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卢绾,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儿时与刘邦一起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卢绾常随出入上下,卢绾的亲戚与刘邦之父交好。卢绾与刘邦出生的时候,乡民曾持羊酒祝贺两家。二人长大后为同学,又相敬爱。乡里因为两家的友情,生子同日,“壮又相爱”,复持羊酒贺之。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刘邦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因为吃了官司而躲躲藏藏,卢绾常常追随左右。秦朝贯彻法家重刑理论,实行广泛的株连和连坐制度,一人犯罪,多人受罚,因此卢绾的这种行为是十分危险的,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邦与卢绾两人确实是生死至交的兄弟,也可以打破一些学者口中卢绾贪生怕死的小人形象。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及高祖初起沛,卢绾以客从,入汉中为将军,常侍中。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长安,故咸阳也。”在最近的一系列影视作品中,卢绾通常被塑造成了一位忠厚老实又不堪大用的长者形象。历史上真实的卢绾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略作推测。卢绾在刘邦起兵之后,就一直以宾客身份相随。刘邦被封为汉王而入汉中,卢绾被任命为将军,并常常担任侍中,卢绾同时兼任将军和侍中,这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可见刘邦对卢绾相当地信任,使其直入内宫可以授予或商讨军机大事。而卢绾也没有让刘邦失望,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即使刘邦屡战屡败,哪怕是最危急的荥阳之战的时候,卢绾也没有背弃刘邦。“项籍死,使绾别将,与刘贾击临江王共尉,还,从击燕王臧荼,皆破平。时诸侯非刘氏而王者七人。上欲王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觖望。乃下诏,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绾,皆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上乃立绾为燕王。诸侯得幸莫如燕王者”。 从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看,刘邦开创了功臣葬入帝陵内的先例,也说明刘邦个人性格的兄弟情结。纵观刘邦一生事迹都渗透着他的任侠精神,因此在得天下后大行分封制,分封曾追随过自己也有战功的张耳、韩信及卢绾为王则是可以理解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然而卢绾的命运却南逃盛极而衰的命运。天下大定后,陈豨在代地叛乱,“汉十二年,东击黥布,豨常将兵居代,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於豨所。高祖使使召卢绾,绾称病。上又使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往迎燕王,因验问左右。绾愈恐,闭匿,谓其幸臣曰: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乃遂称病不行。其左右皆亡匿。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馀,死胡中。”由这段描述可知,陈豨、张胜二人在卢绾悲剧性的结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在这里值得仔细推敲的是,是什么原因驱使卢绾作出了这样的决策。我想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从卢绾本身的主观角度来看,他灭臧荼取代其燕王之位是人生的巅峰,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藩王的存在终将为刘邦所不容。而从汉初的整体大环境的客观角度来看,当时天下初定,人心难测,异姓诸侯王相继被诛杀不能不给卢绾一定内心的震动,出于一种自保的心里,他势必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而从史记的记载看来,刘邦确无削除卢缩的图谋,但吕后却在其中扮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卢绾对刘邦很了解,同样对吕后也很了解。“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这是史记中对于吕后的简洁的描述,刘邦死后,朝廷里掌握实际权力的就是吕后。卢绾深切地了解吕后的为人,对她的心狠手辣,冷面无情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让都不可能在吕后的手下幸存,同时忌惮于吕后烹杀韩信的凶狠手段,选择逃亡匈奴也是必然的。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卢绾

班固评价:“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徼一时之权变,以诈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事穷势迫,卒谋叛逆,终于灭亡”,这段对卢绾生平功过的评价也算得是十分中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