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直提着这把刀挥向孩子!

你一直提着这把刀挥向孩子!

你一直提着这把刀挥向孩子!

有一把刀,

你可能一直在用,

这把刀的名字叫

习惯性否定。

你一直提着这把刀挥向孩子!

1

当你面对孩子时,这恐怕是你用得最得心应手的一把“屠刀”。

而且,当你用完这把刀之后,你还以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

那天,你从单位领导那儿接了一个重要的策划任务。

为了完成好这项任务,你回到家卯足了劲,挑灯夜战把方案写好。

第二天,领导翻了翻你的劳动成果,然后指指这儿,戳戳那儿说:写了一晚上,怎么还有细节没考虑到?

你的心忽然拔凉拔凉的。

你发现,在这个上司面前,无论你做得多努力,他总能指点出一大堆江山。

于是,你的激情渐渐消退。

……。

回到家,老婆见你闷闷不乐,然后一脸先知先觉地告诉你:我就知道你白忙一宿儿,早知今日,何必昨夜。

……。

夜里,你翻来覆去地躺在床上,心想:在单位常常被领导否定,回到家处处被老婆奚落,我……。

于是,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你渐渐习惯了“麻木”地看待自己和旁物的状态。

……。

2

假没你在生活中随时都能接收到这些“否定”,那你会总结出什么世界,人生和价值呢?

你感受到的是排斥、拒绝,是不被肯定、不被接纳,……,人生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一点一点被剥落。

事情的严重性远不止于此,只要你看看身边,就会发现持有“习惯性否定”思维的人到处都是——

你看那个明星XXX,有什么漂亮?还不是整容整的。

XXX升职那么快,肯定是没少“拍马屁”。

别看XXX是个首富,还不是坑蒙拐骗出来的。

……。

这些都是“习惯性否定”惹的祸。

3

不过,你想过没有,如果孩子接收到的都是你传递出来的“习惯性否定”,会发生什么?

一天,晚餐前。

你说:儿子,把那盘菜端到桌子上吗?

儿子兴奋地跑到厨房,端起菜走向餐桌。

可是,莱虽端上了桌,菜汁却洒了一路。

你说:你应该小心一点啊,看,菜汁全洒了。

儿子:……!

瞧,你说的都对,但这“对”对于孩子成长来说,却并不等于“好”。

想想你在上司面前的感受,再想想孩子的感受,是不是这个理呢?

4

对于上面这类大张旗鼓的“习惯性否定”,我们还好分辨,可是还有些“习惯性否定”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比如孩子骑车摔倒了,趴在地上哭。

你走过去见孩子没有受伤之后,对孩子说:没事儿,骑车谁都会摔跤,摔得又不疼,你是个男子汉,爬起来,一会就没有事了。

在这场看似没有问题、正能量十足的沟通中,你认为孩子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要是我,心里总会感觉到你对“我”的关心不够彻底,总能让我感受到弦外之音

5

类似的情景有很多——

哭有什么用!

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

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你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是个男子汉,怎么能这样呢!

……。

这些言语之间投射出的潜在的价值判断是:你应该做的更好才是的对的

6

事实上,孩子一直在寻找“自我”,他对自我的评判,很多都是源自我们言行之间所传递给孩子的信息。

我们常常会将自己发现的“孩子身上的问题”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展现给孩子,就像单位的领导常常用这种方式与你沟通,结果你可想而知。

尽管“习惯性否定”同样会令你感到不适,但大多数时候,大多数父母还是会将这种行为方式用来“对付”自己的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你不够了解自己和孩子所导致的

这话听起来可能会令你感到有些困惑——不了解自己和孩子的什么呢?

但要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所谓的“不够了解自己和孩子”,其实就是——

不够了解自己和孩子,甚至是其他人的认知方式和习惯导致的。

如果你弄清楚了这一点,改变自己“习惯性否定”的沟通方式就易如反掌。

从这个意义上讲,“习惯性否定”就是你“习惯性思维”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