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祕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寫在前面的話:

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在“悟空問答”平臺上回答了一個叫“為何有些人看到六國被秦國滅時感到痛心疾首?為何看到劉邦、項羽滅了秦國時卻想拍手稱讚?”的問題。眾多來回答的網友中,自然不乏有和我一樣的“歷史領域創作者”。在其中一個網友的回答中,說秦暴政大約是來於“焚書坑儒”事件。我看到後便立刻在評論區就這種說法提出了質疑,“焚書坑儒”真的存在嗎?

而後,我的評論並沒有收到這位網友的答覆,只是收到了另一位網友的回覆,他說,“焚書坑儒”,只是秦始皇把儒家的書燒了。

眾所周知,“焚書坑儒”的來源,是秦始皇燒詩書,坑儒士,這兩者是並談的。

所以,我看到這個回覆之後,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難道,現在的人,只看那些把歷史改編到一塌糊塗的電視劇,以及那些根本不靠譜的史料嗎?難道就沒人在意最新的考古研究和大學教授的專業論文嗎?

於是我就想著寫一篇文章來說清楚這件事。本來我還有別的文章想寫,這一篇應該往後排一排,可是奈何其它文章都沒有太多的思路,而這一篇我手頭上的材料又比較充足,於是就先寫了這一篇。

可是沒想到,一寫下來,原本以為充足的材料反倒不夠用了,也為了大家覺得我不是在胡說八道,我就做了大量的批註和考據,花費了我五天的時間。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就這篇文章裡的考據,遠遠不足。

這篇文章有點長了,如果能夠看完,你將會發現一個真正的秦始皇。

也不能說是真正的秦始皇,只能是“焚書坑儒”的真相吧!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

秦始皇嬴政,我國第一個將分裂千百年的領土統一了的偉大皇帝,打造出了一個集權專制的大帝國。而就是這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千古一帝,卻被無數人唾罵了兩千多年,暴君、殘忍、無情,還有"焚書坑儒"……瞭解這些事,都是在史書上,可是史書真的可靠嗎?其中有幾分是真,又有幾分是假?倒不是說史書的撰寫者有意欺騙後人,可能是礙於當時的統治者(譬如唐太宗李世民,逼父親退位後盡情讓史官美化自己,將李建成、李元吉兩人說成是無道之君,以彌補自己的道德瑕疵),也可能是所記載的事情年代可能又過於久遠,無法把事實完全記錄(譬如三皇五帝時期)。

甚至是他謎一般的私生活,他的父親到底是誰?是呂不韋還是嬴異?他的母后養面首生孩子,究竟是不是想發動政變奪他的權?這兩個問題,都是拜電視劇所賜而被大家津津樂道,屬於八卦。

可是,除了這兩個問題,還有一個千古迷題,他的皇后是誰?史書為什麼沒有記載他的始皇后?或者說,他為什麼要將他的始皇后抹去?

千百年來,許多人給始皇帝編造了一個又一個故事,這其中真假參半,添油加醋。他的家世,被塗抹得陰暗淫亂;他的為人,被渲染得暴虐恐怖,說他的聲音如同財狗,內心像是虎狼,說他"焚書坑儒",滅絕文化……

關於始皇帝的話題實在是太龐大了,是無法用一篇文章說完的。但是今天,我們將試圖剝開一層迷霧,這將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來說一說被誤會千年的"焚書坑儒"到底是真是假?當然,我前面也說了,這只是關於嬴政的冰山一角。

我國的第一偉人毛主席曾在1973年8月5日創作過一首七言律詩,名叫《七律·讀呈郭老》,這也是毛主席創作的最後一首詩,原文如下: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1]

詩題中的"郭老",正是我國現代文學家郭沫若。這首詩之所以寫給郭沫若,是因為郭老20世紀40年代在重慶寫的《十批判書》裡面,稱讚孔子"是順應著當時的社會變革的潮流的"。而毛主席並不贊同這個觀點,對嬴政歷來飽受非議的"焚書坑儒"事件多次辯護,並寫進詩中。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毛主席

毛主席的那些觀點這裡就不再重述了,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了解,無非就是認為孔儒們常常是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則不盡然,其實都是偽君子。他認為嬴政"焚書坑儒"是正確的。

毛主席曾經這樣說道:

歷代有作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們都主張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則滿口仁義道德,主張厚古薄今,開歷史倒車。[2]

毛主席是革命家,是強調厚今薄古、創造新事物的政治家,但他並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他熟讀《論語》,而他老人家的兩個女兒,李敏李訥的名字正出於《論語·里仁》[3]。他經常說些批判儒家的話,或許同他著意要"破舊立新"的政治思想有關。

雖然毛主席贊同嬴政"焚書坑儒"的這一做法,但他並不是純粹的歷史學家,也看不到今天通過考古發現的豐富史料,所以他才沒有對"焚書坑儒"事件抱有懷疑態度。


要了解嬴政和"焚書坑儒"一事,史太公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就是第一手資料。

研究"焚書坑儒",自然不能只是看關於"焚書坑儒"的那一段,但那一段最重要。"焚書坑儒"的記事,很像是現在的小說,是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事情的起因是始皇帝求仙求藥的個人愛好,變化於方士們的不滿逃脫,突變於始皇帝的一怒之間,進而牽連到了公子扶蘇的命運。這段記事,如果是作為傳聞故事來讀,作為野語村言來賞析,固然是不錯的文學作品,可是作為歷史記事來看,卻顯得相當不靠譜,到處都是欲蓋彌彰的漏洞。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陝西韓城,司馬遷祠

