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靠不靠譜?先來看看這50味中藥藥性

生病的時候吃中藥還是吃西藥?

藥師菌告訴你,中藥能傳承到幾千年肯定有它治病的獨特藥性。中藥的藥性主要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配伍、禁忌等。

中藥靠不靠譜?先來看看這50味中藥藥性

四氣也稱四性,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性質。寒涼藥一般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溫熱藥一般具有溫中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如附子、肉桂。“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這是治病的法則,也是寒熱藥性運用的基本原則。

五味是指辛、甘、苦、酸、鹹五種藥味。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甘味能補益、和中、緩急;苦味能清洩、燥溼,能降洩肺氣、胃氣;酸味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鹹味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溼、利尿作用。

一般而言,升浮藥具有昇陽、發表、祛風、散寒、湧吐、開竅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而沉降藥則具有清熱、瀉火、瀉下、利尿、消食、驅蟲、平肝、止咳平喘、收斂固澀向下向內的作用,如大黃、牛膝。對於要考執業藥師的同學來說,如何熟記中藥藥性?可以採用記口訣的方式,琅琅上口。

中藥靠不靠譜?先來看看這50味中藥藥性

50味中藥藥性口訣

001.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002.黃芪性溫,收汗固表,託瘡生肌,氣虛莫少。

003.白朮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溼,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滲溼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007.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溼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髮。

010.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011.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012.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013.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溼熱皆可。

014.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溼熱,下血堪任。

015.梔子性寒,解鬱除煩,吐衄胃熱,火降小便。

016.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溼熱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溼熱可療。

018.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鬱除煩。

019.大黃苦寒,實熱積聚,祛痰潤燥,疏通便秘。

020.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024.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025.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026.葛根味苦,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痺痛,諸風口噤。

029.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淤。

030.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溼皆用。

031.羌活微溫,祛風除溼,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032.獨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溼痺,諸風能除。

033.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

035.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溼可去,風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氣開鬱,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037.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

038.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衝牆倒壁。

039.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040.白蔻辛溫,能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042.陳皮甘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蒼朮甘溫,健脾燥溼,發汗寬中,更去瘴翳。

044.厚朴苦溫,消脹洩滿,痰氣下利,其功不緩。

045.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溼,痰厥頭痛,嗽嘔堪入。

047.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048.檳榔味辛,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

049.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050.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