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

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徐 喆

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徐 喆

从当年的乐天诗社,到今天的乐天诗歌沙龙,渭水之南,聚集着一群诗神缪斯的忠诚追随者。我欣喜地看到,在“文学依然神圣,诗歌永远高雅”的感召下,一批有潜力有作为的诗人们正迅速成长起来,菊延宏就是其中的一位。

2016年底,我从非洲医援归来,策划组织并参与“乐天诗歌沙龙”的线下活动。已经开展了七次活动,菊延宏基本都参加了。诗人们在一起,朗诵自己的新作并互相点评,形式新,起点高,氛围好,深受参与者的欢迎。渐渐地,我就和菊延宏熟悉了,也知道他是三所民办学校的创办者。

2017年,我们依托陕西诗歌网,编辑出版了《陕西诗歌》渭南专号,收录了26位诗人的200多首作品,展现了渭南诗歌的最新面貌及诗人阵容。中国诗歌网、陕西作家网、陕西诗歌网等媒体做了专题报道。这其中,就有菊延宏的诗歌入选。

2017年岁尾的一天下午,大雪之后的渭南城显出了平日少有的清新。菊延宏从少华山下匆匆赶来,给我了一册打印的诗稿,说是要出版诗集,嘱我作序。这也是我乐于为之的。我一直以为,适时地将自己的诗作结集出版发行,是诗歌自信和诗人自强的有力践行。利用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读完了这些诗稿。菊延宏的诗,题材宽泛,长短不一。最早写于1985年,最晚写于2018年初,时间跨度长达33年。

从这本诗集里,我读到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执着的追求,也被他作品飘逸的满卷诗绪所感染,被他岁月里的点滴留痕所感动。

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徐 喆

菊延宏所走的诗路,是诗之正道。既没有受所谓的“梨花体”“乌青体”“羊羔体”等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也没有受“口水诗”的诱惑而落入低俗。他的诗,吸收了古典诗词和中外诗歌的营养,又具有现代特点的特征。他歌唱民办教育工作者,表达了对所从事教育职业的痴爱。他书写重大事件与红色基因,充满了对家国的热爱。他关照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对社会与人生倾注了挚爱。这些诗作,没有晦涩的呓语妄言,也没有做作的无病呻吟;没有媚俗及恶丑,更没有煽情与污染。完全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

这册名为《岁月留痕》的诗集,有相当篇幅写的是教育内容,可谓“三句不离本行”。他作为一直坚持在教育园地的工作者,当然也有一种职业情怀。

他写春天的校园: “暖风抚摸着桃红/飞燕叫醒了溪流/教室外/ 一抹浅绿的细柳”( 《春归校园》)

他写老师生日:“四十张生日卡片/ 是来自远方的祝愿/ 是学生们给你 编制的祝福的花环”(《老师,祝你生日快乐》)

他写山区民办教师:“从唱着歌梳着小辫时的年轻/到戴着眼镜皱纹爬上额头的宁静/是你/ 山区的民办教师/让中国的教育感动 ”(《感动》)

“谁让你/ 突然淡出历史的记忆/ 像独行的伤悲/多少里山路都毫不犹豫/梦还在/却没有了力气/突然离开/那遥远的梦想/忽然/ 就没有了目的地 ”(《代课老师》)

如果把中国教育比作巍峨的宝塔。那么大量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老师,就是宝塔塔基中的砖与瓦。是他们,用智慧与青春支撑了中国教育的宝塔,能不被感动吗?民办教师这个已经消失的特殊名称,曾温暖了谁的岁月?又刺痛了谁的灵魂?

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徐 喆

菊延宏还写了许多重大社会事件和红色题材的作品。亲历国家的日新月异和繁荣富强,诗人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滚烫的赤子之心。

在《我爱你 中国》中这样写道:“我爱你皇帝大禹的故事/ 我爱你牛郎织女的传说/我爱你精卫填海的坚定/ 我爱你愚公移山的气魄” “我爱你老子的智慧/ 孔子的仁义 ”“我爱你林则徐的硝烟/鲁迅的刚毅/我爱你张衡的地动仪/ 蔡伦的造纸术 ”“我爱你李白的将进酒/ 苏轼的大江东去”等等,无不参透着诗人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与那些会说几句洋文就总以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就数典忘祖的人相比,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痴迷就更显得珍贵。

诗人在《延安颂》中写道:“听爷爷讲过/宝塔山下的窑洞的朴素/ 听爸爸讲过/ 延河畔枣园的清香”“一句为人民服务/ 曾经让西方的记者笔下生辉/一首东方红,太阳升/ 曾经让朴素的延安誉满四方”重温陕北的革命岁月,高扬延安精神,正是我们新时期奋进和新时代拼搏的精神源泉和胜利法宝。仔细想想,是些什么人,才希望我们放弃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呢?

