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亦何所底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談到人的一生,人們最熟知的告誡,是要立志,是要有理想。這方面的代表人、代表作,就是心學大師王陽明和他的著作。人生在世,即便不想名垂青史,也想好好地活上一把吧?

好好地活上一把,就是在一個有限的條件下,追求這個條件賦予最好的生活方式、生命風格、事業高度、思想深度!這就是王陽明為我們示範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高峰。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不談高大上的,有理想、立志,就是“工匠”把一張桌子椅子做到最完美而無懈可擊的地步,就是“農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種成最好的收成。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就是,如果您是廚子,您的勞動是藝術化的,手那麼一甕,肩膀往那一靠,腳往那一踩,膝蓋單腿一跪,嘩啦一響,刀一進去嚯嚯的響,所有的他的這些解牛的動作“莫不中音”,那個聲音都很好聽,就完全和奏音樂一樣。

針對這樣的情景,王陽明說到:““一個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業,首先要立志,否則就會一事無成。即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靠著堅定的意志才能學成的。”

立志的根本,是有理想,有理想是有道理、貼近真理的想。這就是王陽明揭示的人類活動的第一大要素。

人們常說,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他的高度。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鴻鵠是要像大鵬那樣展翅翱翔於九天之高,盡收天下於眼中的;而燕雀沒有那麼遠大的理想,自然對能夠觸及榆樹就已經心滿意足了。有了高遠的志向,成就事業就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理學家朱熹說:大丈夫不可無氣概,立志不堅,終不濟事。 ——大丈夫 的立志(理想)發乎於天地之間、人身之中的氣概。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北宋文學家蘇軾也指出:天下未有其志而無其事者,亦未有無其志而有其事者。事因志立,立志則事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闡述“有事志”和“有其事”的關係。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王陽明能成為一位洞悉心靈奧秘、響徹古今中外的心學大師,正是在其志向的引領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後來遭受到種種磨難,他也沒有放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朱熹在批評當時庸俗的社會風尚時,說道: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不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這種風尚,在現今社會,也不同程度的在著。一個人在失去求好精神的時候,往往就會誤以為玩樂、奢靡、浪費、恣意就是活得好,從而逐漸失去對人生觀的正確認識。有志者事竟成,你如果知道到自己要走向哪裡,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以上這些人等說這麼多,無非就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有了立志,有了有道理的想,有了貼近真理之想,就要去做,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是王陽明揭示的人類活動的第二個素質,工作

——古代叫做“行”。

班超就是這樣的: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班超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他從小胸懷大志,不拘小節。漢明帝永平五年,班超因哥哥被聘為校書郎,而隨同母親一起來到洛陽。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僱用,抄寫文書,以此謀生。為了將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很晚才睡。

當時,北方的匈奴時常侵犯漢朝邊境,班超特別憤慨;同時,他又看到西域各國與漢朝的交往已斷絕了50多年,心中非常憂慮。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寫著寫著,覺得這份工作實在無聊,想到自己遠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來,將筆狠狠地擲在地上說:“大丈夫即便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也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為國家做貢獻,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周圍的人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回應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於是,他決定“投筆從戎”,去幹一番大事業。

後來,他成為一名將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接著,朝廷採取他的建議,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他也因此成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班超“投筆從戎”,建立了千秋功業,正因為他沒有滿足於抄抄寫寫,安穩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做出了名垂青史的成就。這是“知行合一”的生動實踐、生動範例。

不是以為一定要做驚天動地的事情。立要立大志,但立志,不是工作當總統、總理、總裁、總長、當頭; 立志,是要按照(遵循)天理就辦事,專注天理的規則去做事,久久為功,就辦成了事,而這辦事的事,反過來看,也是 符合天理的,不符合天理,逆天逆理、違背規律,事情一定會失敗,不會辦成,一定會失敗。這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原來說的是人類活動三要素!

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孫中山這樣說: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事業的成功。人苟有正確的志向,地位雖小,未嘗無大事業之成功。青年應立志作大事,不可立志作大官。看來,孫中山窺得了王陽明“致良知“的心法。

何老師研讀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學思想,把這些思想翻譯成現代的大白話就是:

人的心是稟受宇宙客觀規律而生的,心就是道理、就是真理。心即理,就是這個意思。

立志,就是遵循宇宙的道理、真理去想一生要做事,所以,立志就人類活動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立志之後,宇宙的道理、真理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讓心中只有天理沒有雜思雜慮,心是一種合符天理的“至善”,於是就是工作隨著志向走。這就是“知行合一”。

由於工作,是按心中的良知指示做的,所以成功隨著工工作來。這就是“致良知”

這是人類活動的規律。

何老師第一次隨想、隨思、隨筆表白,希望得到各位親人指教,正式論述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