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暖冬计划”:假暖冬,真营销

最近,饿了么落地了“暖冬计划”,要为商家调低费率,数字化赋能全行业,让利于商家。

1月15日,饿了么率先在广东实行了“暖冬计划”,选择了2000家中小商户提供降低费率的优惠,同时,其余商户维持原先费率不变。

紧接着,在广东之后,重庆也加入了这一计划。1月16日开始,重庆首批约2000家中小外卖商户将享受包括调低3%的费率、减免配送费等举措。

听到这样的消息,不只是商家,很多消费者也拍手叫好:又能5元钱吃下午茶、9.9元吃宵夜了!

但是,消费者并没有等来便宜的外卖。那么,饿了么的“暖冬计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商户和消费者感受到真温暖了吗?

1、“暖冬计划”不懂商家的心?

事实上,饿了么的“暖冬计划”确确实实地落地了。

1月16日开始,重庆饿了么为首批2000家中小外卖商户“减负”,包括调低3%的费率、减免配送费等调整。

据重庆商报的报道,重庆光电路餐厅“金刚米线”的老板娘宴丽说。她家的餐厅在饿了么上的营业额平均每天为千余元,生意好的时候也能达到两三千元。近期费率下调之后,饿了么的费率从18%下降到了15%,按27元的客单价算,平均每单的抽佣费用将减少0.8元,一个月下来能节省近1000元的开支。

这篇报道中提及,沙坪坝、杨家坪、九龙坡等地的一些商户表示,近期饿了么平台的费率确有下调。像黔味思烤(杨家坪店)、九村烤脑花(科园四路直营店)的费率从15%降为12%,沫汐披萨(沙坪坝店)则从16%降为13%。

3%的下调确实做到了,但是饿了么“暖冬计划”并没有搞清楚,什么才是对商家最重要的。

对于商家来说,费率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是一件“奢侈的苦恼”——如果没有订单,费率涨不涨和你有什么关系?

作为饿了么“暖冬计划”接入的首批商家,一位店主告诉笔者,其实佣金高点、低点并没太大差别,关键是商家要提高产品的价值感,在包装、服务上下功夫,让消费者愿意来你这儿下单。

“平台方面,相比调整佣金,不如多做些活动。”这家店铺是2018年11月份入驻外卖平台的,他说,在有满减、补贴活动的时候,一天能做到120单,如果没有活动的刺激,单量一下子就掉到了只剩60-70单。

包装、服务、活动……这些因素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指向,那就是“单量”。就像这位店家所说的,“让顾客愿意来你这儿下单”才是商家最根本的利益。

也就是说,如果单量少,哪怕免费率,对于商家来说,也并不见得是优惠。

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商户,饿了么和美团的费率各有高低。有些商家之所以会在美团的费率高于饿了么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接入美团,是因为美团所能带来的单量更有保证,商家则可以承担目前的费率。

一位在杭州西湖区的店主说,他家的店铺也是同时接入美团和饿了么,刚满一个月。两个平台的商户费率分别是19%和20%,平台日订单量分别为700多单和200多单。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饿了么降费率,他也不可能会放弃另一家平台。

就像笔者在前文所算的那笔账,一个月能省下一千多元的前提,是首先得有每天上百单的订单。如果没有订单,哪怕是免费率,商家也挣不到钱。

所以,从商家的角度来看,降低费率是省钱,提升单量是赚钱。省出来的钱终究是有限的,更多的单量才是把生意越做越好的根本诉求。

所以,平台若真要赋能商家,与其靠降低费率来“节流”,不如靠提升品质和服务来“开源”。这才是在外卖食品卫生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实现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赢的解决办法。“暖冬计划”对商家的扶持只是隔靴搔痒。

若说扎根行业多年的饿了么不懂商家的心,那谁也不会信的。那为何饿了么依然选择如此制定暖冬计划?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3%的费率下调和全省仅两千家的名额算不上什么切实的利好,并不至于让商家“感恩戴德”地称赞,更无法让链条最末端的消费者感受到实惠或者品质的提升,那为何饿了么的“暖冬计划”实行不过短短几日便获得了如此声量?在这背后,其本质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营销动作。

