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新编祁剧《梦蝶》剧照

祁剧为湖南省第一大地方剧种,产于祁阳,历史悠久,凝聚着几十代艺人心血 。北宋宣和年问 ( 1119—1125 ), 东京留守宗泽的部下王春回归故乡祁阳白水小镇, 开办了第一个教习杂剧的科班。 明代初期, 弋阳腔传入湖南, 其后昆曲、 西皮二簧等声腔亦相继进入祁阳戏班, 这种以祁阳官话为舞台语言的戏曲剧种日臻成熟,在衡阳、零陵(今永州市)、邵阳、郴州等湖南多数地区得到迅速发展,大约在明成化年间,完全奠定了自己的独立地位,距今已五百年有余,。

博大精深的湖南祁剧艺术, 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1)历史悠久,流布极广。(2)剧目丰富,曲牌逾千。(3)表演独特,自成体系。(4)一戏三唱。

“祁剧弟子遍天下”。 在湖南祁剧的流布区中, 有的省、 区地方剧种,便是湖南祁剧的派生体。广西邕剧剧目中有“祁桂路”之说,祁桂路的220个传统剧目中,有196个与湖南祁剧相同。老一辈戏剧家欧阳予倩认为: “广东汉剧是祁剧从闽西流传到梅县、 潮州后发展而成的。(详见欧阳予倩«粤剧认识»)。

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新编祁剧《甲申祭》陈圆圆定型照

祁剧:活跃在衡阳、邵阳、零陵(即今永州)、郴州、黔阳(即今怀化)等五地(市)区,流行于江西、广西、广东、福建、贵州诸省,且远及云南、新疆。据«燕兰小谱»记载,当在清乾隆年间,祁剧进入广西。进入广东的时间始于清乾隆年间,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在其 «粤剧浅识» 一著中指出: “广东八和会馆最老的牌子上刻的都是祁阳人的名字。”祁剧在福建西部宁化、清流、永安、连城、龙岩等地的演出, 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 «宁化祁剧采访报告» 称: “在宁化坊田大罗村池氏祠堂戏台墙壁上留有 '乾隆丙辰(1731)年寒食节,湖南新喜堂班到此一乐也'旧题记。”祁剧流传到江西,还早于福建,因去闽西演出,江西贛南是必经之地。此外, 黔东的黎平、都匀,云南的昆明、曲靖都曾有祁剧班社演出,还有新疆。

祁剧在外省流布状况及其对流布省(区)大戏剧种(譬如广西的桂剧、 广东的粤剧等) 的影响, 欧阳予倩先生一语中的: “粤剧与桂剧是一对孪生姐妹, 都是由湖南的祁剧嬗变而来的。”(见«粤剧浅识»)祁剧与衡阳湘剧也交往过甚, 有交换剧目的传统习惯。 清光绪时,祁剧用«目连传»换衡阳湘剧的«混元盒»即为典型事例 。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民国年问,称“祁阳戏”(见一九三四年«剧学月刊»新田人刘守鹤«祁阳戏专论»以发祥地于祁阳而得名。清末江西、福建等地,又称祁阳戏为“楚南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定名“祁剧”。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分为永河、 宝河两大流派 。祁剧之所以形成于祁阳,原因有三: (1)祁阳人素来喜爱歌舞 。宋代大词人晏殊在评价祁阳地方习俗曾言道: 祁阳人俗尚弦歌”。因之,民谚云:“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极为丰富的祁阳民歌小调是祁剧得以产生的重要基础。(2)祁阳地当湘、桂要冲,为永州东面门户,有驿道贯穿境内,城临湘江北岸,交通发达,商业繁盛,物资丰富。商贾频繁流动, 歌舞、 戏曲活动亦随之兴旺 。 ( 3 ) 祁阳乃明岷王之子祁阳王分封地。藩王就藩备女乐,蓄歌伎,倡导搬演«置董记»,这对祁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祁剧的形成提供了相应的政治、经济条件。

