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最近,央視節目《加油!向未來》,向群眾展現了105mm三期穿甲彈

擊穿10塊鋼板的視頻,瞬間火爆整個網絡。本期武研社“難明的週二”,咱們就從其誕生開端,說說穿甲彈開展進程。至於“硬核”向的乾貨,咱們日後再說。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視頻截圖:確實很震懾,但關於老司機來說仍是too young too simple!

水兵出世,陸軍接盤從19世紀60年代到一戰時期,各國水兵先後為艦炮研製了三種穿甲彈,即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被帽穿甲彈。其間運用最早的尖頭是由淬火的鋼鍛造而成的,其利用巨大的動能碰擊裝甲形成穿透效應。為在擊穿裝甲後有更大殺傷力,不少尖頭穿甲彈還在彈丸底部設有一個空腔,內部裝炸藥,能夠在擊穿裝甲後爆破殺傷敵人。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尖頭彈構造圖,前期反坦克用的穿甲彈無一例外都是從水兵那裡照抄的

但在運用中,人們發現尖頭穿甲彈打略微歪斜鋼板跳彈,這是因為穿甲彈碰擊裝甲時,彈體會遭到兩個方向分力。而且進入20世紀後的戰艦裝甲還經過了外表滲碳處理,硬度較大。因而尖頭穿甲彈十分容易發作跳彈和彈頭破碎的現象。為處理相關問題,人們又發明晰鈍頭穿甲彈,就是將彈丸頭部改為平鈍形狀,碰擊裝甲時接觸面較大,彈丸頭部單位面積上接受的反作用力較尖頭穿甲彈小,能夠減輕彈丸頭部的損壞,射擊歪斜裝甲時不容易跳飛。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其實這跟歪斜裝甲的防護原理沒啥兩樣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鈍頭穿甲彈依然不能很好地處理跳彈問題,為此人們又研製出了被帽穿甲彈,就是在彈丸頭部的外面焊接一個外形平鈍、用耐性較好的合金製成的被帽,當炮彈擊中方針時,被帽能夠讓彈頭

“粘”在彈著點上避免發作跳彈。而且被帽在碰擊裝甲並破損的一起,也給裝甲外表形成必定的損壞,有利於完整的尖形彈體持續穿甲。當然因為鈍頭的存速性必定不如尖頭,所以人們又在被帽穿甲彈的頭上戴了頂“帽子”,形成了風帽被帽穿甲彈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實際上“風帽被帽穿甲彈”是二戰時期的產品,只不過一時沒找到相關圖片,只能拿它頂數了

從全口徑到次口徑一戰結束後,各國開端安居樂業。雖然在這期間穿甲彈有了長足開展,但其時各國開展的仍是以輕型坦克為主,裝甲防護也沒多強,所以穿甲彈的開展相對緩慢。二戰迸發後,納粹德國全新的戰法,讓各國開端注重以坦克坦克車為代表的機械化力量,穿甲彈的開展得到了長足進步。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某種程度上看穿甲彈和坦克是互相依存、相生相剋聯繫,一旦一方停滯不前,另一方也會相應中止

跟著裝甲資料的突飛猛進以及坦克的噸位不斷變大,傳統的穿甲彈抵擋他們有點力不從心。一開端人們經過加強彈頭硬度配合風帽被帽穿甲彈來處理問題。不過跟著德國虎式坦克的入役,這個首上裝甲到達102MM的鋼鐵怪獸,成為了同盟國的夢魘。不過德國也沒好哪去,因為隨後上臺的IS-2坦克相關於前者來說雖然歸納才能弱一些,但架不住造的多呀!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山口丁玩家心目中的“慈父-2”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Serb:搞比利的超徵太強了,咱們來削削德系吧!

