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癮型設計 vs 忠誠型設計:你想要得到用戶還是受眾?

“上癮”一詞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出現在可疑的偽科學還是隨性的談話中,這個詞已經失去了原有之意。即使尚未至此,情況也差不太多。當其與“可卡因”“鴉片”或“菸草”這樣的詞搭配在一起的時候,“上癮”一詞則語義清晰,含義明確。對於包括上述物品在內的至癮藥物所產生的影響存在大量研究,大腦和身體對其作出的反映過程也已被完整記錄。無論是好是壞,這些研究已經使成癮成為一種設計原則。

老虎機被稱為使賭博上癮的優質“可卡因”。它們用來吸引、戲弄和獎勵某一行為,這一行為精準投放於招引忠實顧客並獲取巨大紅利。手機、應用和社交媒體也是如此。問題並不在於上癮是否是一種有效的設計哲學。問題是:這種方法會實現健康的、長期的客戶關係嗎?

上癮型設計 vs 忠誠型設計:你想要得到用戶還是受眾?

誘導點擊

由於廣告是網站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許多網站都在追逐一種點擊遊戲。為了滿足市場營銷人員對於曝光次數的貪得無厭之求,網站的點擊行為愈演愈烈。標題成為誘導點擊的方式之一,而文章是否物有所值,以及某一選題是否值得報道通常擱置在側。眾所周知,有大量網站只關注於標題點擊事實而不是實質內容,這種方法仍相當有效。就短期盈利而言,的確如此。

然而,基於誘導點擊而帶來的閱讀體驗並不能向品牌親和力或是顧客忠誠度方向發展。這種“孤注一擲”的消費體驗實際上已經被證明可以應用於其他任何廣告場景。事到如今,我們都明白了那些誘導點擊的小心思。

想要與讀者、聽眾和觀眾建立真誠關係的媒體公司都知道,那些簡單粗暴、低空過線舉動不過如此。而隨著媒體公司意圖實現收入多元化並向付費產品方向發展,聲譽和真實關係成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為上癮而設計

將上癮視為一種設計原則,益處是設計過程毫不費力。有一些已經得到驗證極大可能成功的技術,能夠使消費者難以抑制地使用你的產品。他們也會從中獲得愉悅,這確實很好,因為這將增加他們使用的渴望。

許多推送通知都經由專門設計利用人們對於人機交互的渴望而促成點擊行為,比如當用戶得知他們的朋友喜歡某篇文章時就會怎麼做。推送通知與提醒都是不可預測的行為,我們是否得到贊?被@?有新的關注者?有負面評論了嗎?這種不可預測性,或者是B.F.斯金納所說的“不定獎勵原則”與讓人上癮的臭名昭著的老虎機原理相同。它們確實能帶來盈利,在美國的營收情況比棒球、主題公園和電影加起來都要多。“下拉刷新”行為甚至有點像老虎機的可操作槓桿。

事實證明,如果某人要做某件事情,必須同時滿足三件事:這個人必須想要做這件事,他必須有能力做到,他必須被提示去做這件事。這一提示或者說是觸發機制,是數字化設計的必要保證。而“當動機足夠充足,或者一項行為足夠簡單時,人們就會對諸如手機振動、Facebook未讀信息紅點,來自時尚店的電子郵件等觸發因素做出反應。”斯坦福行為設計實驗室創始人兼主任B.J.福格說道。

福格的一名學生,尼爾·埃亞爾進一步發展了觸發機制這一想法,這一效果在滿足用戶自己還未意識到的最基本情感需求時效果最好。正如埃亞爾所說:“當你感到某種不確定並在下意識尋找這種不確定的原因之前,你就選擇Google了。當你感到孤獨,並在自己意識到這一點之前,就已經選擇了Facebook。當你未察覺自己很無聊時,就已經打開YouTube了。”

無窮無盡的滾屏和自動播放也是一種令人上癮的設計,這在應用程序、視頻和網頁中十分常見。如果沒有既定的終點,用戶就會消耗掉更多的時間。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他們的消費行為愈加頻繁,卻不代表自己更滿意。前谷歌設計倫理家特里斯坦·哈里斯(他也是福格的學生)想知道:“在被打擾的情況下,真正值得人們注意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難回答,卻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我們還需要考慮自己是否只是為了讓人消費更多,還是要讓他們獲得滿足感。

上癮型設計 vs 忠誠型設計:你想要得到用戶還是受眾?

為歸屬感而設計

若要讓“癮君子”對你的產品毫無抵抗之力,你所要做的就是把數字尼古丁放在“菸草”上,如此點擊量就有了保障。但是你要問一問自己:我想要的是“癮君子”還是忠實的顧客?這兩者截然不同。

的確,“癮君子”確實通過點擊、點贊和上下滑動在“參與”,然而一旦他們發現產品對自己是有害的呢?或者就算不會帶來傷害,但是也沒有帶來那麼多的價值呢?對於許多“癮君子”來說,唯一的選擇是戒掉、狠心退出。當然啦,一定會有些人沒有這樣的意志力,你可以從這些用戶身上拔毛。但是你願意接受這樣一種長期戰略嗎?如果選擇如此,那麼哲學、道德或監管趨勢是否會於己不利?

當你的商業抱負不再滿足於點擊量,而想追求品牌親和力和多樣化戰略時,歸屬感不失為一種更好的設計理念。在後瀏覽量時代,內容創作者必須與自己的受眾建立起深厚聯繫。

雖然利用人類的基本慾望具有重要且有價值的必要性,但是它還也可以用於個性化和其他獨特價值。得到受眾理解是媒體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瞭解用戶的需求,然後給他們提供所需的信息和娛樂,將有助於培養信任和可信度。

一旦上癮依賴於一種不平衡且不穩定的關係,忠誠的用戶會一次又一次地回來。他們會把產品介紹給別人。因為對你產生依賴,從而對新產品也感興趣。而且,作為額外所得,這些善意將會延伸到你所置入的廣告上。通過高質量內容,在已知的最佳實踐中提供完美體驗,那麼內容就會成為值得信賴的盟友,而不是一時衝動的迷戀。

所以,的確,你能設計出讓人上癮的產品。但是更好的商業策略是停止將自己客戶視為“用戶”,而將他們看做“受眾”。“用戶”追求的是一個點。但是當你把線放出去時,“受眾”會成為你的最強粉絲。

轉自http://36kr.com/p/5131406.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