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局30」Facebook“十年挑戰”只為憶往昔?

導語:如果你有使用社交媒體,你可能會注意到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上出現了一種新趨勢,用戶會曬出自己以前和現在的對比照,大部分是展示自己十年前和現在的照片。

「情報局30」Facebook“十年挑戰”只為憶往昔?

我沒有參與,而是發了一條帶有諷刺意味的推文。

這條推文引起了一些關注。我並不是想說“十年挑戰”本身是危險的,不過我知道,面部識別的場景大體上是可信的,並且表明了一種用戶應該意識到的趨勢。我們毫無保留地分享個人信息的深度和廣度仍值得考慮。

許多反駁我的網友認為,反正照片已經存在了。最常見的就是:“這些數據是可用的,Facebook已經獲得了所有的個人資料照片。”

他們當然是這麼想的。在各種版本的“十年挑戰”中,網友們將自己的第一張個人資料照片與當前的放在一起,或者將十年前自己的照片和現在的放在一起。因此,這些照片的確是存在的,上面有上傳時間。很多人上傳了大量的個人照片,且大部分是可以公開訪問的。

讓我們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得出一個與年齡有關的面部識別算法,更具體地說,是年齡增長(例如: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外貌會如何變化)。在理想情況下,你希望有一個包含大量人物照片、廣泛且嚴密的數據集,而這種挑戰正好準確地告訴你這兩張照片的時間差——十年。

當然,你可以在Facebook上瀏覽個人資料圖片,查看發佈日期或EXIF數據。但這可能會產生一些誤解,用戶在發送照片時並不是一直按照時間順序,發的照片也不一定都是本人。快速瀏覽我Facebook好友的資料圖片,可以看到一個朋友剛去世的狗、卡通人物、文字圖像、抽象圖案等等。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一組簡潔,標有“過去”和“現在”的照片,就會有所幫助。

此外,Facebook個人資料照片的上傳日期不一定與拍攝日期相符,即使是照片上的EXIF元數據在評定該日期的時候也會出錯。

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可以瀏覽離線圖片,數年間,他們可能多次上傳過圖片。有些人會上傳在其他地方找到的截圖。一些平臺為了保護隱私會去除EXIF數據。

人工智能有線指南

緊跟Facebook的這一趨勢,很多人在照片上添加了文字(例如:“2008年的我,2018年的我”),還有更多信息,大部分是拍照的地點和方式(例如:“2008年於某某大學,由Joe拍攝;2018年到New City參加某某活動”)。

換句話說,多虧了這個挑戰,人們才精心整理了十年前和現在的照片,這是一組非常龐大的數據。

當然,我在Twitter上收到的惡評並非都與照片的可用性有關。一些網友指出垃圾數據太多了,不過數據研究人員和科學家知道怎麼解釋這一現象。和熱議話題一樣,早在人們開始為了不相關的目的參與或試圖控制話題之前,你就可以更加信任趨勢或活動數據的有效性。

至於偽造的圖片,圖像識別算法足以識別人臉。如果你上傳了一張貓的十年前後的照片——我一個朋友就這麼做了——這種樣本就很容易被丟棄。

更重要的是,即使這種話題不是社交工程的案例,但過去幾年已經充斥著各種社交遊戲和話題的案例,目的就是提取和收集數據。想一想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l)對七千多萬美國Facebook用戶提取的海量數據就知道了。

有人可以用你的Facebook資料照片進行面部識別算法訓練並不一定是壞事,有些時候這是不可避免的。更廣泛的結論是,我們需要處理與技術的互動,關注我們生成的數據以及如何大規模地使用它。我會提供三種貌似合理的面部識別使用案例:有效的,普通的以及有風險的。

有效的案例:面部識別技術,特別是其年齡增長算法,可以幫助尋找失蹤兒童。去年,印度新德里警方報告稱,利用面部識別技術,他們僅用了四天時間就找到了近三千名失蹤兒童。如果這些兒童已經失蹤了一段時間,他們看起來也許會和最近一次拍的照片有所不同。因此,一個可靠的年齡增長算法在這裡可能真的會有幫助。

面部識別的潛力大多很普通,年齡識別可能最適用於目標廣告。廣告顯示屏里加入了攝像機或傳感器,能夠根據不同年齡段的人口特徵(以及其他視覺上可識別的特徵和可辨別的文本)來修改信息,這種顯示屏可能很快就會普及。這沒什麼可激動的,這種應用只是為了讓廣告的目的更加明確而已。但隨著數據擴散,它與我們的定位、和購買行為以及其他信號交織在一起,可能會帶來一些令人不寒而慄的影響。

和大部分新興技術一樣,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後果。年齡增長可能會成為保險評估和醫療保健的一個因素。如果你看起來比同齡人老成,投保風險也就更大,你可能要支付更多或被拒絕投保。

亞馬遜在2016年末推出了實時面部識別服務,之後便開始向執法部門和政府機關(如奧蘭多和華盛頓縣的警察局)銷售這些服務。不過這項技術引發了重大隱私問題:警察不僅可以用這項技術追蹤犯罪嫌疑人,還可以追蹤那些沒有犯罪的人,比如抗議者或其他被警察視為眼中釘的人。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The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要求亞馬遜停止出售這項服務,亞馬遜的部分股東和員工也以公司的估值和名譽為由,要求其停止這項服務。

我們很難誇大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我們有機會讓它變得更好,為此,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它可能會變得更糟。一旦瞭解了這些,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嗎?就因為傳了一些已經公開的照片,糟糕的事情就會發生嗎?用年齡增長和年齡識別進行面部識別訓練是危險的嗎?不完全是。

不管這個話題背後的起源或意圖為何,對於我們創建和分享的數據,授予它的訪問權限以及其含義,我們都必須變得更加精明謹慎。如果是在一個遊戲中,它明確說是在為年齡增長研究收集過去和現在的照片,那麼你就要考慮清楚誰能夠以及為何目的看這些照片。

從任何一個話題或者社交平臺的細節中,我們能看到更為廣泛的信息,那就是人類是世界上大多數技術最豐富的數據來源。我們應該知道這一點,並且繼續保持謹慎和沉穩的態度。

人類是連接物質世界和數字世界的紐帶,人類的互動是使得物聯網有趣的主要原因。我們的數據是使企業更智能、更有利可圖的動力來源。

我們應要求企業無論如何都要給予我們的數據應有的尊重,但我們也需尊重自己的數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