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孩子們:

大家下午好!很榮幸能有機會來參加此次志願團公益行捐贈活動,與心懷大愛的朋友們一起交流自己這些年做公益的感受和體會。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下自己:我叫洪梅,是錫師附小的一名語文老師。與此同時,我還是一名志願者。從2013年至今,我參與過大大小小几十次助學活動,實地走訪了三省六市八縣,去年8月份,我還去非洲參加義工活動,收穫滿滿。一間間極其簡陋的屋子,一個個家庭因為各種原因而瞬間垮塌,孩子們孱弱的身體過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擔……每每看到這些,我都於心不忍,感恩自己擁有美好生活的同時,更希望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們。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所以,今天我發言的主題是: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講之前,我先與大家分享在助學活動中的一個故事: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記得是去年夏天,我和其他志願者前往安徽省定遠縣,到貧困學生小東家裡進行實地走訪,那天的雨下個不停,在當地校長的帶領下,好不容易來到了村口。但路實在太窄了,車子開不進去了,我和其他志願者只能下車步行。誰知小東和母親早已在村口等候,微笑著迎接我們的到來。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母子倆帶領我們沿著泥濘不堪的小路走了好久,才看到他家的房子。門前是一大片泥地,一下雨,像沼澤地一般。前後兩間小平房,門只有一米寬,我們幾乎是鑽進去的,來到裡面,十幾平米的臥室就一張小床,黑魆魆的,床頭卻貼滿了各種獎狀。

母親告訴我們:孩子的父親在孩子剛出生時便因肺結核去世了,父親在世時借了高利貸,現在還欠好多萬,家中有三四畝田。自己身體很不好,去年查出來有血管瘤,我問她今年有沒有去檢查,她說:“沒有,因為不管查出來好壞都沒有錢治療,家裡的每一分錢都是給孩子讀書的!”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眼淚刷地流了下來。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家庭的不幸令人唏噓,孩子的優秀令人驚歎。小東告訴我,自己在班裡一直都是前三名,每學期都是三好學生,平時也經常幫助同學,看著他燦爛純真的笑臉,我拿出之前準備好的禮物:賽車和超輕黏土,問他喜歡那個,他說都不要,我以為他在和我客氣,就說:“收下吧,沒關係的。”他回答我說:“我沒有玩過玩具,不知道怎麼玩。”一個六年級的孩子,都沒有玩過玩具,要不是我親耳聽到,都不敢相信。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志願者,我能為他們做的事情很少很少,反而是這群貧困又堅強的孩子,給了我無盡的力量。他們面對苦難時的不屈不撓,讓我動容;他們遭遇挫折時的積極樂觀,讓我敬佩。從那次起,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帶著我的孩子做公益,現在他還小,但已經參加了不少次活動。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在我身邊,也有很有許多這樣的愛心人士,他們做公益的時候,就時常帶上自己的孩子,禹霏爸爸就是其中一位。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在所有父母都拼命抓孩子成績,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的當下,禹霏爸爸反其道而行,不讓女兒上任何補習班,他對女兒說:“你上課認真聽講,好好學習,課餘時間我就帶你一起參加活動。”作為父親,他希望女兒具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質,讓孩子懂得追求是人生境界的動力。他認為,父母不僅要關愛孩子,而且要設法讓孩子學會關愛,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以此不斷煥發孩子向上進取的情感。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事實證明,小禹霏做到了不補課成績一樣非常好。爸爸帶著女兒做公益,包括最初的敬老院活動,到後來的去福利院看望殘障兒童、用女兒的壓歲錢結對資助偏遠地區的小學生,參加愛心義賣活動、開展公益項目等,父女倆一直活躍在各種公益活動場所。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習慣成自然,每個週末,小禹霏玩的不是遊樂場,不是逛街買東西,而是與爸爸一起做公益。她已經習慣了在星期六獨立完成全部作業、星期日一起參加公益活動的時間表。這麼多年來,不論酷暑嚴寒,父女倆都在堅持著,可禹霏的學習成績非但沒有受影響,反而更好。她對自己做的事情很驕傲,還勇敢地帶動身邊的同學一起加入她的隊伍。誠如禹霏爸爸所言;“帶領女兒參加公益活動,不是在浪費她學習的時間,相反,是一種教育的過程,義務奉獻是培育孩子的心智、體能和愛心的重要媒介,在公益的路上孩子能學會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樂於助人的好人!”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平時,很多人都有一種錯覺,即做公益應該是成年人的事情,與小孩子無關,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作為家長應當從小培養孩子的公益意識,因為這些活動帶給孩子的成長不容忽視。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家裡的“小王子”或者“小公主”,優越的生活條件可能會滋生一些壞毛病。這個時候,家長的教育就該明顯地體現出來,而帶孩子做公益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其實,從小就在孩子心裡埋下愛的種子,可以培養孩子對公益活動的初步認知。帶孩子做公益,能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陶冶其心靈,使其從小就知道幫助別人、服務社會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此外,還能加強孩子的溝通和協調能力。同時,讓孩子們深入瞭解還有許多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之人,從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還能使其接觸新事物,體驗生活的艱辛,對社會各個方面都有一個大致的認知……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如今,絕大多數家長都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成了一切,可殊不知,如果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愛心的人,那麼即便成績再好,也只能是沒有情感、同情心,甚至沒有是非觀念、不至善惡的“分數機器”。而公益是一種很純粹的信仰,有助於個人修為,使公益行為充滿正能量,從而有益於孩子人格、道德、思想的正面培養,使其將來更有責任感、使命感,通過點滴的積累,積小愛成大愛,讓人性的溫暖觸達社會每一個需要的角落。

有一種家庭教育叫帶著孩子做公益

所以,帶著孩子做公益,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每一次公益活動,都會觸動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都能收穫感動與成長!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存善心,行善舉,做善人!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