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奔盛世vs“皇帝新裝”:《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得與失》讀後感

裸奔盛世vs“皇帝新裝”:《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得與失》讀後感

圖一:乾隆接受外國使節朝見

引言:公元1790年,大清帝國乾隆皇帝八十大壽過後,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尹壯圖的一封奏摺,破壞了老皇帝依然沉浸在壽誕慶祝活動中的好心情。由此奏摺引起的君臣對賭的大戲,和四十七年後(1837年)丹麥王國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簡直有異曲同工之妙。乾隆中後期,皇帝越來越貪圖享樂,加上以和珅為首的貪官集團貪贓枉法、巧取豪奪,以致吏治腐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大清帝國如同穿著虛無的"盛世新裝"在裸奔,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集團卻渾然不覺,依舊沉浸在浮華的盛世美夢中不肯醒來。

裸奔盛世vs“皇帝新裝”:《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得與失》讀後感

圖二:《皇帝的新裝》插圖

正文:乾隆皇帝和尹壯圖之間這段奇特的君臣對賭,起因源自於尹壯圖於1790年上書直言"議罪銀"制度不利影響的一封奏摺。"議罪銀"本來是處理官員輕微錯誤的"罰俸",後來又法外加罰改稱"議罪銀"。和珅當政後,變"議罪銀"為一項政治發明,使"議罪銀"可以不納入國家財政而直接進入皇帝的小金庫,從貪汙腐敗的大錯到雞毛蒜皮的小錯都可以一罰了之。

尹壯圖是個大老實人,做事勤懇,為人剛直,從不取巧。他在為父喪丁憂的三年期間,自京城到老家雲南,往返穿越了大半個中國,一路上所見所聞,盡是官員貪汙腐敗、貧民遍地、財政匱乏,和官方所稱的富庶繁榮景象大相徑庭。憂國憂民的尹壯圖思慮再三,於是有針對性的指出"議罪銀"制度弊端甚大,應當廢止。

乾隆皇帝雖然心中不悅,但還是故作姿態地批示說很有見地。不過廢止"議罪銀"制度等於自斷財路,皇帝於是辯解說,要給犯錯的督撫一個機會,稍微懲罰一下繼續留用,況且他認為自己的英明能夠把"議罪銀"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但是皇帝又責令尹壯圖不要怕得罪人,交代出一兩個實在的證據,因為皇帝最討厭只放空炮、沒有具體內容和真憑實據的"巧偽之習"。

大家試想,讓一位無職無權又是清水衙門的京官去抓地方官們的犯罪證據,簡直是比登天還難。換作別的稍微乖巧圓滑一些的官員,據此揣測皇帝的真實意圖其實是想拒諫,此時明智之舉應當是及時轉向,回奏說自己並無證據,建議也確實荒唐,經聖上教育已經醒悟等。這樣做雖然自打耳光、丟了臉面,但卻可以明哲保身。

但尹壯圖確實是乾隆朝的一朵奇葩。他第一道奏摺本來只想提及"議罪銀"制度,並不想把事情鬧大。但被皇帝這樣逼迫,他情急之下把自己丁憂期間的所見所聞及真實感受全盤托出,說老百姓對時局多半不滿,官員貪汙花樣繁多,但他作為無職無權的丁憂官員,也沒有時間去調查取證。他最後說,如果皇帝不相信他的話,可以派一位信得過的滿洲大臣和他一起去各地秘查,一定可以迅速取得證據。

與其說尹氏的頭一道奏摺只是讓皇帝有些不爽,但這道復奏卻像是拿冷水澆在一口滾燙的油鍋裡,頓時就炸開了。尹壯圖的復奏在皇帝看來簡直是瘋狂而荒唐至極,情緒激動的皇帝很快就公開了他和尹壯圖來往的文字,說他不相信大小臣工一直都欺騙他。他嚴厲質問尹壯圖看法的真實性,必須提供確鑿證據。皇帝決定,命和珅舉薦的戶部侍郎慶成帶尹壯圖前往直隸、山西、山東、江蘇等省盤查倉庫,核實是否虧空。皇帝要公開和尹壯圖打一個賭,就是大清的官員基本是好的還是壞的,天下的倉庫是滿的還是虧空的。

不過,核心問題來了,皇帝和臣下玩的這個公開對賭遊戲,規則卻是嚴重不公平的。皇帝下旨:一是拒絕尹氏秘密調查,還規定尹壯圖每到一處,朝廷先五百里加急通知地方官;二是在尹氏出發前,給全國官員發出通諭,先統一大家的思想,讓各地官員配合共同揭露尹壯圖"沽名釣譽"、汙衊朝廷和地方官員的"罪惡行徑"。因此,尹壯圖還未出發,這個君臣賭局事實上勝負已定。