我接下來會引用大量的原文,在原文的後面我會附上大概的意思,且會在原文的重要詞句中標記粗體字,就可以讓沒有歷史功底的讀者朋友也能讀懂。

再次聲明,下面會引用大量原文,如果有讀者朋友不願意看或者看不懂原文,只要注意我在原文中標記是粗體字和看譯文即可。


二十八年,……

既已,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嬴政繼位秦王的第二十八年,也就是嬴政登基為皇的第二年,嬴政向東巡視,之後又往南走,登上了琅邪山,刻了石碑。刻石事情完畢,齊地人徐巿等上書,說大海之中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在那裡。希望能齋戒沐浴,帶領童男童女前往求仙。於是就派徐巿挑選童男童女幾千人,到海中去尋找仙人。


徐巿,也就是徐福,戰國時期的齊國人,秦朝著名方士。據說徐福東渡到了日本,就在那邊稱王稱霸,不回來了,到現在日本人都認為徐福是他們的祖宗,還有徐福像。至於這個說法是真是假,就讓專家去定奪(如果是真的,那麼日本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了,日本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日本徐福像

方士,又稱方術士,相當於古代的鍊金師、氣功師、化學家,專門從事星佔、神仙、房中、巫醫、占卜等術。起源於戰國時代的燕、齊一帶瀕海地區,從戰國末年,即齊威宣王時候,便已經有了他們自己的傳授系統。如我國古代傳說的籛鏗、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應當說是一些方士。[4]

後世將道家的道士也被稱作方士,那麼這裡的方術和道術有什麼區別呢?

《莊子·天下》分析方術和道術,李零先生認為這裡所謂的方術是古代的技術,即數術方技和治國用兵之術,而道術是指思想,百家之學就是從道術當中分化出來的。(《人往低處走》)但從《莊子·天下》的上下文來看,道術和方術似乎並非截然兩類,而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所謂方術也就是道術的"一個方面"。

(熊逸《道可道:的要義與詰難》)

這是方士徐巿的第一次出場。


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賜黔首裡六石米,二羊。

這是說三十一年十二月,因為一首民謠說"帝若學之(仙)臘嘉平",始皇有求仙之志,所以把臘月改名為"嘉平"。然後賜給每個裡(一百戶)六石米,二隻羊。


由此可知,嬴政老小子的求仙之心很急切啊!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

三十二年,始皇前往碣石,派燕國人盧生訪求方士羨門、高誓。


盧生,秦朝著名方士,戰國時期燕國人。而羨門、高誓,則是兩個傳說中的仙人。

嬴政輕信方士,他相信仙人真實存在,所以便派方士們四處尋醫訪藥。

這是方士盧生的第一次出場。


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於是派韓終、侯公、石生去尋找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視北部邊界,經由上郡返回京城。燕國人盧生被派入海求仙回來了。為了鬼神的事,他奏上了宣揚符命占驗的圖錄之書,上面寫著"滅亡秦朝的是胡"。便派將軍蒙恬率兵三十萬去攻打北方的胡人,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土地。


韓終、侯公、石生,這三個人與徐巿、盧生一樣,都是方士。

韓終,又名韓眾,戰國時期齊國人或韓國人,著名方士[5],除了見於此,還出現在《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6],宋代編撰的《太平御覽》稱此人曾為宋王、燕王採藥,皆不肯服,於是韓終自己吃了,面色如金,而後成仙[7]。侯生,韓國人。石生,出身不明。

而"亡秦者胡也",這句話很可疑,後人都解釋"胡"就是小公子胡亥,因為秦朝就是滅亡在這位小公子手裡的。能預測未來,盧生真有那麼神?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小說《啞舍》中的胡亥

下面,"焚書坑儒"的重點來了。


三十四年,……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yè)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

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僕射周青臣走上前去頌揚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里,仰仗陛下神靈明聖,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不必再擔心戰爭,功業可以傳之萬代。您的威德,自古及今無人能比。"始皇十分高興。博士齊人淳于越上前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又當面阿諛,以致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始皇把他們的意見下交群臣議論。


秦有博士七十人,博士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是一種官銜,掌管全國古今史事及書籍典章,以備諮詢,充當皇帝的顧問。秦代沿置博士一職,這些博士中,就不乏有儒家子弟。

如後來為劉備制定朝儀、採用古禮並參照秦朝儀法而制禮的叔孫通就是一個儒家子弟。

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徵,待詔博士。數歲,陳勝起山東,使者以聞,二世召博士諸儒生問曰:“楚戍卒攻蘄入陳,於公如何?”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前曰:“人臣無將,將即反,罪死無赦。原陛下急發兵擊之。”二世怒,作色。

(《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先師孔子行教像》

關於分封,這是我一直強調的話題。簡單來說就是周朝和秦漢以後的朝代不一樣,周朝是一個封建制的社會。周天子往下分封自己的兄弟和重臣(通常會有聯姻關係),形成諸侯國。而諸侯繼續分封自己的親戚和重臣,就是卿大夫。卿大夫繼續往下分封,直到貴族的最後一級,士。就好比如封土,一層一層。

然後大家族裡的每一個人都當官,每一個人都開心,每一個人都擁護周天子。

封建制讓周天子到士都成為了一家人,大家之中有小家,也可以說是宗法制,大家族嘛。

但是封建宗法制也有它的缺點,在宗法制下,周天子只能命令諸侯,諸侯底下的卿大夫是不聽周天子使喚的,諸侯一旦不聽周天子的,周天子往往也沒辦法,說簡單一點就是"奴才的奴才不是你的奴才,主子的主子不是你的主子",一級對一級效忠,不能擅越。而集權不同,它就像一根大棒子,一捅到底,皇帝什麼事都能管,所有人都要效忠於皇帝。

也就是說,嬴政覺得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分封出去妨礙自己的統治,分封制不過癮,一個人說的算那多好?

