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不能拜相的原因

在魏國的時候,吳起曾經跟當時的國相田文有一段對話。那時田文剛剛被任命為國相,而吳起則認為那個職位原本應該是他的。吳起的想法源於他對自己能力以及對魏國的貢獻和他當時所擁有的聲望,因為從這幾方面看當時的魏國的確沒有比他強的人。但那個職位最終給了田文。吳起當然不服氣,於是很自然地要與田文理論。他很自信的擺出了自己的功勞,原以為田文至少會自慚形穢,卻沒有想到田文倒給他上了一課。田文的話翻譯過來是“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在這樣的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你,還是應當託付給我?”

要理解田文這段話,首先需要聯繫吳起的經歷。吳起是衛國人,一開始先到魯國尋找發展的機會,為了得到機會,他殺了自己的妻子。但最終因為得不到信任而到了魏國。儘管在魏國他得到了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機會,但信任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甚至就連推薦他的人也說他“貪戀成名,愛好美色”——這在當時甚至以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可都是中國文化極力排斥的東西。所以,不論他的才能有多高,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總會有信任危機。特別是在一個國家不大穩定的時候,他這種人獨擋一面還可以,而要眾望所歸恐怕不行。而更麻煩的是他偏偏太有能力、太有功勞,自然會招人嫉妒,自然會樹敵,自然會讓一部分人不放心,自然會增加不安定因素。所以從魏國當時的大局看,吳起是不能拜相的,魏國的決策者沒有選他做國相應該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吳起事實上卻做過國相。那是在楚國。但這一次吳起不僅送掉了自己的命,而且還在楚國引起了一場內亂。我採用這種方式來看吳起可能會讓許多熟悉這一段歷史的人很不舒服,但我實在沒有辦法。這並不是說我想否定吳起是一個英雄(或者說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我只是想說在一種個人力量無法改變的歷史情勢下,一個國家最有效最現實的選擇應該是穩定優先。而決策的不當極有可能使原本美好的願望難以實現,甚至給社會發展帶來災難。楚悼王看到了吳起的才能,他任命吳起作國相,並放手讓吳起在楚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改革。楚國也因此迅速強大起來。但楚悼王一死,這一切很快化為烏有,吳起也因此送了性命。吳起的改革沒有錯,但他註定要失敗。因為他解決不了“信任”的問題。只有楚悼王支持是不夠的。因為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這就需要將這種反對的力量儘可能地減少。這就需要不斷讓步,在讓步中漸進。如果從是非上看,讓步當然不對。而從現實和長遠的利益上看,只有這種在讓步中漸進的方式才有成功的機會。吳起改革的願望是好的,他的措施也沒有錯,但他大刀闊斧的方式卻註定失敗。因為那會樹敵很多,而反對者一定會找機會反攻倒算。吳起的失敗不僅是個人的,也是楚國的。其實不僅是吳起,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人物都出了同樣一個問題。那不是能力才華的問題,那也不是是非問題。那是大局觀念和現實性的問題。少了這兩樣東西,個人的才華與是非最多隻能成為歷史車輪的潤滑劑。

所以,我以為吳起是不能拜相的。魏國的決策者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田文是明白這一點的。然而楚悼王不明白,吳起也不明白,所以他送了自己的命,又讓楚國經歷了一場內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