在《伟大的长征 伟大的毛泽东》一诗中,诗人写到:“长征永远在路上/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是啊,没有伟大的长征,就没有今天的新时代!没有伟大的毛泽东,中华民族就不会腰杆挺直站立在世界的中心舞台!时代的潮流波澜壮阔,在最接近中国梦的今天,真正的诗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时代而歌唱,也会为沉溺于卿卿我我的小资情调之中而感到羞赧。

在《民族复兴路》中写到:“是失败和雪耻的历练/ 激荡着民族复兴的悲壮波澜”“今天/我们告慰民族英灵/ 世界的目光/仰望东方/ 这腾飞的巨龙”。当中国给世界以惊奇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百年来走过的道路,不该忘记这条道路上的坎坷和泥泞以及掺和着的血泪。

在台湾和平统一的社会热点问题上,诗人也给予高度的关注,“有人要把女儿相逼/ 肆无忌惮 妄言独立/ 母亲啊/我饱尝了离家的冷凄/求你不要把女儿丢弃”(《台湾》)只要是中国人,读了这样的诗,怎能不引起情感的共鸣?又怎能不激发“统一”的豪气?

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徐 喆

诗人还关注2008年的奥运会和汶川大地震,对故乡河-----渭河,也倾注了深情。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他是一个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文人。

诗歌是诗人记录生命的特有方式。在少华山麓,渭水之滨,在生于斯长于斯爱恨于斯的家园热土上,作者写了不少吟诵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的诗歌。这些诗歌接地气,有真情。可以说在思想美、艺术美、语言美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值得肯定,也值得欣赏。

“闲不住/摇着乾坤的纺车/ 嗡嗡/ 从春到秋/放不下/ 挑着生活的担子/走走/ 从晨到昏/ 道不尽/ 曾经的新生的经历/ 给儿给孙 ”(《母亲》)

“孩子们离开了/ 村子就老了/ 故乡没了希望/ 老人走了/夕阳下/ 记忆昏睡在暮色里/ 慢慢衰退/远处的城镇/灯火通明/飘来阵阵歌声”(《村落》)

“羊儿躺在草丛里/蜜蜂醉在花丛/燕子呼吸着春风/ 斜阳在水中铺开柔情/亲爱的/你的爱/笑在我的梦中”(《写给红芳妻》)

“十月里大小路上来往忙/ 十月里大车小车装满粮/十月里能听见甜滋滋的朗笑/十月里能看见黑黝黝的脊梁”(《乡村的十月》)

诗人的关注点还涉及到贫困、环境污染、雾霾、扶贫等等,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发自心灵深处的歌吟——菊延宏诗歌集《岁月留痕》序/徐 喆

如今的诗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多种林立的山头,也有各种走红的怪异。纸质的诗刊发行越来越少,微信平台诗如海潮。一方面是井喷式的疯狂,一方面又是逐渐在边缘化。看看这几年走红的都是些什么诗歌,你连金盆洗手告别的心都有了。看看各种诗歌品鉴会、座谈会、签售会、朗诵会、大奖赛、排行榜等,在热度上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你又像打了鸡血般,欲重新披上诗人的光环!

我一直认为,诗人的修养与境界,比写作的技巧更重要。令人欣慰的是,菊延宏并没有受到多少污染和影响,而是坚守诗歌的精神家园,从传统诗词中汲取营养,又及时借鉴现代诗歌的特点,坚实地走着属于自己的诗歌之路。

应当指出,菊延宏写诗歌时间并不短,但诗作的数量还偏少。一些诗歌在语言内在韵律的把握上还需要再精进,一些诗歌在主题思想的开掘上还需进一步深化。还有,在诗歌的结构与抒写技巧上还需进一步探索。电影常运用“蒙太极”手法变换时空以深化主题,写小说常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替来推进和升华故事。其实写诗也一样,有个重“含蓄”的问题。诗人要表达的,往往不是字面,而是诗句背后的寓意。那就是给读者留有品读的空间,那些没有说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诗意。

写诗如同登山,登得越高,看到的风景就越美。菊延宏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喜的成果,相信他能以此为新的起点,写出更多更好的诗作,以回馈我们所处的美好生活和伟大时代!

是为序。

徐 喆

2018年2月26日于先乐书斋

徐喆,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