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如果說,買菜是治療癌症的“處方”,你信嗎?

這可是腫瘤界著名的湯釗猷院士,經過40餘年癌症臨床與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對於來看診的病人,湯釗猷院士都會勸他們每天去買菜。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他說,每天要吃5種蔬菜,紅的、黃的、綠的都要。這樣到附近菜場,挑挑揀揀,一去一來1小時,既達到了散步的目的,又有“成果”。回家後,如果不覺得累,還可洗洗弄弄,也是很好的“休息”,比整天躺在床上好得多。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適度的運動有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而逛菜場這個行為會讓病人在心理上感到自己是健康的,可能還有內分泌的作用,這些神經、免疫作用,相信對癌症的康復能帶來好處。

不止如此,菜市場還有別的神奇之處。

古龍曾說過一句話: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希望,就放他去菜市場。

這話有些誇張,但意思是對的。要講生趣,沒有一個地方比得上菜市場。吃,是人最原始最強烈的慾望,一個還吃得下飯的人,是不會放棄自己的。而菜市場,就是能勾起飲食之慾,讓人重新萌發出對生活的熱愛的地方。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走進菜場,看著那些五顏六色的蔬菜,新鮮的水果,活蹦亂跳的魚,四處充斥著生鮮肉味、剁肉聲、熙熙攘攘的人群、熱熱鬧鬧的討價還價聲,每一處都是真實的生活。

• 若是在同一個菜販裡買過兩三次,就算是熟人了。下次菜販見到你來,還會熱情地招呼你,今兒的菜沒有昨天的新鮮,明天再過來看一圈吧。

• 賣東北豆腐的老夫婦,會熱情地招呼:東北人的豆腐吃法可多了,煎炒燉都可以,就是最簡單的豆腐蘸醬吃,也香得很!只有俺們東北的大豆腐才這麼好吃!

• 你買了西紅柿和雞蛋,熱情的老闆會順手送你兩顆小蔥。今天錢沒帶夠?沒關係,下次來再給。

這一瞬間,病人的心不會再被癌症所佔據,而是變得特別的溫暖又亮堂。買一斤富含蛋白的魚或者蝦,回家燒菜煮飯,平實富足,日子有滋有味,足夠了。和家人圍坐在桌前,嘗一口溫熱的食物,好像得到了重生,不管以後的路多難走,都能堅強的走下去。

在許多病人的癌症治療過程中,似乎只關心腫瘤的大小、惡性程度、進展情況,而忘記了軀體和心理是一個整體,忘記了治療的目的是人,而不只是病。

而逛一下菜市場,你會發現那裡會比找人傾訴、吃精神藥物更能改善你的情緒,那裡有溫暖的飯菜溫暖你心底的冰涼,那裡的熱鬧市井和普通人的努力勤勞,會讓你拿出更多的勇氣來戰鬥。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從醫六十餘載,湯釗猷院士在肝癌研究中,始終思考貫徹了哲學辯證思維。

口述: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中山醫院肝外科 湯釗猷教授

整理:燕小六

引言

早在2400多年前,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就提出,醫學家必須同時是哲學家。

作為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撰寫了大量肝癌研究創新哲學的文章,刊登在《自然辯證法》、《醫學與哲學》等雜誌上。

從醫六十餘載,湯釗猷在肝癌研究中,始終思考貫徹了哲學辯證思維。

醫學的進步一定是辯證的結果

《孫子兵法》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大意是說,規範是人們總結出來的、最先進的東西。大家都按此從事。但僅按照規範做,只能停留在這個水平上。要想提高,就得出奇招。可見,規範只在相對一個時期內有用,而變化、發展才是絕對的。

我這一輩子做成了 “兩件半事”。每一件都是將辯證思維融入醫療事件的思考中:

● 第一件,實現繁到簡:我們利用甲胎蛋白診斷未出現症狀的小肝癌,在國際上首先提出 “亞臨床肝癌”理論,實現了肝癌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使得肝癌手術切除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一倍以上,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第二件,實現大到小:我們將無法手術的大肝癌“變”成可手術的小肝癌,1991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 “半件事”,實現無到有:上海中山醫院肝外科團隊建成國際首例 “高轉移人肝癌模型系統”,2006年再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2006年,湯釗猷院士代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外科團隊,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取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我的老師曾說過,肝癌是急轉直下的絕症,是癌王,患者從發現到死亡只有三個多月的時間。

但僅僅幾十年間,肝癌診斷已從最難向較易轉換,小肝癌的局部切除代替了肝葉切除,提示正確錯誤在新的條件下可以互換;在不能切除肝癌的縮小後切初中,體會到小可變大,大也可變小。這些都是我們堅持辯證思維,而獲得的成績。

我的體會是,醫生應該具備哲學家的最好品質,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首先,要看到優點,也要看到缺點。有質疑,才會有前進。如今我就在領導一些研究,重在分析、討論各種方法的缺點,從而取其利、避其害,提高療效。

其次,事物不斷髮展、前進,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若沒有辯證思維,滿足於當下,不進則退。有些醫生覺得,外國人能做肝移植,我也能做,就夠了。但這樣不行。我們應該追問:肝移植後要用免疫抑制劑,這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殘餘癌更易復發,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我們要避免“成功的手術、失敗的治療”。

湯釗猷院士:最便宜的抗癌處方

2008年湯釗猷獲吳階平醫學獎。時任人大副委員長韓啟德,為其頒獎。

我不擔心同道們在學習硬實力方面有何不同。肝移植、微創外科、射頻消融等技術問世以來,我們的同道都會快速學會。我擔心的是,大家少了一點對軟實力的培養。

我做醫生60多年。大半輩子都在學習硬實力,認真看書,學習開刀。到後來一二十年,我逐漸感覺到軟實力不可缺少。

硬實力是基礎,包括醫學理論、醫學技能、專業特色、知識面、學歷背景、SCI論文數、科研成果、教學成效等。

軟實力則是靈魂。包括:醫德、科德、教德、醫風和學風、創新意識、魄力和毅力、辯證思維於決斷、邏輯性與表達能力、人文背景、胸懷、口碑等。

當下有些醫學生往往是“書上怎麼講,就怎麼做”。他們不去思考這麼做,究竟是對還是不對。我以為,教科書不可不信,因為是前人經驗和教訓的積累;但不可盡信,因為教科書裡的東西有些已經過時,甚至是錯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