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皇后還親自為李鴻章包紮傷口,清朝歷史(八)

◎1894年12月13日,《倫敦每日新聞》天津訊:“把大清國說成是沉睡中的獅子,如果將她吵醒將會非常危險的說法很是流行。那些來自各國投機的商人們擔心她有可能會節制一部分利益來源而禮讓三分;列強們阿諛奉承的態度又使這個國家的人養成了夜郎自大的感覺,並就這樣在渾渾噩噩中持續下去。”

◎1896年8月23日,《紐約時報》用了一個醒目的標題《李鴻章已經起航了》報道了李鴻章的訪美之行,報道的副題是《這位很有建樹的中國政治家現在正在去美國的路上》。

◎1896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編輯的《美國故事》,報道了李鴻章訪美時美國民眾的反應:“當李鴻章1896年8月到美國訪問時,美國人列隊街頭,歡呼雀躍,每一位民眾都想一睹清國總理大臣的風采和他那件神秘的黃馬褂。小孩子們都把自己的自行車用黃色絲帶打扮得格外漂亮,以期引起這位訪客的注意。”

◎1896年《紐約時報》報道:“當尊貴的中國賓客進入將軍(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陸軍上將)的安息地時,場面著實感人。李鴻章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與將軍17年前親切會晤的場面就猶如發生在昨天,當時他們交談得非常融洽,因為二人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曾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 “這位來自中國的李總督訪問紐約期間,一直很受美國人的關注,最隆重的那一天,竟有50萬紐約人目睹了他身著長袍代表國家尊嚴的形象。”

◎1896年,李鴻章訪美,格蘭特已過世10年,他特地探望了格蘭特的遺孀朱莉婭。據《紐約時報》報道,朱莉婭設宴款待李鴻章時,向到訪的賓客們講述丈夫與李鴻章的交往和情誼。然後,朱莉婭深情地說:“今天適逢李先生來訪,故特懇問到場的各位,能否同意把這根手杖轉贈給李先生?”她話音剛落,滿堂的客人們便一致鼓掌贊同。於是,朱莉婭當眾雙手舉杖,奉贈給李鴻章。李鴻章很是感動,回國後更是把手杖視同至寶,從不離身……

◎1884年5月2日,美國《芝加哥每日論壇報》發表了一篇報道,標題十分震撼:《中國前總理恭親王自殺身亡》。這篇報道回顧了恭親王“兩起三落”的不凡的政治生涯,字裡行間都給予了恭親王很高的評價,並且還這樣敘述:“有記者發現,每當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談起中美關係時,最愛將這位中國總理掛在嘴邊:‘恭親王與我共同認為……’”事實上,當時52歲的恭親王還好好地活著,雖然恭親王的確在20多天前,也就是4月8日被判處了政治上的死刑。

◎1886年7月,李鴻章命北洋海軍總兵丁汝昌與總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師主力赴朝鮮永興灣、元山等處操練,同時加強對海上的巡查。不久,李鴻章又派吳大澄等勘定吉林東部國界,讓丁汝昌的艦隊到海參崴接應,然後折赴長崎進船塢保養。日本的《每日日報》在1886年8月12日的報道中聲稱:“北洋艦隊首次訪日,共派出軍艦‘鎮遠’‘定遠’‘威遠’‘濟遠’4艘,於8月10日到達長崎。”而在日本學者安岡昭男撰寫的《明治前期中日關係史研究》中卻這樣描述:“北洋艦隊是從俄國海參崴返航時到訪日本的,是一次示威活動。”

◎1891年7月8日,東京《朝日新聞》以《清國水兵現象》為題報道了當時北洋艦隊的情景:“以前登上艦隊,看到甲板上放著關羽的像,亂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難聞之極。甲板上到處是吃剩下的食物,水兵們嘈雜的聲音不絕於耳,一盤散沙。而今,不整齊的現象已蕩然全無。關羽的塑像不見了,燒香的味道也無影無蹤,軍紀大為改觀。水兵的體格也一望而知其強壯武勇。唯有他們的服裝還保留著支那的風格,淺藍色的斜紋布裝,幾乎無異於普通的支那人,只是在草帽和上衣上縫有艦名,才看出他是一個水兵,看著有些不搭配。軍官和之前一樣穿著綢緞的支那服裝,只是袖口像洋人一樣飾有金色條紋。褲子不見褲縫,褲襠處露出縫線,看上去不利落也不顯精神。”

