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祁东祁剧

史志云:“祁邑山川灵秀,代有俊民,文明开化于前,茂叔谈道于后……虽彬彬邹鲁何让焉。”文明的开化也带来艺术的繁荣,古之祁东大地祁腔古韵绵远悠长。祁剧就是发源于祁地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祁剧兴于民间,也长期流传于民间,是民间百姓的精神文化食粮,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永乐、成化年间,传入祁阳(包括今祁东、祁阳两地)的弋阳腔等声腔,与本地民歌、小调结合,渐成祁剧雏形。明嘉靖时,祁剧形成独立剧种,并长盛于明清时期。除祁阳外,其后祁剧还向湘南、湘西、赣西南、桂北、粤北、闽西、黔西南、滇中、新疆等地散播,因而有“祁阳弟子遍天下”的说法。

寻味——祁东祁剧

祁剧经典剧目《黄飞虎》

祁剧存有永河、宝河两大流派,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属永州府辖地的叫永河派,属宝庆府辖地的叫宝河派。据传明代江西艺人杨大福、杨大禄兄弟率十余人来到祁阳唱戏授艺,大受欢迎。随着学戏的人日益增多,亟需扩展地盘,杨大福便率部分弟子到宝庆演出。由此遂形成大同小异的两个流派。

在祁剧发展史上,传统剧目多达900多个。祁剧音乐声腔有高、昆、弹、杂诸种,曲牌丰富,已整理刊印出1000余支。独具特色的伴奏乐器有高音战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祁剧音乐高亢,演唱中须生用沙音,显其苍老;小生用子音,显其文秀;旦角用窄音,显其秀媚;花脸用霸音、喝音,显其粗豪。祁剧脸谱使用红、黑、白三基色,调色开脸,色调鲜明、线条纵情、图案精巧、写意生动。对于唱腔和道白要求字正音清,讲究单、双、空、实的咬字方法。祁剧表演技巧讲究腕子功、头劲功、马路功、眼神功等几种基本功的训练,动作要求眼、鼻、脸、胸、腰、手指、脚尖的协调一致。服饰上的罗口袖、紫金冠、打发也很有特点。祁剧表演风格既粗犷朴实、慷慨沉雄、富山野气,又细腻柔美、委婉蕴籍、文雅风致。尤其是诸种“马路”最有特色,既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祁剧在全国戏曲界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地位,郭沫若先生曾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

寻味——祁东祁剧

著名祁剧丑角费建楚舞台照

祁剧科班众多,从清咸丰时至新中国成立,永州、宝庆二府及湘南各县共办科班七十九个,其中属祁东境内的著名科班有五个,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把关口开办的“桂南班”,民国22年(1933)在牙泉创办的“新华班”和在灵官殿创办的“霓裳班”,民国26年(1937)在洪桥创办的“凤字班”,民国31年(1942)在黄土铺创办的“超字班”。建国后的第一个科班是1951年11月在白地市宝林庵创办的“新字科班”。1952年祁东、祁阳分置后,祁东将两家民间科班合并组建成百新祁剧团,此即为祁东祁剧团的前身,目前已更名为祁东县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

祁东是祁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科班众多,名伶辈出。

史料记载清道光以后旧时属今祁东范围内的祁剧名艺人中,生角行有胡德孝、颜云瑞、赵喜雄、何观品、邹镇喜、赵国孝、何少云,少生行有何月波、何翠福、邹盛松、傅枝林、张品仙;旦角行有徐莲香、刘福满、王桂兰、筱玉梅;丑角行有张合年、费相臣;花脸行有尹庆香、唐三雄;琴师、司鼓有周兆和、刘道生。他们以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湖南祁剧界占有较高的艺术地为。

祁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含着文学、音乐、化妆、服装、道具、布景等元素,结构严谨,体系齐全。传承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它入了祁东地方语言、歌谣、曲艺、风俗、民情等历史和地域文化,是研究戏曲与历史、戏曲与民俗、戏曲与其他地域文化、戏曲与地方方言等的重要参照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寻味——祁东祁剧

衡阳市艺术学校培养的祁剧新秀

祁剧毛泽东、周恩来、贺龙、陶铸等领导人都曾观看过剧团的演出,周总理还作过“要发展祁剧”的指示。祁剧剧目多为弘扬惩恶扬善、崇俭戒奢、孝亲尊师、扶弱济贫等中华传统美德,蕴含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助于人们愉悦之余,得到传统的道德教育和人生的启迪,具有较好的审美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