在世就要做一個頂天立地有骨氣的人,與人為善就好沒有必要刻意迎合他人,如果像奴才一樣卑躬屈膝、四處討好自然免不了被人詬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