“穿甲”三門戶所以在反裝甲兵器的研製上,呈現了三種門戶,一種是穿甲榴彈(和本文無關,不細說)。一個是

增大火炮口徑(蘇聯)。另一個是研製新彈種(美英德)。雖然第二種簡單粗獷,但坦克炮口徑添加就預示的炮塔體積要添加,所以坦克炮口徑不可能無限制開展。二戰晚期,英國人在聞名的17磅反坦克炮上運用了一種新彈藥——次口徑脫殼穿甲彈。這種彈在高速穿甲彈的根底上去掉了風帽,雖然也有一個輕質外殼,但這個外殼在飛出炮口後就主動飛散掉落只留下尖細的碳化鎢彈芯在空氣中飛翔。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作為前期僅有一款能在遠間隔擊穿虎式坦克的兵器,17磅炮竟然被“山口丁”和“陸空大亂鬥”黑的那麼慘!看來英國人沒給錢呀!

從線膛炮到滑膛炮——暗鬥時期經過二戰的洗禮,坦克在地上戰爭中的控制位置現已沒有哪個國家表示質疑。特別是跟著鐵幕垂下、暗鬥開端,以蘇聯和美國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陣營拼盡全力開展坦克,從而使坦克在戰後進入了空前繁榮的開展期。而穿甲彈也乘著坦克的春風迅速開展。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柏林“牆”的經典照片

從二戰到整個50年代,坦克配備的主炮以及反坦克炮都是線膛炮,所發射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天然就是旋轉安穩。但是為了抵擋防護功能越來越高的裝甲,人們期望穿甲彈的穿深越來越大,這就要有更大的比動能,彈芯則必須有更大的密度和長度。而穿甲彈假如彈芯很長,那麼在出膛後高速旋轉時會因芯體的彈性而發作顫動,這將嚴重地影響穿甲彈的射擊精度。所以,旋轉安穩的彈芯長度難以持續添加,長徑比很難打破8(一般只要5~6),這就嚴重限制了穿甲彈持續進步穿甲威力。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L7系列線膛炮經久不衰,直到現在東亞某國,美國,德國還在開展相關彈種

有鑑於此,人們想到了滑膛炮,這種炮不會讓彈芯發作旋轉。至於空中飛翔的安穩問題,能夠用尾翼來處理。由此,現代坦克的主用彈——尾翼安穩脫殼穿甲彈開端呈現了。這種穿甲彈的彈芯長度很大,當彈丸飛出炮口後,彈託立即飛散,只留下又細又長如同飛鏢相同的彈芯在空氣中飛翔,擊中方針時的比動能大幅進步。一開端尾翼安穩脫殼穿甲彈一開端是不能配備到線膛炮上的(原因請看前面一段),不過英國人在尾翼安穩脫殼穿甲彈的彈託上加上一圈活動彈帶後,就得到了處理。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東亞某國的天大意基本型坦克;它的前身T-62(從埃及和敘利亞順過來)是世界上第一款配備滑膛炮和尾翼脫殼穿甲彈的坦克

從單一走向複合——1980到2018跟著複合裝甲和反響裝甲的呈現,傳統用合金鋼打造的尾翼脫殼穿甲彈現已夠不成要挾。對此人們一方面持續增大坦克炮的口徑——西方統一增大到120毫米,而蘇聯則增大到125毫米,而且簡直悉數選用高膛壓滑膛炮(只要英國持續堅持線膛炮)。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尾翼安穩脫殼穿甲彈的長徑比,而且對彈芯、彈託的資料和結構不斷進行改善,從而使穿甲才能得到了騰躍性進步。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中美兩國在穿甲大的間隔仍是有的,咱們現在還做不到M829A3這個級別的整裝穿甲彈

例如美國在暗鬥晚期研製成功而且投入生產的120毫米M829A1貧鈾彈芯尾翼安穩脫殼穿甲彈長徑比到達了30:1,初速1 670米/秒,千米初速降為50米/秒,1 000米、2 000米、4 000米間隔上可擊穿的均質鋼裝甲厚度分別為620毫米、570毫米和460毫米。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M1A1M1A1HA坦克發射的M829A1貧鈾穿甲彈擊毀了很多伊拉克戎行最先進的T-72坦克。

“接盤俠”的陸軍,是怎樣讓“穿甲彈”的姓名越變越長的

從未來的開展趨勢看,迸發大規模陸戰的可能性逐步減小,這也是坦克開展日益趨緩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坦克在較長時期內還不會消亡,但其作用和位置卻在日漸下降。因而,未來甲彈之間依然會持續對抗下去,然而力度卻在不斷削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