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咱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颗明珠。然而,很多人却是不知道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或者解释得很是模糊,答案很笼统。

我翻看了中学历史课本,对于百家争鸣的形成说明,原文是这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可能大部分读者读了,会觉得太笼统了,不好把握。没关系,接下来俺熊大带领亲们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回事。

在前面的文章中,咱们说到了商周之变时,在周朝建立的时候,一种普世文明出现了。但是,那会儿的人们对这文明还处在一种很懵懂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日用而不知”,他们会下意识地套用这套价值观来理解世界,下意识地形成了一些行为习惯。

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些行为习惯被整合成为“礼”,“礼”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其地位就相当于咱们现在公认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是贵族们战争时的道德标准,也是君子和小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参照物。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人清晰地烛琢磨和总结这些秩序。

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到了春秋后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数百年来早已习惯成自然的秩序崩溃了。这下问题就大条了呀,人们突然发现赖以理解世界的坐标系没有了,世界的意义丧失了。这种时候,就是思想大爆发的时候。西方的文艺复兴也是类似的。

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于是乎,人们就开始苦苦思索,寻找意义。那些已被实践了千百年的一系列“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就变成了人们思考的基本出发点了。

春秋时期,文化灿烂,百家争鸣,那百家争鸣是怎样形成的呢?

不同的思考,会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一大批认为应该拯救万民于水火的英雄们便开始陆陆续续进行他们的表演,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韩非等,于是,百家争鸣就此形成。

预知下回故事,请关注熊大的历史小课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