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第一反王·汉庭北境最高军事统帅·陈豨列传

大汉立国,四百余年,其中谋反者不计其数,然,若论其中真正勾结外邦共反汉庭者,却屈指可数,而这其中,要说实力最强堪为第一反王者,便莫过于那自封为王的陈豨了。

汉初第一反王·汉庭北境最高军事统帅·陈豨列传

陈豨是何人?

的确,在历史中,即使是陈豨这样赤裸裸的反贼,关于他的一些记载,却依然好像是被人刻意给抹去了一样。

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如上所述,按道理,太史公所在的年代距离陈豨所在的年代并不是很久远。但是,太史公在这里却用了一句“不知始所以得从”,如此,太史公很显然是要告诉我们,他也不知道。

陈豨,宛朐人,也就是今天山东省菏泽市人。关于他的曾经,史家貌似是一无所知。而后,高祖七年,戍守北方的韩王信谋反,战败后逃入匈奴。于是,高祖遂亲率主力北击匈奴,结果遭遇白登之围。但,恰恰就是因为此战,貌似无名的陈豨居然受封列侯,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这句话中的最后五个字“边兵皆属焉”。

没错,陈豨受封列侯不让人惊讶,陈豨任职赵国相国,领赵国与代国的兵,也不算惊讶,而真正让人感到无比惊讶的就是最后这句话,大汉帝国北方边兵均受陈豨节制,如此,陈豨此人所拥有的实力就着实可怕了,而要不客气的说,此时的陈豨便是大汉北方数十万大军最高军事统帅。

同时,大家需要明白的一点就是,陈豨此时统领北方大军的时间点,恰恰是在大汉刚刚遭遇白登惨败之后。也就是说,此时的大汉虽然在一方面已经与匈奴议和,可从某种意义上,这种不确定性也更造成了大汉此时北方战线的异常严峻。然,当此关键之时,刘邦不但不启用那些久经沙场的大将,如曹参、周勃、樊哙等镇守北境,反而是任用了这么个貌似当时并不起眼的陈豨,令其总领大汉北方军团,如此,这难道就不让人奇怪吗?

如此,笔者就又要问一句了,陈豨,究竟是谁?

当年高祖刘邦启用韩信为大将军,一方面是其人真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有着萧何的鼎立支持,但此时,他陈豨,究竟是凭的什么呢?

如此,或许从另外一处记载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於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於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史记·淮阴侯列传》

那年,也就是陈豨受封总领大汉北方军团之时。而当陈豨要离开长安赴任之时,居然在走前还亲自去与当时已经被贬成淮阴侯的大将军韩信告别。而在这里,虽然史书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陈豨与大将军韩信的关系,但,陈豨这里的一句“唯将军令之”,便足矣说明此时这位已然手握重兵的大将对于曾经汉庭大将军的尊重和信服。

然后,再看大将军韩信是如何对陈豨说的,大将军韩信对其说:陈豨啊,你现在可算是大汉柱国虎臣了啊,手中所执掌军队,几乎是天下最精锐的部队,没错,陛下是信任你,但,正所谓三人成虎,朝中有人第一次说你谋反,陛下不会信,但若是第二次有人说你反,陛下就会起疑,然如果再有人说你谋反,那么,恐怕陛下就不会轻易放过你了。如此,我就说到这里,你好自为之吧。

而陈豨是怎么回复大将军韩信的呢?三个字“谨奉教”便是答案。

故而在这里,针对上述这些记载,笔者就要做一些猜测了,当然,还是那句话,这些猜测不可以当真的,毕竟没有确实史料证明:

陈豨此人,应该就是当年追随大将军韩信征战天下之时的一员重要将领,而更准确的说,应该算是大将军韩信真正的心腹核心将领。且,陈豨其人用兵之能,在曾经,也必然为大将军韩信所夸赞过,由此才为世人所共知,而这也正是陈豨后来能够有机会就任大汉北方军团最高统帅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当年,随着大将军韩信被高祖皇帝于楚地设计抓获,并扣押于长安,从此之后,大将军韩信这一系的将领也随之遭到了清洗和打压,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陈豨那么久了一直都没有被封侯,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关于陈豨的曾经,也都被人给刻意的抹去了,无他,就是因为陈豨是大将军韩信一系的将领,而再加上其人最后的谋反大罪,如此,又怎么可能让后人知道其曾经跟随大将军韩信征战天下的光辉战绩呢?