老皇帝因為生氣而對尹壯圖特別刻薄,他下旨說,慶成是出公差,一切費用國家報銷。尹壯圖是沒事找事,所以只能自費前往盤查。第一站先奔赴山西大同,前面是慶成威風氣派的官轎儀仗,尹壯圖則騎著匹騾子孤零零的跟在後面。可想而知,"檢查"的結果毫無懸念。地方官員領著兩位欽差大臣,逐一打開糧倉銀庫核對賬目,果然絲毫不差。檢查結束後,地方官領著慶成去吃喝玩樂,把尹壯圖一個人晾在驛館裡寫調查報告。

此時此刻,再不知趣的人也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接下來應當怎麼辦。老實倔強的尹壯圖終於服了軟、開始向皇帝懺悔自己的行為。他先是很認真地詳細彙報了檢查過程以及結果,然後沉痛總結,自己以道聽途說的材料忽悠聖上,實在是喪心病狂、愚鈍之至。他深刻認識到自己對形勢的理解是錯誤的,山西大同一處府庫充實,證明全國處處皆然。因此他懇請皇帝把自己早些送回京城治罪,早些解脫。

好戲剛開幕,或者比賽剛開始對手就投降裝死,這也太不過癮了。就像貓抓到了耗子還要好好耍弄幾把、不會馬上吃掉一樣,邪氣上升的皇帝一定要把尹壯圖拉起來,逼他這隻可憐的"耗子"繼續陪他玩,直到把他整得心服口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於是皇帝又派尹壯圖跟著慶成奔赴山東、直隸等處繼續這場哭笑不得的"全國大檢查"。不僅如此,皇帝還吹毛求疵從過往的奏摺中挑出幾個毛病,狠狠地損了尹壯圖一頓。皇帝還推測尹壯圖當初提出要秘查,其實是想借機向當地鹽商敲詐勒索——這樣連諷刺帶挖苦,力圖把他的名聲也搞臭。

後來,尹壯圖不得不在調查報告中,一次次地"如實"報告沿途見聞,熱情歌頌大清王朝的富庶安定,人民的安居樂業。至於最終對尹壯圖的"罪行"判決,皇帝以如海的度量法外開恩,僅僅把他從副部級降職為司局級,安排為禮部主事。不過心灰意冷的尹壯圖倒也知趣,以侍奉老母為由,辭職回老家了。

裸奔盛世vs“皇帝新裝”:《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得與失》讀後感

圖三:《姑蘇繁華圖》局部

縱觀這場由大臣上書而引起的君臣對賭鬧劇,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乾隆盛世"在其中後期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了。一向自負的乾隆皇帝,依舊沉浸在他治下國泰民安的美夢裡,迷戀於盛世光輝中不能自拔,形成了思維定式,他抵制、打擊任何有損於盛世形象的批評也就不難理解了。另外,乾隆晚年自己帶頭搞腐敗,對官員們的不斷打擊挫辱使他們逐漸放棄了儒家的道德操守,貪腐失去了底線而且成集團化趨勢。皇帝僅靠罰錢懲罰貪腐,這無疑是火上澆油。在這種體制下腐敗就像細菌滋生一樣,迅速蔓延發展,繁榮的表象下,乾隆盛世已然千瘡百孔了。

和《皇帝的新裝》相比,乾隆皇帝和那些諂媚、阿諛奉承的大部分臣工一樣,都是生怕別人看出他們是"不稱職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寧願相信子虛烏有的華麗"新裝"。以和珅為首的貪官集團就像那兩個編織華麗"新裝"的騙子,他們堵塞言路、混淆視聽,以瞞天過海的伎倆極力粉飾太平。而敢說真話的"小孩子"尹壯圖卻被當權者以誣告罪趕出了朝廷。

《皇帝的新裝》故事裡所有老百姓最後都看出皇帝其實沒穿什麼衣服,總算還原事實一個真相,但觸動了皇帝利益的尹壯圖結局卻令人嘆息。由勝而驕,由勞而逸,人性的規律決定了僅依靠君主至高無上的皇權"乾綱獨攬"而支撐的盛世大廈,在諸多腐敗蛀蟲的腐蝕下,在人民只有苟活權、沒有話語權和發展權的專制制度下,不久以後就會盛極而衰,直到最後轟然倒塌。

裸奔盛世vs“皇帝新裝”:《飢餓的盛世—乾隆時代得與失》讀後感

圖四:山水畫 劉墉(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