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來了,不懂規矩要吃虧!

今日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來了,不懂規矩要吃虧!

今 天

2019-01-05 小寒

“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

我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每候五天):“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如巢;三候雉始鳴。”就是說,此時雖冷極,但陽氣已萌動,大雁開始北徙,喜鵲開始築巢,雉也鳴叫了。

小寒.全年最冷的節氣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倒數第二個節氣,也是陽曆年的第一個節氣。

雖然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比大寒冷,是全年最冷的節氣。都說“冷在三九”,“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後,此時臟腑的陰陽氣血偏衰最為嚴重,寒冷的氣候會使很多疾病更容易侵襲人體,比如中風、腦溢血、心肌梗塞等,要注意加強預防。

小寒.養生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主收引凝滯。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中醫認為腎藏精與冬氣相通,因此,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

今日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來了,不懂規矩要吃虧!

小寒慢跑跳踢毽 ,暢達樂觀防腎寒,

三九溫補食藥療,參芪首烏歸阿膠,

滋陰潛陽肝血養,固腎養心羊肉嘗。

《二十四節氣小寒養生歌》

起居養生

除了早臥晚起,夜間少出門活動外,小寒時節還要注意“防五寒”:

一防鼻寒。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順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鼻塞、打噴嚏等過敏性鼻炎症狀,亦有助防感冒。

二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衣。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戴圍巾穿立領衣不但能給脖子保暖,還能避免頭、頸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縮,對預防高血壓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處 。

三防肺寒。喝熱粥散寒。流鼻涕、咳喊、頭痛⋯ ⋯ 風寒感冒是老人冬日常見的病。

症狀輕者,可選用清代《惠直堂經驗方》神仙粥:“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 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簡單易行,療效不錯。症狀重者,還得看醫生。

四防腰寒。雙手搓熱暖腎陽。腰部為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推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做法是: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推骨(長強穴)。每次50~100遍,早晚各一次。

五防腳寒。勤泡腳有助於睡眠。腳底是各經絡起止匯聚處,泡腳有舒經活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

今日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來了,不懂規矩要吃虧!

此外注意,夜間不要憋尿。長時間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飲食養生

補陰針對陰虛體質:如夜間盜汗午後低熱、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婦人白帶增多等體徵,在飲食上可以多吃滋陰的食物,如百合、枸杞、狗腎等。食補可用蜂蜜燉梨、西洋參泡茶(適用於氣陰兩虛者)、老鴨湯等。藥補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烏雞白鳳丸等。

補血主要針對血虛體質:如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婦人月經量少且色淡等,血虛者,最適合吃“好”的,如羊肉、雞鴨肉、豬手等等,豬手、板栗就是不錯的“補血菜”。另外推薦一道藥膳“當歸羊肉湯”,將羊肉1000克加當歸100克煲湯。

補氣主要針對氣虛體質:如動後冒虛汗、精神疲乏,婦人子宮脫垂等。應該多吃大棗、排骨湯等補氣的食物,也可用瘦肉、白參適量加水燉汁,或用生黃芪燉母雞。在藥補上,可以喝由黃芪、人參、白朮、甘草四種中藥配製的“四君子湯”。

補陽針對陽虛體質:怕冷、手腳涼、喜熱飲、動則心慌氣短,容易出汗、夜間多尿、意志消沉等,應多吃海產品、動物骨髓,可用羊肉、木耳、胡蘿蔔煲湯。在用藥方面,可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金匱腎氣丸、參鹿補膏、鹿茸片等。食補方面,太子參不錯,可用1000克羊肉加入50克太子參煲湯。

禦寒食療方

羊肉山藥湯:

配料:羊肉500克,山藥50克,姜、蔥、胡椒、紹酒、食鹽適量。

做法:羊肉洗淨切塊,入沸水焯去血水;姜蔥洗淨用刀拍破備用;淮山藥切片用清水浸透,與羊肉一起置入鍋中,放入適量清水,投入配料,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燉熟即可。

功效:補氣血、益肺腎、溫經散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