由此,这接下来的这条线便连上了。平城之战时,高祖亲率大汉主力北征匈奴,结果遭到惨败而归,虽然具体损失不知,但也绝对不轻,而此时大汉仅存的其他主力大军中便几乎大半都为当年大将军韩信所属,故而,白登惨败过后,刘邦痛定思痛,深知当前匈奴大军压境的严峻环境,只能迫于当时情况,重新启用大将军韩信那一系的将领。由此,陈豨才作为当时仅存的大将军韩信的心腹大将,在大将军韩信不能出任之时,遂代表韩信就任大汉北方军团最高统帅,从而领导当年大将军韩信麾下的主力部队捍卫大汉帝国北境。而高祖对于陈豨的启用也着实快速,在大败之下天下将领均无封赏之时,除了某些个别人之外,唯独封赐了陈豨为列侯,而后不久,便迅速提升其为赵国相国,并领赵国与代国之兵,同时节制大汉北方所有边兵。

如此,关于陈豨之后的结局,恐怕,虽然和史书记载的是一个样子,但,或许却是南辕北辙,何也?

史书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豨常告归过赵,赵相周昌见豨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豨所以待宾客布衣交,皆出客下。豨还之代,周昌乃求入见。见上,具言豨宾客盛甚,擅兵於外数岁,恐有变。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财物诸不法事,多连引豨。豨恐,阴令客通使王黄、曼丘臣所。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称病甚。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表面上,史书中把陈豨的谋反,说成了是陈豨的咎由自取。但问题就在于,陈豨的谋反是由谁造成的?虽然史书极力想证明陈豨就是一个乱臣贼子,可是,依然还是无法掩盖出当年陈豨手握北方重兵集团之时,却并无任何谋反之心。而恰恰是在赵相周昌的建言之后,一切都变了。

周昌是谁?其人是高祖皇帝沛县老乡,真正的心腹之人。而同时,周昌还是曾经的大汉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干什么的?众所周知,监管天下之臣子。所以,可以说周昌的一句话,是相当有分量的。由此,正是周昌的这么几句话,便几乎是硬生生的将陈豨逼在了绝路上。毕竟,大将军韩信的例子可就在眼前啊,大家又不傻,谁愿意真当第二个韩信?由此,在高祖十年,趁着太上皇病逝之际,刘邦准备招陈豨回长安进行抓捕,结果,两个月后,陈豨便真的反了。

以上,是从史书中记录的,但若是再结合其他实际情况,笔者便有了另外一种设想,即,陈豨的谋反,或者远不是史书中说的这么简单。

为何?请看下述记载(为了让大家更好辨识,所以引用的那些记载都直接用他们的名字为列传名称):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徵兵梁王。《史记·彭越列传》

高祖十年,陈豨谋反,刘邦亲率大军攻击,到邯郸,征集梁国之兵。

汉十一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郸击豨兵,燕王绾亦击其东北。《史记·卢绾列传》

高祖十一年,刘邦亲至邯郸,燕王卢绾于东北部进攻陈豨。

以齐相国击陈豨将张春军,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陈豨谋反,齐国相国曹参亲率大军于齐国方向对陈豨发起进攻。

击陈豨,屠马邑。所将卒斩豨将军乘马絺。击韩信、陈豨、赵利军於楼烦,破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亦亲率大军出征陈豨,屠马邑,向陈豨军发起全面进攻。

因击陈豨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为左丞相。《史记·樊哙列传》

樊哙亲率本部于襄国方向对陈豨发起进攻。

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史记·郦商列传》

右丞相郦商率本部于东垣方向对陈豨军发起进攻。

以太仆击陈豨、黥布军,陷陈卻敌。《史记·夏侯婴列传》

太仆夏侯婴亦亲率车军进攻陈豨。

从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破之,卒斩敞及特将五人。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攻下东垣。《史记·灌婴列传》

灌婴亲率骑兵军团对陈豨发起猛烈进攻。

尧亦前有军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从击陈豨有功,封为江邑侯。《史记·赵尧列传》

御史大夫赵尧亦参加征伐陈豨的战争。后有功,受封江邑侯。

陈豨反时,敖坚守,封为广阿侯,食千八百户。《史记·任傲列传》

上党太守任敖,坚守城池,有功,受封广阿侯。

四月,击陈豨,属太尉勃,以相国代丞相哙击豨。《史记·傅宽列传》

阳陵侯傅宽亦率本部跟随汉庭主力进攻陈豨军。

有功,迁为车骑将军,并将梁、赵、齐、燕、楚车骑,别击陈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史记·靳歙列传》

车骑将军靳歙亲率五国骑兵攻击陈豨。


以上,看完了这些,大家会有何感触呢?陈豨的谋反,真可谓是让大汉倾巢而出,举全国之力啊。笔者就想问,陈豨真是何德何能啊?高祖十二年时英布谋反之时,也绝无这样夸张,至于之前韩王信谋反,更是几路偏师便迅速平复,然而,对于陈豨呢?基本上高祖能用上的人都用了,如此,陈豨的谋反还真就是这么简单吗?

