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功過大禹,卻被自己“折騰”成亙古昏君,只因為想被千古稱頌

隋朝,是以分裂割據結束,成就統一局面,以內不懼憂,外不懼攘為基石,二者融一。得以讓隋朝以王朝歷經時間最短但歷史成就頗深留駐於歷史史料。隋朝的發展軌跡的大逆轉離不開即位的隋煬帝,而隋朝美譽雖遠,但朝代時間“短命”也離不開隋煬帝。這位歷史爭議頗深,且閒不住的“折騰大戶”。

他功過大禹,卻被自己“折騰”成亙古昏君,只因為想被千古稱頌

隋煬帝楊廣,乃是隋文帝次子。自幼資質奇佳,熟讀文理、兵策。受父親楊堅早年征戰及軍事獨到見解影響,少時習武,其本領不亞於其父。直至弱冠之年,楊廣能以自身優勢與才學遊走於兵政兩界。楊廣善隱忍與偽裝,留良善表象,諸多大臣均以楊廣為君主首選。楊廣年二十,深入軍旅,與高潁、韓擒等大將共同平陳,誅殺奸臣。之後多次征戰,立下戰功。

他功過大禹,卻被自己“折騰”成亙古昏君,只因為想被千古稱頌

自古帝王家,兄弟頗多。勢必在王位爭奪之時,本領各顯,陷害、謀殺等手段層次不窮。楊廣亦是如此,抓住其兄楊勇為人溫吞之性,且家庭不諧,時常藉機在父母之前貶低兄長。楊廣包裝自己為賢良、樸素及待妻溫和之世間翹楚男子之形象。兩者對比,隋文帝就偏向了表象極好的楊廣,並廢其兄太子之位,授楊廣為太子。後隋文帝彌留之際,是以看透子之本性,此時楊廣勢必成大局,無力挽回。隋文帝歸天后,楊廣即位。

他功過大禹,卻被自己“折騰”成亙古昏君,只因為想被千古稱頌

楊廣即位,史稱隋煬帝。在位初始,為民建設,攘外患減百姓憂慮,開鑿大運河並開創了科舉制。科舉制伊始隋朝,沿用至1905年,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大措施。可以說楊廣管理隋朝還是留下了許多對人民有利之舉措,只是楊廣素來是個典型的偽善者,“合格”的“折騰大戶”,功都抵不了他對民生帶來的極大傷害。

他功過大禹,卻被自己“折騰”成亙古昏君,只因為想被千古稱頌

開鑿大運河,楊廣從民生根本出發,解決交通的阻隔問題。大運河的開鑿更利於自己王朝對疆土的把控。水利自古是食之根要因素,減輕附近百姓之憂患。只是楊廣喜好奢侈與享樂,開鑿大運河的同時還要命人修船。數以萬計的船隻數量,是以激起人們對楊廣早期登帝后遷都洛陽後大肆修建宮殿行為的不滿爆發。兩則舉措看似滿足了楊廣的虛榮之心,從本質出發,百姓勞力負荷比例加重,加大力度抽走百姓家中賴以生存的青壯勞動力。降低糧食產量,民生問題積蓄於此,過度役使國家主力,粉碎國家根基。

他功過大禹,卻被自己“折騰”成亙古昏君,只因為想被千古稱頌

不久,壓抑於百姓生計上的大石隨著楊廣三徵高麗而爆發。高麗地勢易守,久攻不下,此情致萬眾生命逝去,家中只餘婦孺。加之國庫隨著楊廣的四處修建建築,“折騰”之下早已匱乏,供弱於求。最終爆發農民起義,楊廣身死,國亦滅。

由此可見,楊廣本登帝位,是以萬民之首,前景恢弘。只因自身欲求之事過多,揮霍過度,國庫空了,民心散了,人逝了,國亦滅了啊!所以做人得學會收斂,得學會滿足,才會發展家業,達到人生峰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