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解」知行合一,相對之道(上)

相對之道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尚樸解道(上)

從本章開始,我們主要講述天道有哪些規則。本章中,老子用美與醜、善與惡、有與無、長與短、高與下、前與後等各種人文、自然的真實現象來說明一切的概念都是相對的存在:沒有醜做基礎,美就不會存在,美的出現,必能暴露醜的存在,所以美與醜是不可拆分的對應存在。

「道德經心解」知行合一,相對之道(上)

如果你是長得美的人,也是相對那些長得醜的人而言的,沒有別人的醜做基礎,你的美就無法顯現出來。這時我們就應該明白,你的“美”不是你個人的事,是別人給你的,是醜的人襯托出來的。

同理,沒有善的行為標準,惡也就顯現不出來,善與惡也是相對的存在。沒有“無”就無從說“有”,萬物不是處於“無”的狀態,就是處於“有”的狀態,沒有第三種可能。

沒有“短”做基礎,“長”也顯不出來,所以“長”要感謝“短”的存在,才成就了“長”。有道之人做事,不會率性而為,而是按“天道”的規律去做。

「道德經心解」知行合一,相對之道(上)

所有的概念都是相對應的存在,會自動、必然地連動著讓其存在的對應端,就像磁極,只要生成了N極,就會自動、必然地激活S極的存在,它們其實就是一個事物的正反兩面的不同稱呼而已,這就是老子所講的“同出而異名”,永遠不會有單極存在。

自私、妄為就是隻顧自己這一頭,不顧及必然對應存在的另一頭。比如,我說我是一位丈夫,那大家必然就明白,我家中有妻子,我在行使丈夫之角色的時候,要心中含有妻子的概念,如果不管不顧於妻子,自顧自己的個人需要,我就在破壞夫妻之道,夫妻關係就會越來越差,最終可能結束“丈夫”的狀態。

「道德經心解」知行合一,相對之道(上)


一位企業老闆也要明白,正是因為你的員工的存在,才對接襯托出你是老闆,那符合天道的正確做法,就是心中始終有員工的位置,為員工而去奉獻,我們做好了老闆之道,員工就會越來越強大,反之,將會無可用之才。這甚至不可以說是老闆道德高尚,其實他只是按天道規律,去把事情做對而已,這就是“無為”。

有道之人會按“無為”的原則去行事,“無為”不是不去為,而是不去“自我妄為”,在“為”的時候會兼顧事物必然聯動的兩頭。只有按照事物的“道”去“為”,才是正確的、高效的。

老子在《德經》中直接給出了人在社會活動中的無為之“道”,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是積極入世的。人不可能不去“為”,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身體,有了生命,有了現實的存在,活著就是一種“為”。

「道德經心解」知行合一,相對之道(上)

想要高效地去教化他人,不是看你說了多少,說得多好,而是你自己要身體力行做給人家看。你說得再好,也難以消除別人的疑慮,如果自己都做到了,踐行了,別人才會真正接受你的教化。這是教化別人時的高效方法。

人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成長,也要踐行“知行合一”,明白而不去踐行,等於沒有把自己教育好。如果真是這樣,那不是自己明白的道理不對,就是自己做人太假。

「道德經心解」知行合一,相對之道(上)

前年,我們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參加培訓,期間有幸聆聽北京大學的程鬱綴教授講授古詩詞,清華大學的何茂春教授講授國際關係,通過兩位老師的授課,我們領悟到:四流的老師在責備學生,三流的老師在要求學生,二流的老師在教會學生,而一流的老師則是在傳遞信仰,傳遞使命,不只是在教學,更是在佈道,這就是不言之教的力量。要做好父母何嘗不是如此。

有道的人擔當讓萬物興起的責任而不推遲,因為自己的努力付出使萬物生長了而不佔有,可以主宰的事物而不把持,建立了功業而不居功。這是老子給出的有道之人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

大家到現在都還不太認同這個說法,會反問,這不是無私的奉獻嗎?還怎麼利己呀?難道“道”就是讓我們做老好人嗎?最後老子直接給出答案:正因為不居功,功績才不會消失。

-END-

弘揚道法 功德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