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触龙说赵太后》学古人说话,敢于表达不做“应声虫”


从《触龙说赵太后》学古人说话,敢于表达不做“应声虫”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

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因势利导而存郑于危难;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

说话艺术,或循循善诱,或理直气壮;或晓之以理,或动之以情。言语间的得失,小则牵系做人难易,大则连及国家兴亡,非常重要

今天看鉴君就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跟大家谈一谈:古人是怎样通过自己的语言技巧和说服别人?

  • 故事梗概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

齐国要求:将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压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太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

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的故事

从《触龙说赵太后》学古人说话,敢于表达不做“应声虫”

  • 付出真诚方能感动他人,亦能扭转乾坤

从最先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到“色少解”,再到“诺,恣君之所使之”,可以了解到:赵太后言行先后转变,足以见得触龙的话已经深深触动了赵太后。

触龙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是摸透了对方心理;二是他成功运用了语言沟通的艺术;三是得益于立论的正确。

为了说服赵太后,触龙说话分四步:

第一步,关心赵太后健康,初步平息了她的怒气。因为他深知,只有怒气平息了,才能够跟赵太后讲大道理。

第二步,谈爱子问题,触动赵太后心事。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在这共同“爱好”上,赵太后和触龙越发接近了。

第三步,触龙用燕后作反衬。告诉她爱长安君不如燕后那么深切,诱发赵太后透露心声。

第四步,触龙用赵王和诸侯的子孙为例,暗示赵太后的溺爱对长安君是不利的。最后,赵太后以社稷为重,“心甘情愿”地把幼子作为人质。

说服赵太后的四个步骤,层层深入,紧密相联。在这过程中,触龙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话提到“令长安君为质”,他深知此话一出,赵太后就会立刻翻脸,这是此次沟通中绝对不可以触碰的雷区。

相反,拐个弯儿站在赵太后的立场,体会到其“母亲溺爱幼子”的心理,找到击破这种溺爱的方法,和声细气地分析问题实质,最终,让赵太后心悦诚服。

说话,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学识、气质、修养、智慧,面对面说话更是一种语言和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触龙察言观色、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的说话艺术确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教益和启发。

从《触龙说赵太后》学古人说话,敢于表达不做“应声虫”

  • 沟通要有技巧,说话要有艺术

人与人的沟通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运用,却是因人而异的。

会说话的人,能达到有理有据有节有趣,耐人寻味;不会说话的人,无章无法无序无趣,令人生厌。

美国内向性格研究专家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书中认为:在强调竞争、高调与张扬的现代社会,外向者往往被赋予更有能力的假相。比如:

父母喜欢活泼一点的宝宝;

老师也喜欢积极雀跃的学生;

老板偏爱社交能力强的员工;

... ...

所以,加强沟通能力,应从娃娃抓起!

关注我,每天给你不一样的精彩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