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之外,匈奴曾無往不利,讓中原頭疼,為何後來突然消失了?

王安石曾有一首詩: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這首詩的傳唱程度不是很為人熟知,但詩中的人物卻廣為人知,那就是王昭君。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經漢元帝親自賜婚,王昭君嫁予遠道而來的一個自請為婿的呼韓邪單于。

對於嫁人的理由,史書上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因為王昭君沒有賄賂畫師,以至於在封妃的過程中錯失良機,有的說是王昭君本身並沒有長得如何的國色天香,只不過對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改變,所以才會被列入到四大美女的行列。但無論如何,有一個事實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王昭君以一己之力,讓漢朝和匈奴在數十年的時間都和平相處,百姓因此安居樂業,而她的青春和後半生,則沉寂於大漠。從這一角度來說,處於四大美女之首並不過分。

長城之外,匈奴曾無往不利,讓中原頭疼,為何後來突然消失了?

不過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王昭君所遠嫁的對象---匈奴究竟有何手段,能讓強大的漢朝寧願和親,也不願意去招惹,甚至前後歷數百年,無論是之前的戰國、秦朝,或是後來的南北朝,不遺餘力地建造強大的工事(長城)來抵禦呢?長城之外的他們,曾無往不利,而後來,卻為何又默默無聞,像是突然消失了呢?

史料記載,最早的匈奴成型,大約是在戰國時期,當時,為了抵禦這一外來的敵人,秦、趙、燕几個有能力的大國都曾築造堡壘,防禦侵侮,而這,也就是後來長城的雛形。同後來戰鬥力強悍的蒙古族、女真族一樣,匈奴也是發家於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本來有數個乃至十餘個零零散散的部落,後來其中一個實力突飛猛進,順勢收攏了其其他部落,進而演變成一個強大的大聯盟。

正如後代的史學家分析,當這群遊牧民族真正的上下齊心之後,其可怕的戰鬥力也就凸顯了出來,猶如之後的元朝,南征北戰,無往不利,加上沒有什麼文化和道德的束縛,所以手段也沒有所謂的底線可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匈奴都讓他的鄰居感到頭疼,甚至地盤也一度發展得比西漢還要廣饒。

長城之外,匈奴曾無往不利,讓中原頭疼,為何後來突然消失了?

不過正如其強大的原因是因為凝聚到了一起(其實還稱不上團結),其衰弱的原因也是因為意見相左或者發生內鬥,導致分裂。眾所周知,即便銅牆鐵壁,如果出現裂痕,也會極容易瓦解。在東漢的時候,匈奴因為自身內部矛盾,加上外部給予的壓力最終劃分成了南、北兩派。其中南匈奴相對溫順一點,很快就歸順了東漢,並且在歲月的洗滌當中,因為同中原的交往密切,最終融合到了中原的民族當中。

而北匈奴這一支,在潰敗之後,一部分繼續西行,抵達到了歐洲匈牙利草原,在同當地的民族繼續進行戰鬥之後,成立了匈牙利王國,一度逍遙快活。只可惜,同相同的情節總在中原發生,西方的故事其實也大同小異,後來在西方其他民族和部落的圍剿下,由匈奴人建立的匈牙利最後也煙消雲散,如今的匈牙利王國內,雖然不可避免的仍然存在部分有匈奴相似血液的後裔,但整體來說,已經不再純正;而沒有西遷的那股匈奴人,後來在竇憲等大將的圍剿下,也被迫再次分裂,一部分繼續逃亡,後來發展成困擾南北朝乃至隋朝的心結,另一部分,也開始被中原同化。至此,昔日的匈奴也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又是另一個類似的民族。

長城之外,匈奴曾無往不利,讓中原頭疼,為何後來突然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