於是歷代有儒家傾向的君主常常會仿效舜封象於有庳的榜樣,譬如漢宣帝便以這個理由將那個因為只懂得驕奢淫逸而被廢黜帝位的故昌邑王劉賀封為海昏侯。(《漢書·宣帝紀》)當然,帝王效法舜封象於有庳的做法還有更加實際的考慮,即限制諸侯王的權力以防反叛。漢代文帝、景帝、武帝一連三代都在推行強幹弱枝的政策,直到武帝朝才終於可以使諸侯王們落到象一般的處境,只食封國租稅,無權過問封國政務。(《漢書·諸侯王表》)

(熊逸《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其實在春秋時代,封建制已經逐漸被拋棄,各國都向集權制靠攏,集權是大勢所趨。

於是下面李斯的進言得到了嬴政的認可,皇權為大的集權制就此達到巔峰。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

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這段話的譯文就有點長了,為了節省時間,我就把比較不重要的地方從簡說一下大概意思。

李斯說,五帝和夏商周的制度都不一樣,也不都憑藉自己的制度把國家治理好了,他們並不是故意讓制度相反,只是因為時代變了,情況也不同,現在陛下建起了豐功偉業,這不是愚昧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所以陛下您不能聽他們的,從前諸侯並起紛爭,才大量招攬遊士,現在陛下一統天下,法令出自殿下一人,百姓在家就應該好好幹活,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那些儒生不懂變通,以古非今,惑亂民心,臣李斯冒死進言,從前沒人能夠統一天下,所以諸侯並起,都說古人為害當今,矯飾虛言撓亂名實,人們只欣賞自己學的知識,指責朝廷建立的制度,而現在陛下坐擁天下,是非黑白的決定權在陛下一人手上,可是一下達法令,人們就會用自己所學的加以非議,表面一套,背後一套,如果不禁止,陛下的威望就會下降,下面就會結成朋黨,臣以為禁止這些是合適的,臣請求把不是秦國的典籍全部焚燬,除博士官署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燒掉,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書》的死刑示眾,借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道而不舉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處以城旦之刑四年,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所不取締的,是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如果有人想要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

這個說法正符合始皇帝的意,所以就批准了。


OK,李斯這個人,很出名,"焚書"就是他出的主意,這裡還是簡單介紹一下。李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原蔡國國都,今河南駐馬店上蔡縣)人[8],師從戰國大儒荀子,和韓非子是師兄弟,隸屬法家(荀子教出了兩個法家的學生……),學成後入秦為官[9]。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10],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11],後又任客卿[12],在秦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被任為丞相[13]。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動畫《秦時明月》中的李斯

李斯慫恿始皇帝"焚書",當然是為了自己的私心。如果把諸子百家的書都燒了,他法家就能一家獨大。孟子一輩子都在和別人辯論,把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斥為異端,可是他失敗了。漢儒董仲舒接過了這一棒,成功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焚書"和"獨尊儒術"是同一回事,只是後來的執筆者大多數都是儒生。同樣是滅絕文化,漢武帝贏得了美名,始皇帝的卻是罵名。

在上面那一段原文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儒生被稱為"諸生"[14]。這個稱呼沒有錯,但是請大家記住這個稱呼。

說說"焚書"吧。"焚書"這件事,是經過秦國君臣討論的結果,頒發並執行了大量政令的政治事件。司馬遷明確記載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焚書令"的產生和下達也符合秦代的政令程序。深度追究下來,"焚書"事件是司馬遷根據《奏事》這部書寫成的。而《奏事》是記載秦國大臣的上奏文和名山刻石的史料集,是非常可靠的資料。由此可見,"焚書"這件事,是板上釘釘的事。

而"焚書",焚的只是民間私人收藏的那些諸子百家的典籍,還有那些不是秦國本國的史料,但是不包括那些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起,就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如果把這些書燒了,那就沒人會種地了。而儒家相反,孔子看不起農民[15]。

不過,千萬別忘了,這是焚民間的書,七十博士那還有一套完完整整的呢!劉邦破咸陽的時候,大家都去皇宮裡搶金銀珠寶,只有蕭何一人去接管保護了這些書籍[16],只可惜這些書籍最後大部分也都下落不明。我大膽推測,項羽逼著劉邦離開咸陽後,一把火燒了阿房宮[17],順便也把那些僅存的書籍也給燒了!