没错,上面的记载是有些乱,那么,笔者给大家把这串起来,用笔者认为的一种可能,来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陈豨不同的故事。

那一年,皇帝刘邦于楚地公然扣押了大将军韩信,引起了举国哗然,尤其是原从属于大将军韩信的那几十万军队更是蠢蠢欲动。于是,迫于无奈之下,皇帝刘邦只得将韩信抓到都城长安,并降为淮阴侯,如同囚犯一般一直关押着韩信,为何?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韩信依然在,任何人,都别妄动。本来,按照皇帝刘邦的勾划,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会一步步的拆分那些忠诚于韩信的旧部。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韩王信反,并勾结正在崛起的匈奴,大汉北境顿时危在旦夕。

于是,皇帝刘邦只得亲率自身主力北击匈奴,但结果,一场大败之下,不仅将大汉,也将自身置于了极其危险的境地。外有强大匈奴威逼,内有大将军韩信旧部的蠢蠢欲动,于是,迫于无奈之下,刘邦遂采用坐山观虎斗之计。大将军韩信依然扣押,作为威慑其旧部的人质。同时,任用韩信麾下大将陈豨为帅,令其总领大汉北境防务,由此,一下就将大汉的内患和外敌放在了一起。

然,终归坐山观虎斗的关键是两只虎要斗,然而连续数年的平静,已经让刘邦感到很不安了。虽然目前陈豨并无反心,但是,若匈奴与陈豨合流,那大汉便真的就完了。

由此,一个针对陈豨的惊天大计划便形成了。先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利用皇子刘如意弱小的理由,命御史大夫周昌为赵国相,首先切掉陈豨的赵国国相一职,同时周昌的任务就是彻查陈豨的实力情况。

而接下来的,便是如同史书记录的一样,只不过,周昌表面上汇报的和私下来汇报的,那肯定就是两回事了。总之,正是周昌的这次汇报,也让刘邦真正下了对陈豨动手的决心。

高祖十年,太上皇去世,刘邦遂以此为借口,正式向以陈豨为首的大将军韩信旧部进行摊牌,要么,来长安,做另外一个韩信,并彻底自我肢解,要么,死。

很显然,陈豨并不想做另外一个韩信,但是,他却依然还是犹豫了近乎两个月。

而就在这两个月中,刘邦专门针对陈豨的布局也开始了,当然,或许这计划更早就开始了。

而陈豨不会想到的是,他的一切计划,均在刘邦的控制之中。汉高祖十年秋,陈豨才刚反,刘邦便亲往邯郸进行布局,同时亲自发令梁国,一方面从梁国调兵,一方面稳住梁王彭越。而后,随着原计划的进行,首先是夹在匈奴与陈豨之间的燕王卢绾部率先从东北部开始进攻陈豨。接着,东南方向的齐国国相曹参所领的齐军也开始进攻陈豨。而后便是周勃与樊哙所领的中央主力,及车骑将军靳歙亲率的五国骑兵军团也相继从不同方向发起了对于陈豨部的进攻。可以说,在陈豨谋反不到数月里,汉庭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军队便是纷纷发起了对于陈豨部的进攻,而如此一致的指挥,如果说是没有事先的安排,笔者就想问,这可能吗?

而即使是如此,陈豨在面对着整个大汉帝国的进攻下,也依然相持了将近长达一年的时间,甚至在英布谋反败亡之后,陈豨才为樊哙军所杀。

由此,到最后,陈豨的结局,便是这样的:

高祖十二年冬,樊哙军卒追斩豨於灵丘。《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当然,笔者最后还是强调一些,本文很多内容,做不得真的,但是,根本性的史实笔者也并未改变,只是,将其可能的事情展示给大家。

陈豨,这个在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以一诸侯相国统领大汉北方所有边兵的北方最高统帅,几乎在整部汉史中都是极为少见的,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却只是被太史公聊聊数语便带过去了。而至于《汉书》,更是连这几笔都省了。

所以,只能说或许还有其他什么可能,是笔者都尚未发现的,而应该就是那些东西,才让关于陈豨的绝大多数记载,彻底石沉大海。

最后的最后,虽然不明白太史公是怎么想的,但却依然在一个不属于陈豨的列传中,用了那么多的评语来为陈豨的一生定性,也是奇怪,而其最后一句所说的话,则更是奇怪,或许,真有什么是太史公知道,却也不敢写出来的东西吧:

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及将军守边,招致宾客而下士,名声过实。周昌疑之,疵瑕颇起,惧祸及身,邪人进说,遂陷无道。於戏悲夫!夫计之生孰成败於人也深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