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祁剧《打雁回窑》剧照

祁剧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备受弋阳腔影响。«目连戏» 为弋阳腔最早的剧目, 因之祁剧艺人向称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明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神州,祁剧又大量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浣沙记»中的«歌舞采莲»一折,祁剧至今尚能演唱。后弹腔又在湖南流行,祁剧又深受影响。随着声腔增多, 剧目日益丰富, 祁剧逐渐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古老的祁剧,传统剧目十分丰富 。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统计, 有941出之多,其中整本272个,散折669个;弹腔剧目占80% 以上,高、昆约占20%。 高、昆剧目中,永河派称«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 «西游记»为四大部;宝河派四大部有«夫子戏»,无«西游记»。 «目连戏»正传五本,另加外传两本,共七大本可连演七天; «精忠传»七本连演七天,高腔三本,昆腔三天,第七天高、昆合演; «观音戏»高腔演唱,连演三天; «西游记»高、昆合演三天; «夫子戏»俱高腔,能连演一个月。

祁剧早期高腔剧目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等;昆山腔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劝农赏花»等。还有«武松杀嫂»、«醉打山门»、«林冲夜奔»、«琴挑偷诗»等, 是至今盛演不衰的昆腔剧目,祁剧弹腔, 又称南北路。 故事题材大都出自各种历史小说, 如«黄飞虎反关»、«八义图»、«鸿门宴»、«玉连环»、«卖马当锏»、 «七郎打擂»、«贺府斩曹»等。 祁剧有一批独特剧目,整本戏如«阴阳树»、«闹沙河»、«瑞罗帐»、«铜桥渡»;散折戏有«泗水拿刚»、«琵琶宴»、«马刚带镖»、«张节反戒»等,思想内容较好,艺术效果亦强,长演不衰。建国后,先后整理了«昭君出塞»、«闹严府»等传统戏,创作«燕子与兰兰»、«松坡将军»、«甲申祭»等现代戏及新编历史剧,在国家和省级汇演屡屡获奖, 为祁剧宝库增添了珍贵财富。

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新编祁剧《甲申祭》剧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统计曲牌有1079 支,其中高腔240支、昆腔289支、弹腔打击乐与过场曲牌550 支。 高腔是祁剧最古老、 最具特色的声腔, 至今仍保留帽形噪鼓等古老乐曲。演唱时,以鼓击节,高腔配有锣鼓唢呐伴奏, 以渲染气氛。颇具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渲”之特点。曲牌分南、北、大、杂。南、北的区别在旋律和乐曲的情绪上,同一曲牌,南抒情欢畅,北悲壮激越。大、杂之分即连台大戏为大高,如«目连传»;其余为杂高,也称耍高腔。大高曲牌较正规,曲词格律严谨,如«会缘桥»之[孝顺歌];杂高较清新活泼,限制较少,如«昭君出塞»的[北驻马听]。

祁剧昆腔,分正昆和耍昆两类。正昆腔有曲牌近300首; 耍昆腔也有几十首 。 曲牌板式大体为正板、 青板、 吊句子三种。伴奏有唢吶和笛子。唢呐多用于激昂唱段,如[九回头]、[满江红]等;笛子多用于抒情、轻松唱段,如[小梁州]、[风入松]等。 弹腔分为南北二路。因弹腔声调高亢激越,配备乐器也有所不同。打击乐中,采用特制的高音战鼓、幅形噪鼓和低音大锣等。弦乐中的祁胡,是祁剧的主要乐器,因其筒口小,琴柱内装有铁条,弓内又安有铅丝,因而其声特别高亢尖脆。唱腔中的“吊句子”(又称“丢句子”)和“四门腔”为祁剧所特有。声腔很有特色,使曲调独具一格,在演唱上也要求极严 。 咬字注 重单、双、空、实;出音区别抑、扬、顿、挫,务求字正音清。 祁剧过场音乐分大、 小牌子两类。大牌子用一对唢呐齐奏, 故也称“唢呐牌子”,既可渲染威武雄壮、庄严肃穆,又可表现热情欢快、沉痛悲切。小牌子的笛子、胡琴、三弦等演奏,曲调轻快流畅, 以配合表演及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小牌子多吸取民间小调, 成为民间丝弦合奏。

祁剧表演艺术有自己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亮相”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理鬓之后;“开衫子”(即起霸)分全衫和半衫子两种,表现出征前的战斗准备,动作繁难,规格严谨。创造了一系列的名目,如“海底捞月”、“苏秦背剑”、“开门望月”等数十种程式。“出手”、“出脚”等程式,各行当有严格的区分。