大家可不要以為秦朝滅亡了這"焚書令"就作廢了啊,漢朝的"無為而治"很大程度上是沿襲了秦朝的這些嚴苛的法令,漢朝的"挾書律"就是秦朝"焚書令"的翻版!這個法令自秦始皇三十四年開始執行,到漢惠帝四年才被廢除(公元前213年——公元前191年,歷時22年)[18]!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漢惠帝劉盈


三十五年,……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藥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闢,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洩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這一年秦始皇開始大搞土木工程,阿房宮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建的。這時候方士們有點玩不轉了,藥找了三四年沒找到,於是盧生又來忽悠始皇帝了,他說,我們去尋找靈芝、奇藥和仙人,一直找不到,好像是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我推薦您要經常秘密出行以便驅逐惡鬼,惡鬼避開了,神仙才會來到,您住的地方也不能讓臣子們知道,要不然會妨害神仙,真人是水火不侵的,能騰雲駕霧,並與天地同壽,現在您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恬淡,您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樣,不死之藥或許能夠得到。

始皇帝聽了之後好生羨慕,便決定稱自己"真人",並重新部署規劃了皇宮。如果有人說出他在哪裡,直接殺頭。

有一次始皇帝來到梁山宮,從山上望見丞相的隨從車馬眾多,很不贊成。宦官近臣裡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丞相,丞相自此以後便減少了出行時車馬的數量,始皇帝知道了之後很生氣,就把人抓起來審問,但並沒有人認罪,於是就把當時在場的人抓起來,全部殺掉。從此以後再沒有人知道始皇帝的行蹤。處理事務,群臣接受命令,全在咸陽宮進行。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

這是說方士們聽說了這件事,說始皇帝太殘暴,認為古往今來老子天下第一;皇帝喜歡用重刑,臣子都怕獲罪,沒人敢直言進諫,;一個方士的方術如果不能靈驗,那就處死;什麼大事小事都要皇帝親自管,如果沒處理完就不休息。這種人,我們沒必要為他求藥,於是跑路了。


這件事說起來真的是很搞笑,明明是方士們求藥求了三四年,沒有任何進展,實在是玩不轉了,於是便串通起來一起大逃亡。這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衣》的中國版啊!除了沒有人指出方士是在騙人,其他情節大致都一樣!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阿房宮復原圖

這,就是"坑儒"事件的導火索。

當然,這裡還提到了另一件事,就是說始皇帝什麼都要管。秦朝的奏摺是用木頭和竹簡寫的,有一定的重量。始皇帝每天都要秤一定重量的奏摺來親自批覆,如果沒有完成就不休息。這也在另一方面體現出了封建制和集權制的不同,在集權制下,皇帝什麼事都可以管。而始皇帝每天要批覆多少奏摺呢?合計現在的六十斤,沒完成不休息,可見始皇帝是多麼的兢兢業業!由此還產生了“衡石量書”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帝王勤於國政。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百家講壇》欄目,王立群讀《史記》中介紹嬴政每天批覆奏摺的重量

下面注意,重中之重來了!


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阿房宮復原圖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始皇帝聽說方士們逃跑,大怒道:"我將天下書籍都沒收了,將沒有用的通通清除。廣泛徵集了很多文學、方術之士,希望由此天下太平,讓方士們尋求仙藥。現在瞭解到韓眾逃亡不歸,徐巿等人的耗資數以萬計,到頭來還是求不到仙藥,傳來的都是相互告發謀取私利的消息。對待盧生等人,我不但尊重,而且賞賜豐厚,現在反而來誹謗我,以此加重我的不德。對於咸陽的諸生,我派人查問,其中有人制造妖言,蠱惑百姓。"於是派御吏去一一審問諸生,諸生們相互告發來解脫自己,始皇帝親自把他們從名籍上除名,一共四百六十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陽,讓天下的人知道,以懲戒後人。


上面這段記事,便是所謂"坑儒"的第一文本,兩千多年來關於"坑儒"的種種故事議論,都是從這段記事中生髮出來的。然而,這段文本卻疑點重重。請大家一定注意我在上面原文中標記出的粗體字!

"坑儒"事件中提到了三個人的名字,第一個是韓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韓終,第二個是徐巿,也就是徐福,第三個是盧生。這三個人,都是作為有名有姓的方士出現在始皇帝身邊,糊弄始皇帝的,終於引發了始皇帝的怒氣,就成了"坑儒"事件的打擊對象。

可是,始皇帝譴責對象時所用的共同稱呼很奇怪,這三人明明都是"方術士",怎麼就變成了"文學方術士"呢?"方術士",自然指的就是他們這些方士。而"文學",就是文學之士了啊,可以用來泛稱博學善文之人,和儒家子弟。但有意思的事,大家注意,這段文本里,沒有提到任何一個真名實姓的文學之士,全都含含糊糊,一筆帶過。

說好的"坑儒"呢???

接下來,扶蘇公子登場諫始皇帝,為"坑儒"事件添上了濃厚的一筆。


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這是說,於是益發徵調罪人去戌守邊疆。始皇帝長子扶蘇進諫說:"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百姓尚沒有歸附,儒生都是誦法和師法孔子的人,如今父皇一律用重法制裁他們,兒臣擔心天下將會不安定,希望父皇明察。"始皇聽了很生氣,就派扶蘇到北方上郡去監督蒙恬的軍隊。


非常明顯,這段記事就是作為有關"坑儒"事件的一條重要補充而添加上去的。按常理來說,這個事件起源於方士,扶蘇的勸諫應當從方士求藥開始,奇怪的是他並沒有講,而且是突如其來的扯到了諸生。並且,他話裡的儒生,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誦法和師法孔子的諸生。看得出來,這句話,分明是一句掐頭去尾、有意剪裁歷史的話。這句話,不像是為了勸諫秦始皇說的,倒像是為說明諸生就是儒生而說的。如果沒有這條添加的說明,秦始皇坑埋的是儒生這件事情就站不住腳了。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小說《啞舍》中的扶蘇公子

這兩段記事,受害者的稱謂變化多次,從"方士"開始,依次是"文學方術士"、"諸生",最後被扶蘇補充成了"「皆誦法孔子」的儒生"。那麼,"坑儒"到底坑的是誰?這種稱謂的變化有點像是在偷換概念,不得不令人生疑。

