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博上的一個錯誤想到的——成長不能被打擾

從微博上的一個錯誤想到的——成長不能被打擾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媽媽的提問:不到兩歲的男孩子,喜歡汽車,能不厭其煩地玩很久,但是,不喜歡精細動作,媽媽的引導沒有效果。媽媽很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希望能讓孩子利用晚上的時間閱讀、畫畫,但是,孩子不喜歡。有專家給出建議說:“要順勢引導,製作汽車、畫畫、摺紙、拼圖,講汽車的故事,閱讀汽車相關的各種繪本,在玩閱讀中擴大認知範圍,建立新的關注點。”

這個建議,讓我大驚失色,為什麼成人總是想自作主張地糾正孩子,非要把孩子往我們認為正確的軌道上引導?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破壞了孩子的專注性。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這個孩子不是喜歡畫畫的孩子,他應該是想象力豐富,情商高的孩子,缺點是專注力有點弱。這時非要他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會讓他越來越不專注。能不被打擾地玩汽車,也是孩子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發展的非常好的方式。孩子會在長久的玩耍中,一點點加深對汽車的認識,瞭解和汽車相關的其他知識。

一個專注學習的過程,其實是:學習、質疑、探索、犯錯誤,然後孩子會在錯誤中,加深自己的理解,不斷進步。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每天都是填鴨式的教育,老師和家長,反覆給孩子灌輸不同的東西,要求孩子迅速理解、能做題。孩子沒有質疑、探索,犯錯誤的階段。所以,一旦考完試,所學內容,也就都還給老師了。我們的孩子,花了十幾年的功夫,離開學校的時候,不會思考、不會質疑,只會接受。學習變得很枯燥,乏味,缺少動力和樂趣。

這樣長大的孩子,上學後,將會不肯吃苦,一道題,如果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答案的,他們就會叫苦連天,多方尋找支援,而不願意自己認認真真地多讀幾遍題,多嘗試幾次。所以,父母將會為他們學習的柺棍,離開父母,孩子獨立學習會變得很困難。現在的孩子,普遍具有這個特點。

這樣長大的孩子,工作後,將會不能堅持,很多年輕人都不能踏踏實實地呆在一個單位堅持幾年,通常是遇到點困難、麻煩、不開心,就想著要換個環境,轉身逃離。甚至在婚姻中,磨合似乎是一個很奢侈的過程,90後的年輕人更願意在麻煩剛一露頭的時候,就放棄婚姻,從而把一切麻煩都扼殺在搖籃中。

所有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破壞了孩子的專注性。我們總是覺得孩子應該怎樣怎樣,但是,其實,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成長也不應有統一的時間表,不是會背多少唐詩就是成長,也不是會算多少算術才是成長,只要孩子在鑽研一件東西,他的心智就在成長。而能不被打擾的成長,將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經作者同意在本平臺發送。歡迎各位粑麻分享到朋友圈;若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出處“亦為-青少年教育”和原作者,否則我們將究其責任。

“亦為青少年教育”微信公共平臺(微信號:see_do_get),關注每一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