“出手”:花脸过头;武戏用虎爪;蟒袍戏用龙爪;须生平肩; 旦角平乳房;生、旦两行武戏用剑手:文戏用兰花手(过去旦角用菊花手)。祁剧演员腕子功极讲究, 务要练到关节不响, 柔若无骨之境地。“出脚”亦各不相同: 花脸盘腿, 踢出时脚稍弯, 要见靴底,用大踏步;须生偏腿直踢,脚尖落地,脚跟提起; 小生出脚与须生相同,但文小生多用踏踏步;旦角出脚,脚尖不能高过五寸,多走八字步,又叫剪刀步。表演动作要求“归子午”,即眼睛、鼻子、胸膛、手指、脚尖的动作与目标同一致性。祁剧尤重眼功,白天对镜练眼,夜晚随香火眼珠转动。表情多种多样:吃惊或焦急用“斗眼”;发怒或威胁用“瞪眼”;气愤“睁眼”;沉思“梭眼”;动脑“滚眼”;威武用“颤眼”;左右环顾用“分眼”;人之将死用“阴眼”;多情用“俊眼”、“媚眼”等。祁剧表演艺术最大特点是粗犷、朴实而富于山野气,这与祁剧表现古代战争的剧目比重较大有直接关系。如«夜战马超»中的赤膊张飞; «马刚打闸»的锏打闸门: «秦府抵命»的扑桌、丢桌等,惊心动魄,直观强烈。祁剧特别重做工,传统剧目中,做工戏比重较大,如«烤火下山»、«刘高抢亲»、«假演奇功»、«拾玉镯»等,唱、白倶少,皆用做工表现剧情,开展矛盾, 塑造人物。尤为一提的是祁剧表演名家辈出,多特技,多绝招, 如“变脸”、“打叉”、“翎子功”、“罗帽功”等,令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

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祁剧乡下演出现场

祁剧历史悠久,流布甚广。至少500年——这是大众公认的不争事实。

戏剧理论家、研究员孙文辉先生在对祁剧剧神焦德认真考证之后,依据傩戏文化原理,大胆放言:祁剧起源很早,确切地说, 应该是宋徽宗宣和年间 (亦即1119——1125) (见«祁剧研究文集·祁剧的生死存亡»)。无论是何种说法,指向都非常明确,即:祁剧的确是历史悠久。况且远不止时间上的宏远,更兼有辉煌的存活。1790年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演出, 被认为是京剧肇始之时。 当时他们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不久,吸收秦腔实现“京秦合流”,西皮、二黄声腔体系形成。清光绪二年始出现“京剧”剧种之名,逐渐对全国造成燎原之势。其时, 全国三百多个地方戏曲剧种虽然都有各自的优势, 但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势力范围内活动。 就在京剧以“国粹”身份统一天下的形势下, 唯祁剧艺人敢对京剧叫板:祁阳弟子遍天下”。 在徽班北上进京之前, 京剧尚在襁褓之初, 祁剧就已先于他们向外扩张,只不过路线与徽班背道而驰,走的是南下路线。广东、广西,并东进江西、福建。湖南邵阳籍戏剧家刘回春主编的«祁剧志»,对此展示了权威资料。(见«祁剧研究文集»胡建国«被历史遗忘的辉煌»)鉴于上述种种,文学艺术泰斗郭沫若先生有评价: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

祁剧剧目丰富,曲牌上千。悠久的历史,频繁的交流,自然使古老的祁剧拥有了941个剧目的庞大体系。音乐集高、昆、弹及祁阳小调于一身,各类曲牌达1079支。此点,是我国其他任何地方剧种不能比拟的。祁剧表演独特,自成体系,特别重做工。一级导演张杰先生对此有过生动、形象的描述。

