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在中國的歷史上,漢族同周邊的少數民族和國家沒少打仗,大部分情況下很少有人能達到中原地區來,但是有一次戰役不僅打進了中原,還把中原政權給徹底滅了,甚至有人認為這一戰之後,世界上已經不存在華夏文明瞭,說這一刻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是真不為過。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被外族徹底打敗的一戰,這就是標誌著南宋滅亡是崖山之戰。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又名崖門。崖山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1271年元軍在襄樊大破宋軍以後,大軍直逼南宋首都臨安。1276年宋朝朝廷向元軍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恭帝的父親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出逃,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在此成立了南宋的流亡政權,進封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捨,於是南宋政權只好繼續逃到福州。在福州剛滿7歲的趙昰登基做皇帝,是為宋端宗,加封弟弟趙昺為衛王,張世傑為大將,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陳宜中為丞相,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並組織抗元工作。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1277年,福州淪陷,南宋流亡小朝廷不得不繼續逃亡到泉州。在泉州張世傑要求借船,卻遭已經投降元朝的阿拉伯裔商人蒲壽庚的拒絕。張世傑只好搶奪船隻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又乘船去了廣東。宋端宗準備逃到雷州,卻不幸遇到颱風,端宗坐的船被颱風打翻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並因此得病。左丞相陳宜中見勢不妙,就假裝建議帶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端宗不願意去,陳宜中就自己前往占城,但後來二王數次召其回來都不返;最後逃到暹羅(今泰國),死在那裡。這一路逃亡,很多經受不了考驗的人要麼投降,要麼逃跑了,能堅持到最後的基本都是忠心耿耿的漢人。

宋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就去世了,由7歲的衛王趙昺登基。趙昺登基以後,陸秀夫和張世傑繼續護衛趙昺逃到崖山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不久﹐在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因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元將張弘範在海豐縣的五坡嶺生擒,在陸地的抗元南宋勢力宣告徹底覆滅。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但是元軍並沒有就此放棄追擊,浩浩蕩蕩的元軍繼續追擊,以三面合圍之勢包圍崖山。面對如此巨大的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實在沒有辦法只好帶著殘存的宋軍全部上船,並下令燒燬陸地上所有的宮殿、房屋、據點;又下令將一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船隊中間。大有三國赤壁之戰的勢頭,只是雙方的實力做了交換。

元軍打算用火攻徹底消滅最後一點堅持南宋的人,於是用小船載茅草和膏脂等易燃物品,乘風縱火衝向宋船。但張世傑已經做好了準備,在船上都塗上泥巴,並在每條船上橫放一根長木,以抵禦元軍的火攻。元朝水師火攻不成,就封鎖海灣,以陸軍斷絕宋軍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軍吃乾糧十餘日,飲海水之士兵嘔洩。張世傑率蘇劉義和方興日大戰元軍,元將張弘範擒張世傑的外甥韓某,想以此要挾張世傑投降,但都被張世傑拒絕了。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準備發起猛攻,元軍中有建議先用火炮,張弘範認為火炮會打亂宋軍的一字陣型,令其容易撤退。第二天,張弘範將部隊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總攻訊號。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再加上缺糧多日,士兵精氣神已經消失殆盡,於是稍微鬆懈了。

正午時段,張弘範的水師用布遮蔽預先建成並埋下伏兵的船樓,以鳴金為進攻訊號。各伏兵負盾俯伏,在矢雨下駛近宋船。兩邊船艦接近,元軍鳴金撤布交戰,一時間連破七艘宋船。宋師大敗,元軍一路打到宋軍中央。這時張世傑早見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並已經預先和蘇劉義帶領餘部十餘隻船艦斬斷大索突圍而去。趙昺的“龍舟”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隨行的十多萬軍民也相繼跳海。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漂浮在海面上。突圍後的張世傑希望奉楊太后(楊淑妃)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帝,但楊太后在聽聞宋帝昺的死訊在後亦赴海自殺,張世傑將其葬在海邊。不久張世傑在大風雨中不幸溺卒於平章山下(約今廣東省陽江市西南的海陵島對開海面)。1279年三月十九日,崖山海戰結束的日子,也是中原政權第一次被徹底打敗的日子。有人認為華夏文明在這一天已經斷層了。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據說,崖山海戰之後第二天,陸秀夫的屍體被百姓找到安葬;而小皇帝趙昺的屍體則被元軍尋得,只見一眉清目秀的小兒身穿龍袍,頭戴皇冠,身上還掛著一個玉璽。元兵將玉璽交給張弘範,張弘範確認這小兒是趙昺,立即派人尋回,然而趙昺的屍體已經下落不明。應該是被百姓埋葬在了廣東深圳赤灣村裡,至今仍存。

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元將張弘範命人在崖山岩壁上雕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御史徐瑁對奇石上十二字深惡痛絕,命人除去,欲改書“宋丞相陸秀夫死於此”九字。而陳白沙認為宋亡時死者十數萬,不獨陸秀夫,宜書“宋丞相陸秀夫負帝沉此石下”。因爭辯不下,終未刻成。解放初,原鑿字奇石被航道部門炸燬。1964年秋,新會縣人委請田漢同志書寫“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於此”十三個行草大字,刻在近岸的奇石上。終於把這饒有紀念意義的碑石樹起。

崖山之戰,華夏文明差點不存在了

崖山之戰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深遠,此戰之後宋朝的戶籍簿上3/4的漢人都被屠殺。當時漢人的社會精英要麼隱居海外,要麼投海自盡。普通的漢人百姓過著三等四等人的生活。尊嚴和自由等最基本的權利被剝奪。舊有的綱紀、倫常、道德標準都被打破了,金錢和暴力成為社會大眾的追求。民眾的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會風氣持續惡化,而元雜劇中的潑皮無賴,貪官汙吏,地痞流氓成為劇中主角。而經歷元朝殘暴統治之後,整個中國社會逐步流氓化了。

然而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經過了上千年的融合和發展之後,今天的中華民族已經是包含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了。各民族間互相融合,也互相競爭,共同促進整個中華文明的進步。今天的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又具有了更強的生命力,我相信只要這個星球不被毀滅,中華文明會一直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