在前一段記事中,始皇帝大怒後,把這些文學方術士抓起來交給了御史處置。御史,或者是指負責監察的御史,也可以是御史大夫的略稱。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法務在其職責內,御史們都歸他管轄,他們辦公的地方,叫做御史臺[19]。

秦朝以法律嚴苛為名,文學方術士交給御史處置,必將受到嚴格的審判,以"妖言"定罪,處以腰斬之刑[20]。可是,"坑儒"明明是說他們是被活埋處死的啊!特別是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法律文書來看,死刑沒有"坑",也就是沒有坑埋處死的律文和案例。在秦漢歷史上,坑埋處死,僅僅出現在殘酷的戰爭中,而且是作為受到譴責的暴行被記載下來。比如秦國大將白起坑埋趙國四十萬戰俘[21],項羽坑埋秦國二十萬降卒[22]。如果這段記事真的是編造出來的,那麼就說明編造者對於法律不太專業,這才留下了作偽的馬腳。

根據《秦始皇本紀》記載,活躍於秦始皇身邊的方士大約有三百人之多,其中只有五人有名有姓,韓眾、侯生、盧生、石生和徐巿。他們都曾經受到秦始皇的禮遇和厚遺,積極為秦始皇尋找仙人和仙藥。這些我們前面都說過了。

始皇帝所譴責的方士中,盧生、韓眾和侯生等逃亡,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從此下落不明;石生沒有了消息。而徐巿呢?徐巿並沒有逃亡,也沒有受到法律的追究,他逍遙法外,一直在琅琊臺愉快地生活,繼續為秦始皇尋找永遠找不到的仙藥,這件事很奇怪。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浮江下,觀籍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方士徐巿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蓬萊藥可得,然常為大鮫魚所苦,故不得至,願請善射與俱,見則以連弩射之。"始皇夢與海神戰,如人狀。問占夢,博士曰:"水神不可見,以大魚蛟龍為候。今上禱祠備謹,而有此惡神,當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齎捕巨魚具,而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琅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日,始皇帝開始了第五次迅遊天下。左丞相李斯跟隨,右丞相馮去疾留守咸陽。少子胡亥要求跟隨,始皇帝對他倍加疼愛,於是答應了他。十一月,走到雲夢,在九疑山遙祭虞舜。然後到了浙江一帶,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

然後又北上,來到了琅琊臺,再次與徐福相見。秦始皇不但沒有將徐福繩之以法,反而再一次聽信徐福的巧語花言,乘船下海射大魚,親自動手清除妨礙仙人仙藥出現的障礙。


先說一句題外話,這裡記載了始皇帝祭拜堯舜禹,這就間接說明了他並不是一個欺師滅祖的暴君。

前面始皇帝已經指名道姓的譴責徐巿了,而且罪行最嚴重,為何在這裡又要親自幫徐巿射大魚呢?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原創插圖:《秦始皇戰魚龍》@6206 繪

由此可見,在所謂的"坑儒"事件中,早就有人懷疑被坑的不是儒生而是方士。然而,所謂被坑的都是些無名方士,那罪大惡極的五位有名方士,依然逍遙法外安然無恙,有的甚至還成了仙。這種名不副實的結局,實在是使人懷疑秦始皇是否坑埋過方士?

好,現在總結一下,"坑儒"這件事,肯定是假的,至於坑了三百多個方術士,那麼大的歷史事件,其它史書上應該有記載吧?

很遺憾,查遍《史記》以前的文獻,都沒有提到過始皇帝坑方士的有關記載。

比如《新書·過秦論》,這是活躍於漢文帝時代的政論家賈誼撰寫的。書裡專門討論秦始皇和秦政失敗的原因,他在該文中對秦始皇焚書一事多次予以嚴厲的批評,對於坑方士的事情,完全沒有提到。

還有漢武帝初年的《淮南子》一書,是淮南王劉安主編的,這個人對於道家很是推崇。以及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是儒家的經典。這兩個人,都比司馬遷年長,這兩本書,都比《史記》早,都沒有說過秦始皇曾經坑埋過方士。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淮南王劉安畫像

只是在《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中伍被勸諫淮南王劉安不要謀反說:

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

而且,這裡面說的是"殺術士",不是"坑術士"。

難道始皇帝只是殺了幾個方士,而不是坑殺嗎?

翻來翻去,西漢文獻中,只有比《史記》成書時間稍晚一些的《說苑·反質》記載了這件事[23]。

不急著看原文,還是先介紹一下《說苑》是部什麼書吧。

《說苑》又名《新苑》,古代雜史小說集,編者名叫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大學者劉歆之父,《山海經》就是他們父子共同編寫的。《說苑》成書於鴻嘉四年,原二十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

原文如下:

秦始皇既兼天下,大侈靡,即位三十五年猶不息,治大馳道,從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厭先王宮室之小,乃於豐鎬之間,文武之處,營作朝宮,渭南山林苑中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為閣道;自殿直抵南山之嶺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水屬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又興驪山之役,錮三泉之底,關中離宮三百所,關外四百所,皆有鐘盤帷帳,婦女倡優。立石闕東海上朐山界中,以為秦東門。