寻味——祁剧,一个唱了五百年的大戏

在看过屈越斌主演的«空城计»(其实还不是正规演出,没化妆,无乐队,只是导训班的一次表演教学课堂练习)之后,张杰先生颇有感触地写道:“京、祁两个剧种,同一个剧目, 仅仅是少一个角色,和登城前、登城、抚琴三处艺术处理不同,可我们分明看到了两个孔明形象:一个是神,一个是人。京剧孔明洗炼、提纯,纯至唯美,似有仙气;祁剧诸葛粗朴, 未脱人问烟火, 是人问智者。 基本艺术手段的选择上,京剧主唱念,祁剧不弃做表,勿须妄论优劣,都是艺术个性各自鲜明。”看过祁剧«目连戏»之后,张杰更是感慨万千,写道:“虽然只是一次观摩,却使我眼界大开。虽仅是一次直观欣赏, 却似冰山一角,领略了祁剧传统导、 表演艺术的宏大体系。我惊叹,那是一部读不完、说不尽、用不绝的祁剧艺术大百科全书……«九殿无语»开始了,它那哑剧的形式,喜剧的体载, 粗朴的风格, 简洁的手段, 水牌的明示等等在瞬问产生的喜剧效果,强烈地剌撒了观众。让人在惊喜、欢笑、轻松、惬意中看完这折戏。祁剧«目连戏»不但行当、体制齐全规范,“四功五法”系统全面,功夫技巧精湛,比如«大罗汉»、«海氏悬梁»、«奈何桥»等一些折子中的特技绝招,高难翻打和吸纳的杂技、武术手段,像打叉、耍牙、大吊人、叠罗汉……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剌激感官,百戏杂陈,一脉相通。一部«目连传»融汇成富有粗犷、质朴、山野气艺术特点的祁剧传统表演艺术程式体系 。”(以上引文均见张杰之«直观祁剧» 一文,收于«祁剧研究文集»。)

以发祥地小县城命名的祁剧,经过数百年的长途跋涉,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拥有剧目近千,曲牌逾千,名角无数,获奖无数。

舞台美术祁剧化,花脸、小丑均有脸谱,用红、黑、白三种基本色调。花脸脸部有共脸和专人脸两种。粉脸是共脸,用于昏君 奸臣。专人专脸,亦有分忠奸,别善恶,富褒贬等特点。丑行脸谱除程咬金、孙悟空、了空和尚有专用脸谱外,一般都按人物类型开脸。前辈艺人在艺术实践中经历了从简到繁,从低而高阶段,逐步完善到今日形制。小旦还画眼填眉,施粉涂朱,.较讲究。其它行当则从简就便,老旦只加粉,生角只挂胡须加冠带,不施脂粉,小生亦然。 服装也有自己特点。 解放前不用水袖而用圆口罗袖, 用以表现腕子功;靠旗开展的幅度不大,扎在腰上便于头顶耍枪花。发式也很有特点,不用打发,而用披发。披发分红、白、黑三种 。

祁剧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类。 科班,据传祁剧最早的一个科班是祁阳人王春(一说是黄绍连)在白水开科班。之后,零陵蒋旺、桂阳萧吉、祁阳罗琼、蒋新等相继开班,时期大约为清道光、咸丰年间。科班亦分三类:达官豪绅的家班,主要为享乐,如东安席宝田“目字”、“品字”、“韵字”科班;富人办的科班,既牟利,又享乐,如黄文莲的“丽华科班”;艺人自办科班,在于发展祁剧事业,如名小生唐有余的“柱”、“语”字科班。目的、性质不同,但组织形式都差不多,由下列人员组成:本家、教师、办事人员、 学员,一般为三十人,入学年龄以十一、二岁为宜,入学按辈取名。三年出科,之后还要帮师三年。今知祁剧科班79个。祁阳县44个,东安县14个,宝庆府所属各县9个,湘南各县11个。 中班,科班的延伸。学员科班学艺三年,还须帮师三年,这三年即为中班。不同的是,中班学员有微薄薪俸,但本家赚大钱,这也是本家办班的主要目的。江湖班渊源更深,大约是祁剧形成之初即有。最早江湖班亦分两种:名牌班、杂牌班。前者为本家负责, 多为包帐班; 后者多由艺人自愿组合, 多为分帐班。解放后,艺人纷纷组织剧团,据1956年剧团登记表统计, 全省共有祁剧团29个,从业人员1972人。各地祁剧团还开设小演员训练班,省戏校也于1963年设祁剧科,共招收学员254 人。十年动乱,许多剧团解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已恢复22个祁剧团,挽救了祁剧面临的濒危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