◎美國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龍夫人——慈禧故事》中這樣描寫1894年的“高升號”事件:“1894年7月25日,高升號事件(英國怡和公司的商船,後被清政府租用往朝鮮牙山運輸士兵和軍火,在途中遭到日本軍艦的攔截,清軍士兵寧死不屈,最終日軍開炮擊沉了高升號運輸船。高升號事件是甲午戰爭全線開戰的導火索)爆發後,中國保持了一兩天的沉默,以觀察英國將會採取怎樣的行動,同時也留出時間讓英、俄、德三國進行聯合的外交努力,以說服或阻止日本熄滅戰爭的火炬。但清政府這一兩天的等待並沒能換來任何的允諾,中國只能依靠自己行動了。一場災難將要來臨,面對日本佬的囂張跋扈,中國會不會在怯懦恐懼中舉手投降呢?”

◎1894年,日本著名的歷史學家升味準之輔在他撰寫的《日本政治史》一書中這樣寫道:“即使李鴻章指揮得當,奮勇還擊,也仍會落敗,因為北洋水師的整體動員能力太差。李鴻章在對日開戰時所能直接調派的,只是他的北洋軍而已。日清戰爭實際上成了日本與直隸省的戰爭。而且,他的北洋軍也是在傳統的腐敗習慣和鄉黨關係中逐漸成長起來的。李鴻章當上直隸總督之後,他的天津衙門成了賣官晉爵之府,陸海軍成了給他的親朋創建利益的奶牛。他的過繼兒子私下出賣北洋艦隊的裝備,他的弟弟被稱為無底的錢褡子。”

◎美國作者斯特林·西格雷夫在《龍夫人——慈禧故事》中講道:“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帶著兒子李經方和美國顧問科士達等135名隨行人員,抵達日本港口城市馬關。5天之後,正當他與伊藤博文首相進行談判會議時,一個受僱於天佑俠團的‘狂熱分子’朝李鴻章的臉上開了一槍,子彈擦著他的左頰飛馳而過,他只受了一點表皮傷。這一事件讓中國撿了個大便宜,槍擊事件使得國際上對日本的抗議聲大大增強,他們強烈呼籲日本應該適可而止。有報道還說:‘日本皇后還親自為李鴻章包紮傷口。’”

◎1896年6月3日,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伯爵作為《中俄密約》的俄方談判代表之一,在密約簽訂後這樣發表公開言論:“沙皇俄國提交給李鴻章簽署的密約,實際上並不是李鴻章事先看到的那份,而是俄方工作人員趁李鴻章吃飯時伺機偷換的一份。是我方自己違反了協定,這是一件背信和昏聵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事。”

◎1896年8月29日,《紐約時報》報道了李鴻章訪美的全過程:“李總督乘坐的‘聖路易斯’號郵輪於昨天早上9時左右,出現在火島以東15英里的急難救生站,它抵達紐約港的消息一經傳出,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如潮水般湧到郵輪停靠的河邊。大家都對這個統治的人口比全歐洲的君主所轄子民的總和還要多的總督很好奇。美國海軍派以最強大的艦隊依次列陣港灣,鳴炮致敬,隆重歡迎大清國的重臣。在客輪駛往美國的途中,李鴻章在船上和美國人交談時喜歡問這三個問題:你是做什麼的?每個月俸祿多少?你住得離紐約近嗎?”

◎1896年8月29日,《紐約時報》在報道李鴻章訪美的全過程時,這樣介紹李鴻章:“李鴻章在中國有著極高的威望,他不僅是大清國直隸總督,還是‘清國總理大臣’‘外務大臣’‘北洋大臣’、欽封一品正堂。不僅如此,他還是著名的軍事將領,政治家、外交家和金融家。盧傑將軍親自登上‘聖路易斯’號郵輪迎接李鴻章,港灣內百艦齊鳴向清國政治家致敬,美國總統親自出面接待,這不僅表明了他個人所具有的崇高尊嚴,同時也表明大清帝國的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