於是有方士韓客侯生,齊客盧生,相與謀曰:"當今時不可以居,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以慢欺而取容,諫者不用而失道滋甚。吾黨久居,且為所害。"乃相與亡去。始皇聞之大怒,曰:"吾異日厚盧生,尊爵而事之,今乃誹謗我,吾聞諸生多為妖言以亂黔首。"乃使御史悉上諸生,諸生傳相告,犯法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盧生不得,而侯生後得,始皇聞之,召而見之,升阿東之臺,臨四通之街,將數而車裂之。始皇望見侯生,大怒曰:"老虜不良,誹謗而主,乃敢復見我!"侯生至,仰臺而言曰:"臣聞知死必勇,陛下肯聽臣一言乎?"始皇曰:"若欲何言?言之!"侯生曰:"臣聞禹立誹謗之木,欲以知過也。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趨末,宮室臺閣,連屬增累,珠玉重寶,積襲成山,錦繡文采,滿府有餘,婦女倡優,數鉅萬人,鐘鼓之樂,流漫無窮,酒食珍味,盤錯於前,衣服輕暖,輿馬文飾,所以自奉,麗靡爛熳,不可勝極。黔首匱竭,民力單盡,尚不自知,又急誹謗,嚴威克下,下喑上聾,臣等故去。臣等不惜臣之身,惜陛下國之亡耳。聞古之明王,食足以飽,衣足以暖,宮室足以處,輿馬足以行,故上不見棄於天,下不見棄於黔首。堯茅茨不剪,采椽不斲,土階三等,而樂終身者,俗以其文采之少,而質素之多也。丹朱傲虐好慢淫,不修理化,遂以不升。今陛下之淫,萬丹朱而十昆吾桀紂,臣恐陛下之十亡也,而曾不一存。"始皇默然久之,曰:"汝何不早言?"侯生曰:"陛下之意,方乘青雲飄搖於文章之觀,自賢自健,上侮五帝,下凌三王,棄素樸,就末技,陛下亡徵見久矣。臣等恐言之無益也,而自取死,故逃而不敢言。今臣必死,故為陛下陳之,雖不能使陛下不亡,欲使陛下自知也。"始皇曰:"吾可以變乎?"侯生曰:"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欲更之,能若堯與禹乎?不然無冀也。陛下之佐又非也,臣恐變之不能存也。"始皇喟然而嘆,遂釋不誅。後三年始皇崩;二世即位,三年而秦亡。

嗯,原文有點長了,但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始皇帝坑方士的故事。

前面大概是說始皇帝在位三十五年一直大搞土木工程,太奢侈了,到處建大宮殿,這些都不重要,可以無視。然後下面的內容就和《秦始皇本紀》一樣,方士們開始串通起來大逃亡,始皇帝一樣的生氣,於是一樣的抓人。

這裡不僅包括了《秦始皇本紀》中所載的坑方士的基本內容,而且下面還詳細交代了在《秦始皇本紀》中下落不明的主犯之一,方士侯生的下落。

在這裡的這位方士侯生,是一位了不得的英雄人物。在被捕之後,他面對車裂的酷刑和震怒的秦始皇卻毫不畏懼,置死生於度外,大義凜然。並嚴厲譴責秦始皇的暴虐不道,尖銳指出秦坐而待亡的滅國危機,直說得秦始皇先是沉默不語,繼而悔過求變,最後無奈感嘆,釋放了侯生。

我將兩段文本刪去首尾不重要的部分,來進行對比。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秦始皇“坑儒”兩種版本對比,左《說苑》,右《史記》

左邊是《說苑》中的版本,為了方便分析,我將其分成三小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簡短文辭,相對於《史記》來說,少了許多內容,不過大致一樣。整個故事的主體是第三段,分量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總和的三倍,而最精彩的部分也都在第三段,在於侯生的長篇說教。由此可見,前面兩段不過是為了交代第三段,也就是為了講述侯生登場演說而鋪墊的引子而已。

反觀右邊的《史記》版,《說苑》版本中的重點第三段不見了,只有前面兩段鋪墊,反倒是換成了扶蘇公子登場,特意來說明"諸生"就是"儒生"。

《說苑》,我前面已經介紹過了,是古代雜史小說集,裡面所記載的眾多歷史故事類似於現在的民間傳聞,始皇帝坑方士的那個故事也一樣。這些歷史故事,西漢末年經過劉向的整理,一部分被編入《戰國策》,一部分被編入《新序》、《說苑》當中。而這其中有些故事,流源相當古老,從戰國以來一直廣泛地流傳,多是遊說之士的學習材料,或者是練習遊說的腳本。這些歷史故事的編撰者,往往是遊士們自己[24]。《說苑》所載的這個坑方士故事的出現和流傳,應當在秦亡以後到漢武帝求仙求藥,大尊方士之間[25]。這個故事的編撰者,應當是外出遊說的方士們,他們以古喻今,自吹自擂。從時間的先後和流傳的狀況來看,這個故事,應當是坑方士故事的原版,至少是原版之一。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劉向,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

當然,這個坑方士的故事絕不是《說苑》散佚之後,後人重新收編的。1977年,安徽省阜陽雙古堆漢墓發掘,墓主據說是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死於文帝十五年。墓中出土的漢簡,有一部分與《說苑》和《新序》相關[26]。