2、假暖冬,真营销

对于商家来说,“暖冬计划”并没有打在靶心上。因为,对于饿了么平台来说,“暖冬计划”只是一个事件营销的虚招,而不是运营层面的实招。

在局部地区、千家商铺这样的小范围内“试点”降费率的同时,饿了么在普遍的大范围内仍旧在上涨费率。

此前,曾有消息称,有外卖平台费率上涨,商家难以承受退出平台。对此,美团回复称:涨价是因为公司运营成本以及人工费用增加。而饿了么方面,则顺势打出了“暖冬计划”,声称口碑费率将要降至竞对一半,饿了么不涨价。

从饿了么用“暖冬计划”来作为对费率上涨的回应看,其中有至少两个虚招。

其一,口碑原本就是零费率,如今是不降反涨。

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合资成立了口碑公司,对标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到店业务。为了快速切入市场,口碑在成立之初宣布商家可免费使用平台提供的所有服务,免费期为三年。三年之内,商家入驻口碑、在口碑售卖商品、接入手机点单等服务都不需要向口碑交费。

如今,三年之期将至,口碑开始收取服务费,“要降至竞争对手的五折”显然是个带着谎言的营销式文字。

这种字面游戏无意义,明面上降价、实质上涨价的事实,口碑的今年冬天一点都不“暖”。

就在饿了么提出商家费率不涨价之后,财经网便报道称,饿了么的商家佣金已经上涨至26%。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商家表示,饿了么的佣金已经从去年6月的20%涨到24%,如果选择平台的蜂鸟配送,这一比例还会涨到26%。

一位刚在饿了么开新店的商家也反映称,饿了么的佣金已经从2017年底的18%涨到了24%,如果是超级会员用红包下单,商家每单至少要多补贴3元。

其二,“暖冬计划”只针对极小部分的商家,对于饿了么来说是九牛一毛,对于商家更是被难以雨露均沾。

来看“暖冬计划”,广东2000家,重庆2000家,对于饿了么350万商家总量来说,只占了0.001%。十万分之一的比例,却被用来作为对“平台费率普遍上涨”的回应,这是把人都当作傻子了?饿了么“心机”爆表。

那么,饿了么此举的意义在何处?

仔细看看饿了么的“暖冬计划”,我们会发现饿了么此次将目光聚焦在了小微商家身上。这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因为在外卖行业进入精雕细琢的下半场竞争之后,大部分大中型品牌商家均以实现了外卖、堂食两手抓,并且仍旧以堂食为重。

目前,在堂食领域,也就是平台的到店业务上,美团点评,特别是大众点评,已经构筑了从供应链到后厨管理,再到订位、排队、电子点餐、评价、付费等整个链路的SaaS系统,而商家对于这条“数字化”的依赖非常强大,不仅是数字化产品的易用性体验,还包括用户习惯、链路真实贯通能力等等因素。

这一点,相比于同样聚焦到店业务的口碑,美团点评具有是难以追赶的优势。

而小微商家,大多是夫妻店,因为规模小,所以对数字化链路的需求很低。因此,它们对美团点评前后端服务的依赖也小得多,饿了么转变其路径成为可能。

从饿了么来看,小微商家、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是更容易攻入的“薄弱地带”,投入同样的成本,可以转化为更多的市场份额。

按投入产出比来算,很划算。

而从市场份额来看,美团的外卖业务如今的市场份额约为饿了么的两倍。体量小的饿了么打价格战具有优势:打出同样的优惠力度,美团的成本是其两倍。

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饿了么仍然不敢在全平台的范围内降低费率——身为阿里体系的一部分,饿了么显然不能太任性。

于是,怀揣扩大市场份额的渴望,饿了么打出价格战,却又不敢实实在在地让利,好好的一场“暖冬行动”最终被做成了一场营销。


分享到:


相關文章: