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不賣關子,這種疫苗就是帶狀皰疹疫苗(帶皰疫苗)。

帶皰不算一種高發的疾病,但也絕對不少見。

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我從國外網站上找到上面這張比較典型的帶皰圖片,發生在背部比較多,呈條帶狀分佈的皮疹。

關鍵是:圖片上有個英文單詞讓我明白自己孤陋寡聞了,shingles就是帶狀皰疹的意思。以前,我只知道醫學術語裡的Herpes Zoster或Zoster。

帶皰其實是早年感染水痘的後遺症。

水痘本身不算一種嚴重的疾病,但傳染性較強,經常在未接種疫苗的兒童中(特別是幼兒園和小學的兒童)發生爆發,引發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讓當地衛生部門的面子掛不住。

如果水痘沒被抓破導致繼發感染留疤,那麼水痘在當時幾乎算一種溫柔的疾病。然而,其他病毒性疾病往往痊癒後身體會清除病毒,水痘病毒卻有一種特殊能力:在患病局部的神經組織中休眠潛伏。

這種潛伏病毒在日後可能發作變成帶皰。至於何時發作無法確定,每個得過水痘者體內都可能埋著這麼一顆定時炸彈。

帶皰不會要你的命,但可以讓你疼的死去活來,真的非常疼,非常疼,非常疼。

有一種將疼痛分為10級的分類法,據稱女性分娩痛可以達到7級,然而帶皰引起的神經痛可以達到最高的10級。

陶醫生以前因為肛瘻開過刀。肛門附近神經豐富,傷口又是敞開的,換藥時那種疼痛我覺得也能達到7級,換藥室常常是病友們鬼哭狼嚎的地獄。

為了避免極度痛苦的帶皰,地球人被迫研發出了帶皰疫苗。

世界上首個帶皰疫苗是默沙東公司的Zostavax。

Zostavax於2006年5月在美國上市,用於≥50歲人群。

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世界上第二個帶皰疫苗是史克公司的Shingrix,於2017年10月在美國上市,也用於≥50歲人群。

由於Shingrix效果明顯優於Zostavax,因此美國推薦用Shingrix替代Zostavax,而且還建議已經接種Zostavax者再接種Shingrix以加強效果。

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沒想到,美國人那麼“喜新厭舊”。

在美國疾控中心的疫苗採購清單上,2018年4月份還同時有Zostavax(採購價134美元/劑)和Shingrix(採購價102美元/劑),等到2018年7月就只剩下Shingrix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大話西遊》裡牛夫人的臺詞:以前一起看月亮的時候叫人家小甜甜,現在卻……

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美國人喜新厭舊拋棄了Zostavax,嗚嗚嗚……

Shingrix到底有多好,一旦擁有就讓美國人很快拋棄了Zostavax?

事實勝於雄辯。

Shingrix在≥50歲人群中的保護率達到了97.2%,而Zostavax在50~59歲人群中的保護率僅為69.8%,在≥60歲人群中的保護率更低。難怪美國人始亂終棄啊……

可以說,Shingrix完勝Zostavax,在分析具體的Shingrix制勝之道前,先提一個小花絮。

我前面說了,Zoster是帶皰的醫學術語,由於默沙東公司第一個研發出帶皰疫苗,就用這個正規術語作為自己的疫苗為Zostavax,搶得了頭籌,史克公司只能乾瞪眼。

但是,史克公司10年磨一劍,一出手就封喉Zostavax,著實揚眉吐氣了一番。然而,帶皰疫苗的大名已被佔坑,史克公司不得不用民間俗稱Shingles來命名自己的疫苗為Shingrix(也是寫這篇文章搜索圖片時,我才意識到史克公司為何取這個名字,太后知後覺了)。

我不禁又想起《大話西遊》裡紫霞仙子最後悽婉地說:我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正規軍Zostavax竟然被民兵Shingrix打敗了。

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Zostavax只接種1劑,Shingrix則需要接種2劑(間隔2個月),是否因為Shingrix比Zostavax多接種1劑才效果更好呢?目前還不知道。

Zostavax面臨被Shingrix全面壓制而隱退的窘境,然而Zostavax還未在我國內地上市過。

內地何時會有Shingrix呢?

幾個月前史克公司已經向我國提交了Shingrix的快速審批申請,11月2日正式獲得了批准。這意味著,Shingrix會以最快速度在國內上市。

這種疫苗後浪襲來,很可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以前,一種疫苗從提出申請到最終上市,至少需要5年時間,現在進入全新的綠色審批通道,到底能有多快?

是1年,還是幾個月?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參考閱讀(具體內容請到我的公眾號疫苗與科學查詢):

50美元的水痘棒棒糖?美國人的腦洞不是一般的大

關於水痘疫苗的誤導

陶寶的同班同學得了水痘,我為何拒絕給陶寶應急接種疫苗?

作者:疫苗與科學,陶黎納,疫苗達人,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醫來er趣科普作者

免責聲明:本人的醫學科普,用於引導公眾建立對健康的科學認識,避免公眾被錯誤和謠言誤導。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係。 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