那麼,司馬遷為什麼要把一個民間傳聞截出來一半放進《秦始皇本紀》裡呢?原因有二。

  1. 作為史學家,司馬遷絕對是嚴謹是,風口緊,不亂編故事,但他耳朵長,喜歡聽故事。他撰寫《秦始皇本紀》,主要參考的史料有秦國政府的編年記事、奏事詔令、石刻文字、少數律文等等,這些都是比較可靠的[27]。不過,這些史料都比較枯燥無味,司馬遷便從他所見到的戰國以來典籍所載的歷史故事中,選取了一部分內容寫進去,這些故事生動有趣,精彩無比。但是這些故事實在是天馬行空,是不可信的,坑方士的記事便是其中之一。這段坑方士的記事,應當就是以《說苑》所載的同類故事為底本,再加以改造寫出來的。
  2.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正是漢武帝迷戀修仙,方士們再次大紅大紫的時候。被方士忽悠到神魂顛倒的漢武帝,腦子進了水,鬧得家國不寧。司馬遷看不慣,又不敢明著說,於是他才在《秦始皇本紀》中採用了坑方士的故事。但是,他只截了方士們被坑的上半段,意在借古諷今,警告那些方士們,你們遲早也會像始皇帝坑方士那樣被坑殺!

好,弄明白了故事的來源和作者的意圖,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坑方士為什麼會變成坑儒生?

我們來看看《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第六十一》中的記載: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很明顯,這裡寫的是“阬術士”,並不是“阬儒士”。

那為什麼在《秦始皇本紀》中會變成“坑儒”呢?

考察西漢一代,"焚書坑儒"這個詞並沒有出現。方士們編造了這個故事,是為了美化自己,告誡那些誅殺方士的帝王終究是要後悔的。這個假故事,渲染著一種宗教精神,方士們以生命的付出,換來了正義的榮光,方士們自編自敘,津津樂道。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以來,儒生接替了方士,其實並沒有馬上想到接手這個故事,來一番冒名頂替的改造。

但是經過王莽篡漢、東漢建立之後,光武帝劉秀喜好經術,二代明帝,三代章帝一脈相承,儒學就被捧上了天,成了國教。而儒家的經典有了朝廷的欽定,解釋經典的傳文("經"和"傳"的區別,請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 》),也有了官方的認可。上行而下效,掀起了一陣改造歷史、附和經書的風潮。

而"焚書坑儒",正是這個時候被加工製造出來的。他們將真焚書和假坑方士合為一體,混為一談,渾水中再將被焚的諸種書偷換成儒家的經書,將被坑的方士偷換成讀經的儒生。不僅如此,他們還炮製出了"坑儒"的具體地點和時間,還有具體情節,從原來的四百多人增加到七百多人。這七百多人裡,不僅有諸生,還有博士。改造的細節,處處露出東漢實情的馬腳,改造的目的,是要將儒生們塑造成殉教的聖教徒[28]。

請記住這個人的名字,他就是衛宏,活躍於光武帝時代的儒學經師[29]。

怪不得毛主席說儒家是偽君子,果然是一群厚顏無恥的小人!

在你看了這篇文章知道了真相後,如果有人在你面前用“焚書坑儒”這件事貶低抹黑秦始皇、吹捧儒家,你可以儘管的“呵呵”他一臉!這種人,我們不屑與其交往!

衛宏改造了歷史之後,儒生們又根據新的歷史製造新的名詞。《漢書》的撰寫者,班彪、班固和班昭,在《漢書·二十七·五行志第七》中數落始皇帝的暴政,"燔詩書,坑儒士"並舉。而後,"燔書阬儒"作為四字專用名詞出現在了《漢書·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中。從此以後,"燔書阬儒"——"焚書坑儒"就變成了一個漢語常用詞彙,也就成了一個"歷史事實"。

你可能不知道,就連我們現在所讀的《秦始皇本紀》也是經過東漢明帝時期的儒生和正統史家添加篡改而成的[30]。所以說,關於始皇帝的一生,我們多半要推倒從來。

總結一下,所謂的"焚書坑儒","焚書"可信,板上釘釘。"坑儒"十分可疑,這本是一個方士們為了美化自己而編造的故事,然後誤打誤撞被司馬遷寫進了《秦始皇本紀》裡,之後又被東漢的儒家經學師篡改。

這是半樁偽造的歷史。

從此以後,"坑儒"的謊言成為歷史,"焚書坑儒"變成了文化符號,專門譴責暴君,也讓始皇帝背了兩千多年的黑鍋。

如果這一切都要推倒重來,世界各國的歷史教科書都要修改。

麻煩大了去了,還要讓始皇帝繼續背黑鍋嗎?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原創插圖:《背黑鍋的秦始皇》@禋褘茈 繪


寫在後面的話:

不知不覺,就把文章寫的這麼長了,不知道有幾人能看到這裡?

恕我直言,能看到這裡的人,要麼是對歷史真的感興趣,要麼就是一時半會找不到事情做。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特意在“悟空問答”平臺上提出了關於“秦始皇真的『焚書坑儒』過嗎?”的問題,想看看有多少網友知道真相。

其中有一個回答真的令我汗顏,他譴責現在的人沒讀過書,怎麼老是想給暴君和姦臣翻案,史書上不都寫得明明白白嗎?

我在本文中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史書上很多記事都是不可靠的,更何況《秦始皇本紀》疑點重重,到底是誰沒讀過書?到底是誰掉進史書的坑裡了?

