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代醫家對“心繫”有哪些不同的解釋?符合內經原意嗎?

“心繫”一詞,初見於《靈樞·經脈》,說“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心繫,意指心臟的繫帶。具體指何物,前人的註解主要分兩說:一是楊上善的“肺下懸心之系”;一是滑伯仁的“心通五臟系”。以後者影響較廣。

各代醫家對“心繫”有哪些不同的解釋?符合內經原意嗎?

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解釋?對其間的發展演變過程分析如下:

滑氏在《十四經發揮》中注說:“心繫有二:一則上與肺相通,而入肺兩大葉間;一則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並脊膂,細絡相連,貫脊髓,與腎相通,正當七節之間。蓋五臟系皆通於心,而心通五臟系也。”值得注意的是:與肺相通的這一支應當說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楊上善所說的“肺下懸心之系”;而與腎相通的一支不明何據,可能出自宋代楊介的《存真圖》。“七節”又可指中七節,即十四椎。後文“蓋”以下是推測之詞,清代趙觀瀾的《醫學指歸》就略去後段,只留前邊的“心繫有二”說。但明代的《內經》注家如馬玄臺、張景嶽等人都是全面肯定滑氏注,張景嶽還進一步把“心繫有五”的說法明確化了。他說:“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肝、脾、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他把推測之語改變為肯定語氣。這樣,“肺下懸心之系”—“心繫有二”—“心通五臟系”—“心繫有五”逐步分化。當時所畫的“心臟圖”也是表示“五臟系皆屬於心”(見《針灸大成》卷六,原仿自《聚英》)。

各代醫家對“心繫”有哪些不同的解釋?符合內經原意嗎?

但是,究竟以何說接近《內經》的原意呢?楊上善說的“肺下懸心之系,名曰心繫”(《太素》卷八),是指心臟懸於肺下由“心繫”相連。由此表明心與肺的密切關係。《靈樞·經脈》說:“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繫,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其直者,復從心繫卻上肺……”從前後文可以看出,“心繫”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上,肺之下,與周圍的關係則是膈之上、咽之下。這一記載表明,心繫只有一,而不是有五。《靈樞·五癃津液別》曾明確指出了心一心繫—肺三者之間的關係:“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

由此可見,楊氏“肺下懸心之系”的註解是符合《內經》原意的。這種聯繫主要應當從心、肺兩髒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關係去理解。有些注家卻據此理解為肺動脈(承淡安《十四經發揮》校注),則有牽強之嫌。

各代醫家對“心繫”有哪些不同的解釋?符合內經原意嗎?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