就“焚書坑儒”這件事而言,宋代大儒朱熹就質疑過,他認為項羽火燒阿房宮才是滅絕文化。

其實,中國人自古以來都缺少懷疑精神,把儒家當做國教,把孔子尊為聖人,聖人說的話自然就是真理。真理就是真理,你不能質疑,你按照聖人說的話去做,失敗了,那是你曲解了聖人的話。自“五四”以來,儒家和孔子被請下了神壇,胡適先生那一句耳熟能詳的“打倒孔家店”其實還有下一段,那就是“救出孔夫子”。我們並不是要真的把孔子當做敵人打倒,而是要恢復孔子的本來面目——先秦諸子百家中的一員,普普通通的一員。

不過,尊孔,這種現象,現在又有了死灰復燃的跡象。

我們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應當用理性的眼光懷疑史書上的那些疑點。一味的相信史書,只會像尊孔這種行為一樣,無法辨認清孔子思想中的那些真知與謬誤。

當然,這篇文章中大多數的研究結果並不是我自己的,我沒有那麼大的本事,我只是一個讀書人,這些都是李開元先生多年來的研究成果。

李開元先生,北大歷史系畢業,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供職於日本就實大學,任人文科學部教授。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是假?揭秘兩千年來的驚天大騙局!

李開元

李開元先生多年來從事於秦漢史的研究,不僅多次在專業學術期刊上發表過論文,還出版了多部歷史著作,如《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其中,《楚亡:從項羽到韓信》曾被CCTV評為“2015年中國年度好書”。

我的這篇文章,就是根據李開元先生的論文《焚書坑儒的真偽虛實——半樁偽造的歷史》,和其著作《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這一文一書來構寫的[31]。再就是,為了節省時間,本文裡有不少內容是我根據先生的一文一書中的內容改寫的,還有不少是直接複製,這些我都沒有在文中說明,在此抱歉!如果這篇文章有幸能夠被先生看到,還請先生一定要包含我的這種做法!

目前學術界主流觀點都認為秦始皇所謂“坑儒”肯定是子虛烏有的,至於有沒有坑方士,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但是我覺得李開元先生的研究成果非常有說服力,坑方士的故事只是方士們為了抬高自己而編造出來的,僅此而已。

我感覺我們離真相已經很近了。

我並不知道這篇文章能改變多少人對於秦始皇的看法,我可以說對此不抱任何希望。

我只是盡力而為罷了。正如井上靖在《孔子》中解釋孔子的“天命”觀,我們盡了人事,至於結果如何,就讓“上天”去定奪!

但如果有一個人因為我的文章而改變了看法,這將是我的榮幸!

正如我在文中所說的,關於秦始皇的問題,不是能用一篇文章就說完的。如果有機會,我下次準備分析一下始皇后到底是誰。當然,這很大程度還是要仰仗李開元先生的研究成果。

如果你們願意去閱讀李開元先生的著作——《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那是最好不過的了,這樣我也省事。


直接將內容引用進文中的書籍:

漢,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史記·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漢,劉向:《說苑·反質》。

熊逸:《道可道:的要義與詰難》、《治大國: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


[1] “百代都行秦政法”又作“百代都行嬴政法”;《七律·讀呈郭老》收入於《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361頁。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網站,陳晉:《毛澤東閱讀史略(五)》。

[3] 《論語·里仁》: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 李零:《中國方術考》,東方出版社,2001。

[5] 《楚辭・遠遊》雲:“奇傅說之託辰星兮,羨韓眾之得一。”王逸注:“喻古先聖,獲道純也。羨,一作美。眾,一作終。”韓終亦為齊人,洪興祖補註引舊題劉向《列仙傳》曰:“齊人韓終,為王採藥,王不肯服,終自服之,遂得仙也。”宋,洪興祖,《楚辭補註》,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4頁;《太平御覽》卷九百八十四《藥部一·藥》引《唐子》曰:“仙人韓終即韓馮之兄,為宋王採藥,王不肯服,終因服之,遂得仙。”宋,李昉、李穆、徐鉉,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4356頁,第4358頁。

[6] 漢,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始終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7] 同[5]注。

[8] 漢,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9] 同上書:“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國皆弱,無可為建功者,欲西入秦。”

[10] 同上書:“至秦,會莊襄王卒,李斯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不韋賢之,任以為郎。”

[11] 同上書:“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

[12] 同上書:“秦王拜斯為客卿。”

[13] 同上書:“二十餘年,竟並天下,尊主為皇帝,以斯為丞相。”

[14] 《管子·君臣上》:“是以為人君者,坐萬物之原,而官諸生之職者也。”尹知章注:“謂授諸生之官而任之以職也。生,謂知學之士也。”漢,司馬遷:《史記·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漢,班固:《漢書·卷四十三·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15] 《論語·子路》:13.4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16] 漢,班固:《漢書·卷三十九·蕭何曹參傳第九》:“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也。”

[17] 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18] 漢,班固:《漢書·卷二·惠帝紀第二》:“三月甲子,皇帝冠,赦天下。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挾書律。”

[19] 漢,班固:《漢書·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

[20] 漢,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劉邦攻佔咸陽後,對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21] 漢,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22] 漢,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23] 《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1年,《說苑》成書於公元前17年。

[24] 楊寬,《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 〉的史料價值 》、《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藤田勝久,「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 ”について」、佐藤武敏監修,『戰國縱橫家書 』,朋友書店,1993年。

[25] 西漢方士的活躍見於《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

[26] 參見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縣文化局:《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 8期;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胡平生、韓自強編著:《阜陽漢簡詩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7] 李開元:《解構——兼論3+N的歷史學知識構成》,《史學集刊》,2012年第4期。

[28] 漢,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

[29] 宋,范曄:《後漢書·卷七十九下·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30]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史記總論》“史記附益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1] 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偽虛實——半樁偽造的歷史》,《史學集刊》,2010年第6期;李開元:《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北京聯合出版社,201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